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古城農業中學 丁建平
初中化學的教學目的是促進學生日后的深層次化學學習,因此會從最基本的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等方面入手進行教學,由于初中生剛剛接觸化學學科,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困難,化學教師需要采用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的教學方式,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將初中化學課堂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打造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學課堂。
初中是學生正式接觸化學課程的開始,該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化學中發現的理論也大多是在實驗中進行總結,因此在初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重理論,更要將概念、定義等知識與實踐相互結合,以此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就以往實際初中課堂的反饋來看,當教師進行實驗課程時,課堂氛圍往往會比理論課程更加活躍,學生的參與程度也更高,由此可知,想要活躍課堂氛圍,增加教學效率,就需要教師優化傳統的化學課堂模式,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學的模式是踐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能有效降低化學知識的抽象性,將實際生活與化學課堂相結合,能增強化學知識的趣味性,也能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場景隨處可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學生也能有更高的參與程度,讓化學課堂更加活躍。
化學來源于生活,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合生活現象,采取生活化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化學、學習化學,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透過生活現象看透化學本質,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提高學習效率,以此達到化難為易的效果。具體來說,學生能在課下細心觀察化學現象,在探究問題時能獨立思考,活躍化學思維,以此建立起學習化學的信心,對化學更具興趣,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學習化學的過程將更加主動,從而提高自身的化學學習效率。從教師角度來看,在初中化學課堂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為教師提供全新的教學思路,讓教師對課堂的設計有更多的選擇,教師在課堂中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不僅能鍛煉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的能力,活躍其化學思維,還能活躍課堂氛圍,打造高效化學課堂。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僅局限于學習成績,更看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將化學課堂與實際生活相互融合,順應了當今的教育趨勢,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能力。傳統的化學教學方式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往往忽略教學過程,這不僅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對重難點偏重于記憶而不是理解,因此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困難,阻礙了學生進步。如今的教育理念提倡推廣素質教育,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與動手水平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以此讓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將化學課堂融入生活元素,能讓學生明確化學對人類生活的意義,當生活中經歷某些場景或觀察到某些現象時,也可以巧用化學知識來應對,讓學生真正做到學有所用,而不僅僅是為了應對考試,以此履行素質教育職責,提高學生化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初中化學教師在課前準備時,需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化學課堂充滿輕松氛圍,在生活化的課堂進行學習,能降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壓力,利用生活實際案例解釋化學知識的重點與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強化對化學知識的記憶。教師為學生打造生活化的化學課堂,將提高學生的整體參與度,增加學生學習化學學科的熱情,拓展學生的視野,由此可知,在傳統的化學課堂中結合素質教育理念,將生活情景與化學知識相互聯系,利用人性化的教學模式,打造出生活化教學課堂。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與課程進度,選取較為常見生活現象進行課程融合,以此方便學生理解與聯想,利用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對學生加以引導,再為學生提供理論細致講解,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思考、分析,鍛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科粵版九年級上冊“空氣的組成”一節為例,教師可以引用近年來國家的空氣指數報告作為課堂的開場,從空氣環保入手,來為學生科普新聞知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接著教師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說一說大氣污染、霧霾天氣等惡性環境現象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傷害。近年來全國范圍內霧霾現象頻繁出現,學生就可以將自己在霧霾環境中生活的感受進行說明。霧霾現象會嚴重刺激人體的呼吸系統,常常造成呼吸不通暢的情況,這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霧霾環境中,大家都常常會屏住呼吸,這時身體就會感到十分難受,當憋氣到一定程度后就會不受控制的呼吸,由此可知,空氣是人類生存的重要保證,沒有空氣就不能進行呼吸,那么空氣中的什么成分能夠維持人類正常呼吸呢?教師通過實際的生活情境引入課程,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空氣的重要性,呼吁學生保護生活環境,帶動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思考,還能巧妙地融合新課知識,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教師在正式教授“空氣的組成”這一課程的過程中,也需要與生活進行融合,讓化學課堂的過程與實際生活更加貼近,教師在講解完拉瓦錫的探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后,可以進行簡單的小實驗,教師將蠟燭點燃靜置在合適的較大容器中,容器底部添加少量的水,保證蠟燭處于燃燒狀態,接著教師將大小合適的容器倒扣于蠟燭上,與學生一同觀察實驗現象,能清晰觀察到一段時間后蠟燭在容器中熄滅,且扣于蠟燭上方的容器內部水面高于外部水面,這時教師需要結合教材中結論為學生進行進一步講解,并進行引導:拉瓦錫的實驗得出空氣中含有氧氣,氧氣能為生物提供呼吸條件,也能起到助燃作用。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這一現象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將學習與生活相互融合,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比如,學生的回答拔火罐利用的是消耗掉火罐中的氧氣,導致內外氣壓不同,利用大氣壓強將火罐牢牢吸在皮膚上。在化學課堂中添加生活化元素,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從生活出發,拓展和強化對知識點的理解,鞏固對化學知識的記憶。
