□甘肅省成縣拋沙學區 馬寶強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一批農村民眾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收入,紛紛選擇進入城市發展務工。但是,由于在城市工作的不穩定性,家長將孩子留在農村,繼續接受教育,導致產生了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不同于城市中的兒童,由于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對很多學習上的內容不感興趣,形成了較為叛逆的性格,這就給許多農村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教學難題。因此面對這一不利發展局面,農村教育工作者應充分明確自身在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深入研究分析影響我國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制定出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全面提升我國農村小學的教育質量,促進我國教育行業的全面發展。
目前我國對教育問題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效,尤其是在近些年,我國新課改的背景下,農村教學質量水平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父母選擇進城務工,這也是造成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不斷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力度,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留守兒童就是一直留守在家中的兒童,一般來講,其父母都會長時間在外打工掙錢,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家,每次逗留的時間也并不很長,這些留守兒童基本上都是自己照顧自己或者與祖輩相伴。近年來,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結構升級,人口比例在不斷壓縮,農業轉移人口也在不斷減少,這一部分農業轉移人口雖然選擇進城創業務工,但是由于家庭生活費用成本以及家庭戶籍條件限制,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于是就把孩子獨自一人留在家中或者直接托付給其他親人、鄰居代為撫養,形成了這樣一種特殊群體。不同于完整家庭背景下成長的孩子,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也無法得到充裕的物質條件滿足,因此,常常會形成自卑、防御性強等心理,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導,更容易形成不良習慣,不利于自身的前途發展。
在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調查后發現,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素養水平較低。由于祖父母等法定監護人往往忽視對兒童日常學習、生活的正確管教和監督,許多農村留守兒童不了解日常學習生活計劃,不能做出合理、正確的安排。一些留守兒童會逐漸養成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學習的態度消極,學習成績不理想。同時,一些邊遠農村留守兒童雖然能夠充分了解父母一年四季外出務工返鄉的艱辛,學習十分刻苦,但由于父母對他們的學習期望太高,給他們的學習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一旦遭遇挫折,他們將難以恢復,這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
在孩子隔代家庭教育中,長輩沒有任何辦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因為留守兒童知道他們不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在一些長輩對自己進行管理和教育的過程中,他們不認真觀察和傾聽,有時會反抗隔代長輩的管理教育,做出一些叛逆的行為和事情。因此,很多家長沒有找到一條實現對留守兒童有效教育和管理的途徑,不利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比如,一些留守兒童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活潑好玩,并且家長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監管不到位。因此,很多農村留守家庭兒童每天回到家之后,自己并不會對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進行較好的解答,并進行相關的預習。大部分祖輩會對兒童進行提醒,讓他們進行相關的預習活動,但他們也只是聽一聽,并不會真正去預習,這就導致兒童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相關的學習得不到及時督促和檢查。
家長要時常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要努力讓留守兒童時刻感受到一份來自父母的溫暖和愛護,激發留守兒童的情感意識,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教師要與兒童多開展情感教育活動,要給予留守兒童充足的關懷,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在情感和身心上都可以受到積極的培養;另外,教師要注重發展留守兒童的個性和興趣,幫助留守兒童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從而深入開展情感教育活動。
學校要為留守兒童創設優質、科學的心理教育學習平臺,比如,對留守兒童定期開展各種具有針對性的綜合心理技能輔導培訓課程,在學校心理輔導教師的干預下,促使更多留守兒童盡快走出心理失衡的教育怪圈,幫助更多留守兒童快速建立自主學習的心理自信心;與此同時,也可以通過開展“三點半”心理課堂、“第二課堂”等心理興趣教育課堂,讓更多留守兒童自身綜合心理素養能力得到全面培養和不斷發展,促使更多留守兒童的心理身心素質得到充分的發展,思想意識素質得到全面鍛煉,讓更多留守兒童在日常學校學習生活中,感受積極向上、趣味性強的學校情感文化教學內容,這既十分符合我國小學生的天性,也十分符合我國小學生的心理身心健康成長發展規律。
總之,學校方面應通過自身的便利條件,彌補家庭的不足,通過同學、教師之間的深入交流,促使留守兒童之間互幫互助、互相發展,培養留守兒童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學校要充分發揮組織和指導作用,為留守兒童構建科學、先進、優質的信息技術平臺,激發學習興趣,讓留守兒童感受人文關懷,交流經驗體會。比如,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家庭條件比較差,在衣食住行上,學校、社會、教師、同學要積極給予關愛。在班集體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為留守兒童捐贈圖書、衣物、學習用品等,一方面培養同學們的愛心,另一方面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困難。在構建信息技術平臺時,學校要注重對留守兒童家庭情況、個性發展、學習水平的了解,促使平臺交流具有實效性。教師通過信息技術交流平臺,與學生的家長、監護人等建立實時聯系,對留守兒童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監督和輔導,及時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取得聯系。與此同時,教師要對留守兒童監護人,比如對其祖父母進行培訓,教師要有效指導和幫助其祖父母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知識,促使他們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幫助老一輩提高教育意識,讓他們多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變化。
