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幼萍
(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教育的主要途徑是教學。“互聯網+教育”的推進,給教育賦予了科技的能量,促使學校教師的教學方法越來越多樣化,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問題啟發、問題討論、項目引導、翻轉課堂等方法[1]。同時,學生可獲取的網絡學習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例如在嗶哩嗶哩網站上通過視頻學習知識等,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照本宣科的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
2020 年新冠疫情之初,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教學指引[2],教師利用平臺“直播”形式進行線上教學,學生利用智能終端線上聽課。疫情后重回實體課堂,教與學面臨一種新教學模式的挑戰。如何在“互聯網+”教育時代下,營造新時代教育理念,使學生通過線上自學、線下提升、再次線上舉一反三等環節,實現寓教于樂、優勢互補,成為未來新教學模式的探索方向。本文以“Python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研究了線上線下再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在實體課堂進行的一種純線下授課模式。一般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教師“教”、學生“聽”、面授為主的模式;另一種是翻轉課堂模式,比前一種提高了教學效率,但還是純線下授課模式,沒能有效利用網絡資源。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常見問題如下。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傳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作為認知主體,地位被動,主動性差[3],往往到課程結束,能記住和掌握的知識點也不多。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教師主要傳授書本上的知識,缺少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畢業求職時,看到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特別是要有實際項目開發經驗時,覺得自己沒有做過項目,喪失了求職信心。
“互聯網+”教育時代,各種網絡學習資源豐富多彩,可隨時隨地學習所需內容。部分自覺的學生會主動通過網絡去學習有趣知識或所需知識,大部分學生的知識面和信息量都遠遠大于無網絡時代的學生,因此教師授課面臨極大的挑戰,純知識點講授不僅枯燥無味,而且落后于時代,也落后于學生學習的節奏,極大的影響了各教學環節。
線上教學模式授課過程(以釘釘為例)主要是教師在課前將預習資料上傳到釘釘群里,學生從釘釘群獲取資料進行預習,課中教師利用釘釘進行直播授課,課后線上布置作業等,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線上教學模式(以釘釘為例)
純線上教學模式遇到了如下一些問題。
線上教學模式,師生之間不是面對面的授課。教師無法實時掌握學生課堂情況,如線上授課期間,有些學生雖已完成線上簽到,但他有可能不在聽課。教師無法實時監控學生的聽課情況。有些教師會采取提問的方式,增加互動來檢驗學生是否正在聽課,即使這樣,還是無法全面有效的監管學生的聽課情況[4]。
線上課堂,依賴于互聯網,受網速快慢的影響大。若遇到網絡連接不穩定,將會導致聲音斷斷續續、視頻圖像及PPT 翻頁卡頓或畫面丟失等情況,極大地影響學生的課堂體驗,進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Python 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上機操作環節必不可少,需要學生動手編程完成相關任務。純線上教學模式,由于缺乏實踐環境,學生無法像在實訓機房那樣動手操作,教師同樣無法巡檢、答疑解惑。線上實操只能是教師通過直播操作代碼演示,學生在屏幕前跟著模仿操作。
目前,網絡無論多么發達,還僅拘泥于視覺、聽覺,隔著一層屏幕產生了距離,因此,缺乏了即時感(網絡延遲等所致)和即視感(缺乏現場氛圍)。同時在聽課效果上,無法與線下媲美,故線上授課方法更適合學生自學資料,互動、討論和答疑的效果不好。
通過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純線上教學模式的問題分析,不難看出,兩種方法各有利弊,總的來說,互聯網的出現,標志著教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使得課程教學多了一個線上受教育環節,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模式。這兩種教學模式的結合和優勢互補,必將給教育帶來新的改革,這也是國家提倡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初衷,已被國家列為未來教學新模式。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線上發布作業和資料,線下講授,課后實踐等,缺乏學生課前的線上自學效果測評環節,也缺乏學生線下的個性、共性問題指導,更缺乏具體的線下“復盤”點評等環節。
后疫情時代,如何利用課堂教學和線上教學各自的優勢,規避課堂教學和線上教學的各自不足,將線上和線下教學有機融合起來[5-7],需要探索。下面以“Python 語言程序設計”為例,將每次課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分別采用“線上線下再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來設計課程,演化出了線上、線下、再線上螺旋式混合教學模式,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Python課程線上線下再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
“Python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采用的線上輔助教學平臺是Python123(https://python123.io/)。課前,教師在Python123平臺上發布上課需要用到的知識點PPT、視頻學習資料及測試題;學生在Python123 平臺上自學并完成測試。教師根據學生完成的測試題,找出共性問題。
線下是在實訓機房里進行面對面授課,通過以下五個步驟完成整個的線下課堂教學。
⑴問題討論
課堂教學,教師以問題討論的形式開始一堂課。討論的問題分別來自三個方面:①學生自學完成測試題中發現的共性問題;②前一次課拓展任務產生的問題;③本次課學生完成“項目任務”引入的問題。
⑵項目實戰
根據⑴問題討論結果引出項目任務。為將課前自學知識點運用到實際項目中,教師需要:①將任務分解成各個小模塊;②繪制思維導圖、標出每一個小模塊所需知識點,側重講解知識的重點、難點;③最后繪制流程圖,編寫代碼,實現開發任務。
⑶巡檢
學生在編寫代碼、調試程序時,教師在機房里巡檢。其中,對個性化問題,進行一對一指導及解惑。對共性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統一講解。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①個性問題:如,讀取文件“gdp.csv”中的數據,并用餅圖呈現2015 年全國各省GDP 排名前8 的省份任務時,發現個別學生在運行程序時,錯誤信息提示如表1所示。