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開展初中化學課堂,有助于學生體會到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生只有真正理解化學現象的內涵,才能正確認識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現象,了解其中的原因。由此可知,初中的化學教學不能僅僅依靠課本的理論知識,更需要教師進行基于現實生活的教學引導,從實際出發,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并帶領學生進行化學相關的實踐活動,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親身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化學的實際意義,對化學學習的過程充滿期待。
以科粵版九年級下冊“金屬”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其中一節課程教授的是金屬鐵的相關知識點。教師在進行講解金屬鐵化學性質的過程中會涉及鐵的生銹條件與化學反應方程式,這時教師就可以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鐵釘、鐵絲、鐵鍋等鐵制品若是長時間進行放置,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這時學生就會進行回憶,思考生活中鐵制品的變化現象,從而得出鐵會生銹的結論。這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鐵制品放在不同的地方,生銹的情況會有不同嗎?學生在進行回答后,教師就可以進行總結:將鐵制品放在潮濕的環境中,生銹情況更嚴重,放在干燥的環境中鐵銹生成的速率會變慢。教師應用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學生自主思考的過程中,就能鍛煉其思維能力與邏輯能力,教師在列舉生活實例后進行系統講解,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學生將生活中鐵生銹的條件進行總結,促進學生理解鐵生銹的化學方程式的意義與其結構,了解鐵生銹現象的真正原理,學生在學習過后,就可以對鐵生銹現象進行有效的預防,讓化學真正融于生活。教師通過生活化的化學課堂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點,讓學生在深度學習的同時,具備相應的思考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化學成為一門實用的學科。
化學知識的學習具有條理性,課本中的單元會將知識點進行分類,由簡到難,降低初中生的學習難度。由于化學課程在初中的教學課時較少,教學時間會較為緊張,教師也會將教學重點抓緊時間進行教授,因此教師在講解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時,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中存在著較多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初中生剛剛接觸化學符號、化學元素、化學方程式等知識,因此也會有部分學生出現畏懼學習的心理,這不僅不利于教師課程的正常進展,也會阻礙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教師想要讓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就可以打造生活化模式的化學課堂,從實際入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讓學習過程更加輕松。教師應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實際例子對學生進行學習引導,通過日常生活向學生展示化學的作用與魅力,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深刻記憶化學知識,打造出高效率的初中化學課堂。
以科粵版九年級上冊“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這一課程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碳的性質時,就可以采取與生活融合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思考:我國具有上千年的文化,其中各種古籍、字畫等文物能流傳至今,且其中的字跡與畫面依舊清晰,而在如今的文具中,出現了一種“熱可擦筆”,只要達到一定溫度,或是利用橡膠等物體快速摩擦字跡表面,其痕跡就會消失不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教師通過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現象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在進行回答后,教師即可將正確觀點進行總結,我國古代的字畫的創作中多用墨,古籍中的文字也是用毛筆蘸取墨汁進行書寫,而碳是組成墨水的主要成分,現代可擦筆中并沒有碳成分,這就是造成兩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教師在列舉生活實例后,就可以繼續進行課堂程序,將碳的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一一進行講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可以逐漸理解碳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與此同時,教師應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對碳的性質進行講解,也能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與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出發,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進行提問:在填寫重要的檔案或信息時,都會選擇碳素筆使用,這其中應用了哪些化學知識?學生就可以利用所學的碳元素性質對問題進行回答:碳素筆中含有碳,而碳在常溫條件下具有的化學性質穩定的特征,不易產生變化,能更好地保存文字,因此會選擇碳素筆進行書寫。可見,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將化學知識進行拓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還能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模式中進行思考,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互結合,能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讓教師教學的過程更加順利,在初中化學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還能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整體教學效率,讓學生的化學學習過程更加輕松。
生活化的初中化學課堂不僅僅依靠課堂上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學生親自進行體驗,通過觀察與感受,發現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并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不僅能鍛煉初中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能明確化學的實際用途,讓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化學的重要性,重視化學的生活化體驗,能讓化學的教學過程更加貼合實際,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比如,當學生學習“油脂的特性”這一知識點時,就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在洗碗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油脂性質的理解,了解洗潔精除油污的本質,即洗潔精與油脂相互融合會發生乳化現象,因此達到了去除油污的效果。再如,燃放的煙花爆竹會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這時候學生就可以聯想到化學知識,將“不同金屬燃燒時放出的顏色”這一知識點進行鞏固,根據觀察煙花放出的顏色判斷火藥中添加了哪些金屬粉末,在化學課堂中,學生也可以通過煙花的顏色進行記憶,讓枯燥的知識點變得更加生動,從而實現動態記憶,讓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更加輕松。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的課堂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的模式,將書本中抽象的化學知識與原理采用更加具象化的方式進行展示,能幫助學生輕松地掌握化學知識,將生活與化學相融合,應用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教學方式,降低化學的學習門檻,提升初中生學習化學的效率,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對化學充滿興趣,不僅符合當今的素質教育模式,更能從根本提高學生的化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