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科學教研員
義務教育科學課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實踐性基礎課程。因其課程內容的大跨度,涵蓋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等學科領域,因其課程理念的大融合,融合有“做中學”“學習進階”“建構主義”“STEM 教育”“生活即教育”等教育理念,使得課程價值與課程目標豐富多元??茖W因為能夠為人的完美生活做準備而被認為最有價值,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中心,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也日趨多元。如此豐富多元的科學教育價值,亟待我們運用同樣豐富多元的方式,來服務我們的學生,聚焦學生的素質培養。
“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2019 年6 月23 日出臺)這一綱領性文件對教學方式提出的優化要求,也是基于我國2001 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和2022年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讓學生創造著長大”,各學科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方向。基于科學的課程綜合化教學,是一種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為基,以人文、科技、自然為面的“科學+”金字塔式小學科學課程發展式樣。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
在課程內容選擇上,立足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內容主體,適當添加創造學內容。創造學內容又嘗試選擇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工智能、大自然與科技發明等為載體。如在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少數民族聚集的芙蓉學校,對標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入本地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提供相關聯想、創造想象和捕捉靈感能量的創造學思維與方法,開展教學。如許多芙蓉學校在科學教學中融入“湘西木屋”“汨羅長樂甜酒”“湘潭石鼓鎮油紙傘”“隆回灘頭年畫”“花瑤挑花”“中草藥”“素紗禪衣”“皮影戲”等拓展內容,在科學與人文的交相輝映中,促進學生學科能力與創造思維能力的融合,建構一種學科創造力的培養模式。
在課程實施方式上,在原有的探究式科學教學中融入項目式學習。把學校科學課堂教學時間、學校下午3 點半后時間及學校的校本課程時間有機整合起來,將研究性學習納入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將短期、中期、長期的研究項目有機融合到現有的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用高階學習驅動低階學習,實現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在課程教學評價上,在現有科學課程素養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上,進一步推進表現性評價,探索使用協商式評價,即通過學生更多自主意識的學習表現與協商,來建構一種師生彼此認同、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讓學生自始至終有機會真正參與到激動人心的科學研究過程中來。
基于科學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目的是通過一種面向人的生活世界、面向科學家的真實研究世界、面向人類文化科學發展的歷史世界,在一種帶有地域本土特色的跨學科意境和“大科學”形態的課程綜合化教學中,讓學生沉浸在科學實踐中,吸引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開發自己的創造力,點亮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諸多異常迷人的火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