具體來說,在留守兒童出現情緒低落時,要及時給予關懷和幫助,如果不能解決,或者找不到與留守兒童溝通的方法,要及時與教師取得聯系,讓教師幫忙開導和幫助,進而促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此外,教師還要根據留守兒童的個性、興趣、學情等因素,為其構建和諧、寬松的教育環境,促使其思想和認知得到豐富和增強。
在對留守兒童價值觀進行培養時,教師要注重正面教育和引導,促使留守兒童的價值觀得到正確樹立。家長要正確樹立觀念,不能因為陪伴的缺失就用物質去彌補兒童,要根據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需要,進行科學教導和物質給予,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在外務工的艱辛,體會到父母對其的付出,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其樹立吃苦耐勞的價值觀。教師也要給予正確的指導,可以通過寓言故事、情感教育等方法,促使留守兒童的思想認知得到拓展,從而養成節約意識、珍惜勞動成果的習慣,并對其進行適當的感恩教育,以激發其學習的動力和熱情,讓其用學習成績來回報父母的付出。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教育手段也逐漸完善,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教師可以通過建立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使留守兒童的家長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例如,建立家長的微信群、QQ群、釘釘群等,教師定期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映給群內的家長,讓留守兒童的家長能直接掌握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情況,與此同時,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監督,讓農村學生感受到來自家長和教師的密切關心和高度重視,滿足學生的內心發展需求,健全農村留守家庭兒童的個體性格,促進農村學生良性健康發展。通過教育建立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可以讓更多的人和社會各界人士更加關注農村留守家庭兒童,社會的共同積極參與,才能為農村留守家庭兒童成長送去更多的溫暖和更多關愛,這對逐步改善農村留守家庭兒童教育環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更加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起居,對學生的日常學習關注較少,由于自身教育水平不高,對學生不能形成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對學生的心理發育狀態不能形成足夠的認知,如此一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將不能得到全面、綜合的發展。因此,在留守兒童的日常教育中,監護人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日常生活起居,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了解不同年齡段下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積極與教師開展相關的探討和研究,而后進行綜合教育,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父輩與其外祖輩之間由于他們接觸的社會環境和周圍事物不同,所以在教育問題上的認知也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如今年輕一代的父母更加密切注重孩子的整體智力開發和性格個性化的發展,更注重讓孩子開闊知識視野,增加文化知識,讓孩子充分愿意探索,自由成長;而爺爺奶奶則更關心孩子能否得到良好的自我保護,限制他們的許多娛樂活動,這會導致學生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以及生活習慣。因此,一些祖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溝通交流,尋找良好的教學方式,基于兒童的發展情況,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學習指導,及時督促孩子進行學習和鍛煉,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過程中,校園文化的建設能夠為學生營造舒適、親切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對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在這其中,應積極創建“人人平等”的教學氛圍,使留守兒童能夠感到平等。留守兒童作為農村小學教學管理中的特殊群體,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經常會被稱為“沒爹沒娘的孩子”等。這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以及心理素養的健康發展十分不利,不僅會嚴重踐踏留守兒童的尊嚴,同時也會對留守兒童的人格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為了充分解決該類問題,從根源上樹立“人人平等”的教學原則,學校應積極營造人人平等的教學氛圍。在校園日常管理過程中,如果發現有這樣留守兒童,教師以及管理人應對其進行嚴厲的懲罰,以儆效尤,讓全體師生都明白留守兒童并不是低人一等,應形成健康、積極、正向的心態,公平公正地對待留守兒童,促進其健康成長。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與人交流、溝通能力,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以及能力發展。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觀察留守兒童是否能夠與其他同學進行友好交流與溝通,是否能夠與其他同學形成良性的互動,在遇到困難時,是否能夠與班級同學進行商討,是否能夠積極地向教師尋求幫助。針對這類現象,教師可以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創建多種不同的教學活動,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參與度,使留守兒童能夠在活動中敞開心扉,與同伴之間友好交流與溝通。如此一來,學生的素養以及整體的水平將會得到全面提升。
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部分學生會刻意疏遠留守兒童,看不起他們,或是學生家長告訴孩子不要和留守兒童成為朋友,導致班級同學可能會逐漸疏遠留守兒童。針對出現的問題,教師應對學生積極地進行思想道德建設,持續推進學生的德育工作,使學生從思想上正確認識留守兒童的形成原因,與留守兒童積極開展相關的合作,主動與其進行游戲,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長此以往,留守兒童將與同學成為好朋友。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也應加強師德師風的建設。因為部分教師對留守兒童會形成“差異化”待遇,區別對待學生。針對這些現象,就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養,嚴肅處理,強化師德師風的建設。
長期以來,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一直被視為學校教育過程中的重中之重。與其他同齡人相比,他們不僅缺乏家庭般的關懷和家庭陪伴,而且他們的健康成長道路與其他同齡人不同,因此,容易造成兒童性格的嚴重偏差和兒童心理的嚴重扭曲。而且農村小學教育階段又是兒童人格素質塑造的重要一個階段,因此要不斷加強針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對學生的發展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形成一個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一個充滿愛的健康成長教育環境,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