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農村經濟管理站 郭麗娜 李文濤 聞春霞 薛婉雙
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基層政權、保障村級組織有效運轉、發揮集體“統”的功能,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也是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中央和地方相繼出臺了許多優惠扶持政策,扶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拓寬強村富民渠道,增加了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步伐。但是,由于地域差別,尤其是偏僻山區村集體經濟發展很薄弱,村集體沒有收入或“空殼化”;有的村集體雖有收入,但收入很少且來源不穩定等,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制約村級各項事業發展,嚴重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帶頭人。一是思想不解放。部分村干部觀念守舊落后,思想不夠開放,對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開拓進取精神,不主動想點子、找路子,致使村集體經濟發展落后。二是能力有欠缺。有的村干部素質較低,領導能力不強,不會利用現有的資產、土地等資源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導致集體經濟發展滯后。三是擔當不足。有的村干部擔當不夠,信奉“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干無錯”的想法,怕擔風險擔責任,不愿主動發展集體經濟。
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單一,收入渠道窄,沒有達到連鎖、集聚效應。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和客觀原因致使一部分村收入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村集體主營收入少,“造血”功能不足。
有些村盡管發展產業,但由于客觀原因及市場供求關系影響經濟效益。如:發展煙葉產業,受自然災害影響煙草品質差,導致經濟效益不好;發展獼猴桃產業,近幾年受疫情和市場的影響,收入很不穩定;搞土地復墾所得收入,是國家按政策一次性的補貼,沒有持續性等。
由于區位優勢不同和自然秉賦迥異,導致集體經濟收入差距拉大。基礎較好的村,發展勢頭足、潛力大。基礎差的村,發展后勁乏力、缺少增長點。例如,深山村和平原村相比,尤其是與城鄉結合部村相比,集體收入相差3~10 倍,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
當前,農村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由于村里許多有技術、有文化、會經營、懂管理的人才和強壯勞動力,都外出創業、打工,只有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留守在村里,農村集體“四荒”(荒山、荒丘、荒溝、荒灘)未能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造成資源閑置,影響集體經濟發展。
鑒于上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新形勢下應上下統籌,部門聯動,創新發展等方式,拓寬發展渠道。一方面利用上級發展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扶持資金,每年重點扶持發展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產業特色明晰的示范村,進一步彰顯發展優勢,做大做強集體經濟;另一方面,積極爭取當地龍頭企業的支持,科學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建立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每年扶持發展一批基礎條件較差、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薄弱村,逐步增強其“造血”能力。在具體實施中,應立足各村地域優勢、區位交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資金人才等實際,突出黨建引領、充分挖掘潛力,村黨組織領辦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一村一策”或“一村多策”,因村制宜、選取適當的發展模式。
“領頭雁”首先要選好。在選舉村黨支部委員和村民委員時,將思想解放,具有開拓精神作為重要選拔條件,通過考核擇優選取,確保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一個稱職的“領頭雁”。二是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注重從本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致富能手、外出經商人員中挑選思想正、作風實、有技能的人擔任村“兩委”干部,確保有一批素質較高的“掌舵人”。在此基礎上,要以黨支部統領為核心,統籌利用各類資源,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為抓手,村黨組織以集體資產資源引領帶動村民把土地、房屋、資金等作價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或經營穩健的工商企業,實行“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市場“的經營模式,推動“三變改革”,實現互利共贏。
以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為切入點,全面清理核查村級資產、資源和所有者權益。對村集體所有的閑置或低效利用的固定資產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等,通過租賃、發包、參股、聯營、合資或轉型改造等方式加以開發利用,盤活資產,增加村集體收入。對村級債務可根據相關政策通過清欠、調息、拍賣、協商、歸責、免除等辦法進行化解,從而使村級組織甩下包袱,集中精力發展集體經濟。
資源開發,一是集中規范低價發包、無償占用的村集體耕地、水面、林場等集體資源的承包合同,維護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二是對于未確權到戶的集體“四荒”和路邊、水邊、田邊、村邊、果園、坑塘等閑置資源,通過出租、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實現集體存量資產增值。三是利用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發展鄉村旅游、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和健康養老產業,增加村集體和當地群眾收入。四是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村集體將通過宅基地管理改革、土地整治等清理出的新增土地進行流轉或自營,增加集體收入。
村集體通過興辦種植、養殖、加工等經濟實體,發展特色產業;可依托優勢企業,興辦加工、服務等配套企業,增加集體收入;亦可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立電商網點、打造交易平合、拓寬銷售渠道、增加產品收益。
村集體可根據市場需求,興辦運輸隊、裝卸隊、農機服務公司、各類專業協會、勞務中介、農資銷售點和產業服務公司等實體,為企業、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提供物資供應、農產品購銷、技術指導、農機作業、病蟲害防治、勞務中介、商標使用等實行有償服務;村集體創辦綜合服務社、物業公司等,開展家政、環衛、養老、商貿、道路養護、綠化管護等社會化有償服務和金融、保險、廣電、通信等代理業務,通過服務增加集體收入。
對于“無區位優勢、無資源稟賦、無項目產業、無原始積累”等集體經濟先天發展能力不足的村,運用“全域黨建”理念,探索產業聯營、利益聯結、跨村聯建、資金融合的“三聯一融”發展模式,把薄弱村集體資源、資金和資產投入到條件成熟的項目中,有效規避投資風險,拓寬發展路徑。打破區域界限,發展“飛地經濟”,通過不同村集體之間“強強聯合”“弱弱抱團”或“強弱互補”,變單村運作為產業集聚,實現抱團取暖,共同發展。
依托幫扶,一是利用現有駐村幫扶單位的資源,人才和平臺優勢,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項目、資金、技術、信息等支持。二是深入開展“千企幫千村”行動,鼓勵社會團體,各界人士通過志愿服務、人才支持、扶貧募捐等形式,幫助村籌措資金,出思路、上項目,強產業。三是支持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村集體領辦創辦的經營實體,由其優先承接美麗鄉村、農田水利、鄉村振興等方面的項目工程,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四是充分發揮本地“能人”和在外鄉賢的情感紐帶作用,用好人脈資源,引導其發展資金和優勢資源向本村流動。
對有區位優勢和基礎較好的城中村、近郊村、園區村,在有資金支持和可用建設用地的情況下,通過建標準廠房沿街店鋪、專業市場、倉儲設施、職工生活服務設施等,進行物業租賃經營,使村集體獲取長期而穩定的租金收入。
農村集體經濟在做好風險評估和效益分析基礎上,有條件的村按照“以錢生錢”的思路,利用集體富余資金、各級財政扶持資金和村級自籌資金,探索設立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采取多種靈活運作方式,通過入股本地龍頭企業或與本地優質企業合作經營,獲取股金、利息和資產增值等資本運營收入。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支撐,是做大做強鄉村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盡管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但只要選準方向、拓寬思路、找準模式,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本地的資產資源優勢,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精準施策,做出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農村集體經濟一定會持續穩步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