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敏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傳統文化是具有我國特色的優秀文化,其中蘊含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能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推動素質教育發展,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使我國文化被更多國家認可和關注。在此背景下,在高校政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歷史典故,能強化對相關教育政策的落實,確保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
歷史典故具有概括性、經典性和民族性特點。通過對茶相關的歷史典故進行深入分析和了解,發現歷史典故會用凝練語言,對歷史、人物和傳說進行概括,簡單的語言背后具有深刻的內涵,能使學生深入感知中國語言的言有盡而意無窮。例如,陸納杖侄的典故篇幅并不長,但卻蘊含無窮道理,值得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和學習。經典性是指很多歷史典故都出自一些經典著作,這些經典著作在文學史和歷史中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也具有一定權威性。深入學習具有權威性的歷史典故,能使學生在茶典故中,學習深刻人生道理。民族性是指歷史典故是對民族發展的記錄,這些記錄能體現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更能激勵中華兒女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傳統文化根植中華沃土,歷史典故中蘊含深刻的傳統文化內容,能助力思政教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政課堂,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茶文化相關歷史典故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應用時,應堅持主體性原則、方向性原則和激勵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是指其應加強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教師也應優化傳統教學思想,根據學生個性特點進行教學,助力學生個性化成長。方向性原則是指思政教育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確保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能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教育模式。激勵性原則是指思政教育過程中,應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利用一些歷史名人和茶典故,使學生感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吸引學生通過歷史典故了解思政魅力和思政內涵。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茶文化相關典故也較為豐富。根據思政課教學發展需要,融入相關茶典故,能有效提升教學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在主觀探索中發現知識魅力和內涵,能強化對傳統文化的認可,有效提升思政能力和思政素養。不同學生個性特點不同,層次也會有所區別,思政教師應根據學生區別,針對性選擇適當的茶典故融入課堂,確保分層次教學展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具備針對性的茶典故,具有深遠的啟發意義,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引導學生強化對思政內容和深層含義的全面理解。大學生正處于形成價值觀和道德觀以及人生觀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利用歷史典故對其進行引導,有利于學生感知傳統文化魅力,更能使學生感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華。互聯網中的多元化思想橫行,這一階段積極利用茶典故,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理解力和辨別能力,能在推動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同時,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由此可見,將茶典故融入思政教學課堂,能豐富傳統枯燥乏味的思政教學課堂,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吸引學生積極進行學習。例如,引導學生勤儉節約時,可借“陸納杖侄”這一典故,助力學生理解傳統美德。這一典故在《中興書》中有所記載,屬于經典的茶文化典故內容。故事的主人公陸納勤儉節約,在待客時僅用茶果進行接待,一次接待謝安時,其侄子認為接待人極有權勢,便擅作主張將茶果改為豐富的菜肴。謝安走后,陸納對侄子的這一行為進行嚴厲批評,并杖責40大板,這一典故能充分體現主人公的勤儉節約,更能體現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不會以職位和權勢區別待客。這一故事在當今倡導光盤行動的時代,能引導學生珍惜糧食,尊重勞動人民成果,將其運用于思政教學課堂中,能拉近學生與歷史典故的距離,確保學生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淵遠流長。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能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故此,學生應積極加強自我反思,吾日三省吾身,能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也能快速了解自身薄弱點,進行針對性提升。高校思政課堂中陳述性知識相對較多,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踐行相關理論知識,才能確保學生強化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全面了解,并使學生真正感受思政魅力。思政教學會引導學生傳承傳統文化,但在傳承過程中,應適當轉變文化傳承模式,利用學生適應的方法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才能確保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更能引導學生加強對茶文化的全方位理解和認知。歷史典故一般是文言文,其中會蘊含深刻的人生道理,學生需要通過思考,深入探究文言文背后的內涵和意義,才能提升自身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這能為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提升奠定基礎?!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思考,能完善學生知識結構,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確保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例如,可在高校思政課堂中融入“吃茶去”這一傳統茶典故,引導學生強化對傳統儒釋道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唐代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喜飲茶,也好用茶作機鋒語?!吨冈落洝分性敿氂涊d這一典故,觀音院新來兩個僧人,禪師問其中一個僧人:“曾經來過嗎”?僧人回答:“沒有”,禪師則說了一句:“吃茶去”,禪師又問另一個僧人相同的問題,僧人回答:“來過”。禪師也讓其吃茶去,后院主不解向禪師問道:“為何來過的和沒來過的都要吃茶去”。這時禪師也讓院主吃茶去。佛家禪宗講究頓悟,認為何時何地都能悟道,平常事物中蘊含著深刻的意義。而“吃茶去”本身作為機鋒語,既平常又深奧,不同佛教徒對其理解也會有所區別。以這一典故融入課堂,引導學生了解思考的重要性,能確保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行思考和研究,以提升思考能力。平常生活和學習中蘊含很多人生真諦,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和思考,才能使其在實踐中提升自身思政能力,確保思政教學課堂的有效性。
教師在教學過后,會在課堂對相關思政內容進行總結??偨Y環節能將復雜的知識進行理論分解,以強化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系統理解,確保學生真正理解相關思政內容。同時,教師會通過總結引導學生了解學習規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時,能提升教學效果,并充分凸顯思政教學價值。教與學本身是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應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互動。教師可通過小組合作式學習,引導學生,使學生和教師積極展開互動和溝通。通過溝通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愿意教學生也必須愿意學,才能在課堂中產生共鳴,確保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我國具有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團結統一、勤勞勇敢等民族精神,加強對相關精神的深入探究和理解,能培養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為民族復興夢的實現奠定人才基礎。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國夢,也是人民夢,而學生作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需要具有優秀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情操,加強對傳統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才能有效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使學生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時,擔當民族重任,成為民族脊梁。孝道是我國自古以來崇尚的美德,孝順父母才能具有擔當意識、熱愛祖國,并積極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御前十八顆典故為例,這一典故是記錄乾隆帝在胡公廟前觀看村姑采茶后,起了興致挽起袖子學習村姑采茶,這時身邊有人來報:“皇太后有疾”。乾隆聽后將茶芽放到袖袋里匆忙返京,皇太后本身只是有些肝火上升,聽見皇兒回朝,十分高興,精神狀態較佳,與皇帝交流過程中,太后聞到陣陣清香,便詢問乾隆從杭州帶來的東西。這時乾隆想起采摘的龍井茶,并吩咐宮女沖泡親手采摘的龍井茶,皇太后連喝幾天平了肝火,腸胃也極為舒適。乾隆聞此訊息,十分歡喜的將胡公廟前的18棵茶樹封為御茶,專供太后享用。這一典故說明古代帝王崇尚孝道,上行下效,因此其民間也用應十分重視孝道。學生通過了解這一茶典故,可分小組加強對傳統茶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通過總結了解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以強化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繼承,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我國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蘊含較多的歷史典故。茶文化本身屬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將茶典故進行梳理,并運用于高校思政課堂中,能凸顯高等教育的人性化和個性化,并強化對傳統文化的發揚,使學生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能推動學生積極成長,更能建設具備社會主義特色的中國式教育,推動高校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