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民
(常州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3)
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如工匠精神、廉儉文化、人文美學等茶文化內容,有助于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飲茶可以修身養性,茶的儉德弘揚了傳統文化中的廉儉美德,高校開展廉潔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促使大學生自覺養成自律的行為習慣。茶文化發展歷史悠久,戰國出現茶葉種植,魏晉茶文化得到快速發展,隋唐發展出茶館、茶會,清朝茶會融入曲藝,可見茶文化在發展歷程中融入百家思想,賦予了茶文化不同的時代內涵,有助于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茶文化蘊含著工匠精神,高校應當深挖茶文化的思政教育內容,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專業知識,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促使大學生可以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茶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茶聯、茶典故、諺語等滲透著豐富的茶元素,彰顯豐富的茶文化內涵與品茶意境。客來敬茶,茶禮融合禮儀文化與人文情懷,高校文化教育資源豐富,可以深挖茶文化價值內涵,營造文化育人環境,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播,從而完善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促使大學生可以形成謙遜的處事方式,遇事能獨立思考。茶文化可以修身養性,改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從而緩解大學生的浮躁感,找準各自的職業定位。大學教育不僅需要學習專業知識,還需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內容,開展茶文化的調研學習,可以改變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知。
文化興國,民俗活動茶文化扎根傳統文化,體現出豐富的民族精神,見證國家歷史文明的發展歷程。茶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茶事、器物等內容,研究茶文化可以拓寬文化視野。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落實茶文化的傳播發展,結合民族區域茶文化事例進行文化內容的整理,比如整理人物案例、產業發展、泡茶競賽等事例,組織學生共同整理茶文化內容,弘揚時代民族精神。另外,高校還可以完善茶文化課程內容,開拓大學生的茶文化視野,通過鏈式結構思維展示茶文化發展歷程,促使學生可以掌握茶文化的歷史知識。同時茶文化可以融合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感知,如詩歌、典故、活動體驗等。為此高校教師需要發揮茶文化的引導作用,合理調整課程設計,互相穿插茶文化與思政課內容,比如思政課開展品茶活動。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借助翻轉課堂、微課制作等方式,融合茶文化與傳統美德、歷史內容進行視頻制作、話劇表演、茶藝茶道活動模擬,從而促使大學生可以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茶文化包羅萬象,呈現出不同時期的民族文化精神。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更應當加強茶文化的認知實踐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三觀。為此,高校應當結合思政課程內容、地方茶區茶廠等產業結構,創新教育方式、開展校企合作,從而構建實習實踐基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當然高校還可以聘任當地茶文化導師,開展茶文化科技培訓以及志愿活動,加深大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解,落實茶葉的采、制、泡、品、評等流程,讓大學生可以深入了解當地茶人的生活情況。其實茶人對種茶、產茶、制茶都有自身的體會,學生深入當地茶人生活,可以了解茶葉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從而提升學生對自身的認知,更好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茶文化豐富的德育元素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源泉,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高校可以結合學生課余時間開展茶文化實踐活動。如高校可以結合國內先進的活動案例,組織茶藝演出活動、茶藝研討會,或者引導學生通過師生互動自發組織團體品茶鑒賞活動,并且撰寫活動心得或者調研報告,促使學生可以感知茶文化概況、體會茶文化精神。其實高校開展思政教育需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設立實踐基地,促使學生可以立體感受茶文化內涵。如高校可以設立采茶基地,開展文化節、主題活動、茶園參觀、茶館茶藝培訓、茶道禮儀比賽,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培養學生靜以修身的思想。另外,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為學生提供表達空間,促進師生交流,從而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茶文化講藝術欣賞、茶藝表演等活動,強化大學生的體驗感,促使大學生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自身的品行修養。
高校融入茶文化開展思政教育,需要創新教學方式,加深兩者的緊密聯系,通過組織不同主題的茶文化活動來展示思政元素。比如教師可以組織感恩主題的茶藝展示、互幫互助為主題的茶禮儀競賽等活動,強化學生的體驗感,促使學生可以感恩他人的付出,學會幫助他人。茶文化融合現代技術進行思想教學,可以實現茶文化的快速傳播,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練主題話劇、舞蹈劇在學校公眾號上播放,或者展覽畫報,以喚醒學生對茶文化的熱愛。茶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創建系統化流程,促使學生可以積極參與文化推廣,實現茶文化的傳播。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茶文化紀錄片的播放,組織學生改編茶文化的音樂舞蹈,從而有效改變對茶文化的刻板印象,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另外,高校落實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結合體驗式教學模式開展茶文化教育實踐,同時結合翻轉課堂模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學習茶文化內容,從而加強茶文化在思政教育的創新作用。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茶文化調研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實地采摘、調研進行茶文化研究,并且融合地理、生物等知識對當地的茶文化進行科學探究,從而拓展茶文化研究的方向。茶文化的實踐調研范圍對調研質量產生一定影響,跨學科調查可以收獲更多想法,創新調研內容,從而有效激發茶文化的藝術魅力,展示茶文化的時代精神。當然茶文化的調研與文化、歷史、地理等知識息息相關,具有一定教化作用,促使學生在開展茶文化調研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實現學生道德建設,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力。
茶文化的滲透作用離不開教育氛圍的營造,簡單的上課、辦講座,難以滿足學生思政教育需求。其實茶文化內涵豐富,唐代盧仝、宋代蘇東坡等文人雅士喜歡品茶作詩,感受茶文化內容,為此高校可以營造茶文化的教育氛圍,促使學生可以勇于發表自身見解。比如學校可以組織藝術生在圍墻上進行涂鴉茶故事,在文化墻上宣傳茶知識,聯合茶社團、茶館組織茶文化系列活動,營造出茶文化氛圍。茶文化實踐性強,教師單純授課,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容易降低思政教學效果,對此教師需要改進茶文化與思政教學方式。比如高校可以邀請當地茶人、愛茶人士共同組織交流會;指定專業教師輔助茶文化社團開辦,制定系列的社團活動,促使愛茶學生可以進行交流。高校開展茶文化教學需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改變教師講解為主的思政教育模式,明確茶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言行進行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茶文化精神,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此外,考試不再是評價大學生的唯一標準,開卷考試容易導致學生降低自身要求、產生應付心理,從而不重視思政課程的學習。為此高校需要完善教學考評體系,注重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發揮茶文化修身養性的作用,從而為課堂教學助力。其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穿插茶文化的考評內容,避免教學結束統一考試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教師完成單元教學后,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思政內容與茶舞、茶歌等內容的創作,最后師生打分計入平時成績;或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小組自發進行茶文化實踐活動,結合茶人親身體驗、茶文化旅游勝地調研以及思政內容,撰寫實踐報告,從而感受茶文化的內涵。教師落實茶文化思政教育,需要引起學生的重視,讓學生可以了解思政考核的重要性,避免學生出現應付心理,從而提高學生思政教育質量。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需要創新教學方式,通過引入茶文化,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想修養。茶文化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弘揚著和諧、包容等品質,有助于高校開展德育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三觀,引導大學生積極面對生活。思政教育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還需要喚醒學生的創新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分辨知識內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對此高校需要創建茶文化教育氛圍,組織茶文化認知實踐,引導學生更好學習傳統文化,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審美修養,優化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