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霞 劉 丹
(衡水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教育部于2012年在新聞傳播類中新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契合了社會各行各業對新媒體專門人才的巨大潛在需求。由于開設時間較短,目前專業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處于核心地位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問題較為突出,這也造成了應用型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密切結合行業發展現狀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才能確保專業課程體系與行業需求密切結合。
近年來,國家提出遵循服務需求、產教融合、就業導向、特色辦學等原則,引領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轉變。衡水學院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過程中,在文學與傳播學院設立了應用性和技術性較強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新專業獲批后,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建設應體現媒體融合發展時代的新要求,培育厚基礎、善創新、強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成為重要議題。
1.1 從新媒體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能力需求來看,“一專多能”的全媒體人才備受青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科歸屬于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既有學科統一性又有專業差異性,培養具備新媒體意識,能在各類媒體機構、門戶網站、黨政機關或企事業單位從事記者編輯、媒體策劃、攝影攝像、活動創意、編導制作、技術開發、整合營銷等傳播類工作的專門人才。新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多才多藝,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新聞采寫和編評等基本能力,還要掌握圖片與視頻編輯處理能力;既要擅長形式多樣化的內容制作,也要精通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的運營。
1.2 新媒體運營和營銷崗位需求量大,熟練內容策劃與運營能力成為招聘加分項。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為彌補專業人才的巨大市場缺口而開設的,目標是縮短人才培養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距離,因此培養方式要順應時代、行業與崗位的特征和要求。應用型高校應該從學校和相關專業的優勢和特色來綜合考量,創新優化課程設置,緊密結合行業發展需求,主動對接崗位技能,著眼于學生實踐能力與技能訓練的培養,最終達到符合社會及教育發展期望、行業和地域發展需要、企事業單位用人需求的能力培養目標。
1.3 綜合素養要求是職業生涯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理念必須立足于職場能力的提升轉變,新媒體工作大都需要通力合作,除單純的技術要求外,還需要具備人文素養、審美能力、團隊意識、創新思維等綜合素養?;谝陨峡紤],課程體系建構必須凸顯出應用型大學的特色,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涉及前期策劃、組織架構、團隊協作、經驗總結等,各個實踐應用環節必不可少,從業者需要擁有優秀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及反思能力。因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根本任務是要培育時代所需、具備綜合素養和能力的應用型媒介融合人才,專業建設需要緊緊抓住這一特征,教學中密切結合行業發展現狀確保專業課程建設不與行業發展脫節,探索培養具有復合型知識能力結構的傳播人才新模式。
課程體系構建是實現培養目標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作為培養新型傳播人才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應該讓人才培養更加契合時代發展,課程體系設置應主動做到對標行業需求,但不少應用型高校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卻存在失衡現象。
2.1 課程建構雜亂,缺乏專業特色。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大都是在原有的新聞傳播類基礎上進行組建,從當前的課程建構實際來看,對于課程的定位和功能不夠明確,過于拘泥固化的課程內容。在課程設計中包括新聞傳播類、軟件技術類、藝術設計類、市場營銷類等都歸納到網絡與新媒體課程體系,表面看來豐富多樣,實際卻是簡單拼湊,課程之間主次不分,缺乏有機聯系和新課程的開發,進而導致該專業的特色無法充分體現。網絡與新媒體的內涵包括網絡與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媒體技術與開發以及媒體管理與運營等方面,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如果缺乏邏輯性與協調性,往往會導致培養的學生綜合能力薄弱、專業能力窄化,不利于該專業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
2.2 理論內容過重,實踐課程匱乏。網絡與新媒體應用性很強,是新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新專業,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與實踐技能的培養都有很高要求。而現有的課程設置體系中,有些課程設置與工作實際要求對接不緊密,無法培養適應行業需求的融合型傳媒人才。根據近期人才需求統計報告來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培養的擴張對于需求缺口的緩解并沒有明顯效果,主要原因是很多畢業生在走向工作崗位時并沒有掌握必須的實踐技能,造成應用能力較差,從而降低從業者的職業認同感,難以在專業領域獲得長足發展。
2.3 培養目標模糊,課程考核單一。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對不同學科進行借鑒和融合,在課程建構時需要開拓專業視野,適應交叉學科的特征和需求,這些是目前高校在實施人才培養和構建課程體系時考慮的主要因素。但在結合院校學科基礎和地方經濟特色方面卻是薄弱的,培養目標的不明晰使得學生在專業技能或特色專長方面都沒有學科優勢。很多課程的考核方式都是應試模式,學生總體成績中期末考試成績占比較大,這就決定著學生對考試結果的過度關注而忽略對學習過程的整體把握,無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單一的考核方式也使教師無法關注教學內容的拓展。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培養新媒體時代具有家國情懷、適應媒體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的復合型信息傳播人才,應用型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適應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注意在核心課程內容方面以及目標理念上的差異,這樣才能體現出該專業的特色。
3.1 明確課程目標,助力學生多元發展。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多維度的,包括知識與能力、技術與藝術、人文素養及思維模式等,需將課程體系構建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雙向交流與合作模式,邀請企業優秀人才兼職教師,充實師資隊伍,同時鼓勵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參觀學習,確保人才培養目標始終緊隨時代與市場需求。從當前人才市場的需求情況可知,專業性藝術鑒賞和審美能力也是行業領域所必需的,包括專業知識、技術實踐、創新能力及其人文素養等,深層次地展現文化內涵與理論自信。因此加強專業性的美學教育,也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的目標之一。
3.2 精煉核心課程,兼具融合與特色化。計算機網絡與數字傳播技術的高速發展,要求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也要不斷更新。在課程設置過程中要刪除大量過時的專業基礎課程、與時代市場發展脫節的技術課程以及內容重復性高的課程等,層層優選,構建富含特色的有機融合的跨學科課程體系。結合區域文化產業與經濟社會特點,有針對性的開設相關課程,如與新媒體相關的創意學、文案寫作、傳播運營等課程,打造多學科融合并兼具特色化的課程體系,培養特色人才助力地方發展。
3.3 加強學生實操技能,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非常偏重實踐能力的專業,而現有的課程體系仍以傳統理論課程為基礎,實踐性課程雖然也有所重視但可實施性不強,且存在著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無法真正地實現融合發展。要想改善這一局面,就要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新媒體實操技能,實現和行業對接,掌握最新技術前沿動態。同時完善課程評價制度和標準,并將其作為優化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據,以輸出真正適合市場需求的懂技術、精制作、會運營的應用型人才。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的建構必須凸顯出應用型高校特色,精煉核心專業課程,聚力學生實操技能,提升綜合素養能力,拓展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在以后的課程體系中要將各方資源進行整合,不斷進行豐富和完善,打造以新聞傳播學科為基礎、網絡與新媒體理論與技術為主體、人文素養知識為支撐的完整專業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