表1 讀取文件“gdp.csv”數據時出現的錯誤提示信息
對個性問題進行了一對一指導,按照“看懂錯誤提示信息含義-定位到錯誤的代碼行-修改代碼-重新運行程序-測試結果”的思路解決此問題。三種解決此問題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讀取文件“gdp.csv”數據失敗的解決方案
② 共性問題:在打開生成的gdp_pie.html 文件時,餅圖沒有正常被加載,頁面顯示為空白。整個班級的學生均出現了此問題。面對該共性問題,在課堂上集中進行分析、講解。通過分析gdp_pie.html 文件網頁源代碼,發現需要連接到互聯網,餅圖才能被正常加載。利用Pyecharts 庫中的CurrentConfig 模塊可解決該問題。在代碼的最頂端添加如下兩行代碼:

重新運行程序,打開新生成的gdp_pie.html 文件,餅圖被成功加載和顯示。
⑷點評、總結
巡檢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的項目完成情況,對重點知識點、注意要點、易忽視的問題等進行全面點評、總結。
⑸典型案例復盤
最后,教師將完成的優秀的程序和需要較多改進的程序,采用復盤的方式,分析說明,并形成書面文檔保存。以前述共性問題為例,介紹復盤過程,如表3所示。

表3 復盤步驟及描述
課后,教師將需要完成的拓展任務發布到Python123 平臺上,讓學生在此平臺上自主完成,使其通過拓展任務學會舉一反三、活學活用,達到能夠獨自開發類似項目的目標。
文章通過實施新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學生線上自測閉環,縮短了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自測周期;通過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的指導,及時解決了學生學習中遺留的難題和忽略的細節。同時,通過復盤點評和分析,使學生再次溫故而知新,增強了對知識點的掌握、應用和記憶,并通過拓展任務和進一步應用來鞏固所學知識,達到舉一反三和遞進學習、應用知識的目的。
文章所提出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創新模式,將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有機的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預習、自測、課堂、問題發現與指導、復盤點評、拓展任務提升等完整學習過程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層次完美呼應,為培養知行合一的工程技術人才給出了一種創新模式。
本文提出的線上線下再線上的螺旋式混合教學模式,更適合諸如大量編程或強調理論與實踐(實操)緊密結合的課程,與其他線上線下模式相比,增加了個性考量、共性問題的線下指導和典型問題復盤,有效的提升了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點的認識深度,并通過實操拓展任務,提升了學生的理論實踐結合能力。本文以“Python 語言程序設計”為例,設計出Python 課程線上線下再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程。結合案例對學生個性化問題一對一指導、共性問題集中指導,并分別給出兩個案例分析。把項目管理中“復盤”的概念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對優秀程序和待改進程序進行“復盤”,形成復盤案例,最后形成文檔保存。該創新教學模式,極大的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提升了教學質量。實現了學生從被動的“要我學”到主動的“我要學”的學習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