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蓮英,唐銘鴻
(湘南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持續發展,不但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作支撐,還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來滋養。文化對傳遞社會文明、凝聚社會力量有著獨特的作用。文化自信更是影響和塑造人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力量。作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青年大學生承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重任。培養和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當下乃至未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培育和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在國家層面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能為中華民族的綿延發展和偉大復興鑄魂強魄,在社會層面有利于抵制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為營造全社會文化自信的氛圍凝心聚力,在個人層面則有利于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為促進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固本強基。
文化自信匯聚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和基石。青年大學生是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是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和建設者;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見證者與踐行者。深入挖掘中華優秀文化,可不斷提升大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可度和忠誠度,激發大學生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責任意識,以強大的智慧和勇氣助推中華文化實現新輝煌。
當前日益深化的全球化趨勢,多元文化和各種思想的碰撞使部分大學生思想上產生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的現象,這對于我國社會的正常穩定運轉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核[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合了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的奮斗目標、價值追求和道德規范,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價值主旋律。加強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助推大學生成長成才,成為“立德樹人”“凝心聚力”的偉大工程,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國家建設和民族發展對高校育人目標的根本要求。青年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棟梁之材,他們不僅應該擁有優秀的專業素質,還應該擁有健康的身體以及崇高的道德素養。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悠久的道德傳統,是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豐厚源泉。通過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引導大學生以腳踏實地的態度從中華文化中汲取道德養分,充實精神面貌,找到精神歸屬,能夠助力大學生以開拓創新的姿態承擔文化使命,投身文化實踐,實現文化創新,彰顯出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創造力。
一個人的意志品質是在后天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直接影響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大學生的意志品質還存在很大的可塑性,仍然需要教育和培養。以文育人就是通過人文科學知識的傳授、環境的熏陶,使之內化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一個人內在相對穩定的品格[2]。中華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的社會人文教育思想,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漫長的歷史上,無數的優秀傳統文化鐫刻于文化典籍作品當中,這些文化典籍與各種文獻為我們呈現出了各領風騷的文化發展史,這些內容在給予人們心靈震撼的同時,也為培養大學生優良的意志品質提供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和豐富的育人資源。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百折不撓”“勤勞勇敢”“持之以恒”等良好意志品質教育融入大學生課程學習、實踐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既符合當今社會對大學生健全發展的時代要求,有利于大學生領略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深化民族意識,又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優秀的意志品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增強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自信。
智慧對一個人的成功起到很大的作用。教育需要智慧。西方著名教育理論家懷特海認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高校教師應秉持智慧育人理念,用智慧啟迪學生。飽經憂患卻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中蘊含著豐富珍貴的哲學智慧資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慎獨”的修身之道,“正其義不謀其利”的義利之道,“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仁政德治”的理政智慧,“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福禍相依”“物極必反”的辯證智慧等等,是全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延續、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涵養大學生為人處事方式方法的重要源泉,對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我國農民經過長期的觀察與總結形成了“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突出代表,時至今日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還能夠對當前農業發展與人類日常生活提供有效的指導與幫助。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培育,需要深入挖掘并借助優秀文化中所蘊含的各種智慧武裝大學生的思想,指導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更好地滿足其文化認知的需求。
情感是人際溝通的重要手段,它能對人的行為態度、認知、價值觀等產生持久而深刻的影響。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說過:“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情感在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情感教育是塑造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資源,孔子提出的“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表達了保持自己情感獨立性的思想;孟子的“養心莫善于寡欲”彰顯了健全的情感需要通過“寡欲”這一手段來達成的觀念;荀子提出“理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說明溫柔敦厚的高尚感情需要不斷地精心養護;六組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體現了一種心靈無所掛礙的自在情感世界。從情感入手,通過系統闡發傳統文化中的情感要義,讓大學生高度關注并認可中國傳統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強烈的情感依附和情感歸屬,從而為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鋪墊好堅定的情感基礎。通過人文情感滲透方式,激發大學生的文化情感共鳴,能有效地促進文化自信意識從情感層面的建立,使大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于國家、社會、個體的精神塑造與價值引領功能,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性的文化,強調人際和諧之道,注意尊重他人情感,深入挖掘其中豐富的情感因素對于合理引導大學生跨越情感的狹隘局限,走向情感的大同世界具有重要意義[4]。
文化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創新則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不竭動力。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而言,當代大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行帶人就是以蘊含豐富價值內涵和行為準則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觀念、改變大學生的行為,在潤物無聲中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對中華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有崇高的信念,才能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才能激發大學生在文化創新實踐中用飽滿的激情和積極的作為,以肩負的文化使命為己任,以時代發展需要為導向,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實踐需要,“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5]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
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課程,它與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高度契合,二者皆指向促進大學生信念導向、情感歸屬、理性認同和行為自覺。在情境認知視域下通過豐富思政教育的載體,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無疑是提升和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一條重要途徑[4]。
蓬勃發展的互聯網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載體選擇。如何用好網絡、用活網絡,思政課教師一方面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素養,另一方面也需要積極探索和創新思政教育的載體。通過借助合理載體,設置和培育交互式教學的情境,構建雙向互動網絡傳統文化傳播空間的立體格局,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微”平臺,發揮出多媒體及網絡輔助教學的最大益處,也可以通過推出微信公眾號,積極占領青年大學生感興趣的新媒體、新媒介、新平臺,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其中,向學生輸送主流文化的價值觀,使學生能夠更方便快捷地接觸到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堅實基礎。
高校思政課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關鍵課程[6]。為了培養學生堅定的文化自信,讓學生自覺擁護中華文化,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專業、學科的特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不斷完善中國文化自信教學內容的設計,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文化自信的內容并將此內容巧妙地滲透于課堂教學中,引導大學生理性認識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6],讓大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自覺接受傳統文化的陶冶,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并用正確的價值觀分析當前國內外的文化熱點問題,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和愛國激情,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堅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實現的關鍵因素。增強思政課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實效,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不能僅僅依靠黑板加粉筆的授課方式,一方面思政教師要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需求,注重文化情景體驗創設,通過積極情緒體驗和多樣的手段,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上好思政課,打造立體飽滿、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思政課堂,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豐富的校外實踐活動,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實習見習、生產勞動、志愿者服務等實踐活動,或者帶領學生游覽各地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等,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共同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內化和外顯,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7]。
進入互聯網時代,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影響部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和認同,極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會影響學生自身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開展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不僅能引導學生充分掌握傳統文化的重要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學生的人文情懷和責任擔當,夯實了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也使大學生更加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