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鴻宇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2022年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聚焦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今年的8月29日,全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整縣推進現場會在湖南省茶陵縣召開。會議旨在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提升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水平,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則,扎實穩健推進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確保冷鏈項目行穩致遠。在會議期間,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城市物流分會張簽名副會長用“田間冰箱”對個新名詞進行了解讀,并針對農產品最先一公里的發展情況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新增庫容達1200萬噸以上。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實施兩年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資金100多億元,支持約2.7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新增庫容達1200萬噸以上。支持121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整縣推進試點,率先探索構建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體系。具體以江蘇省為例: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2年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整縣推進實施縣名單,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泰興市、新沂市和句容市4個縣(市、區)位列其中。自2020年我國啟動實施了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以來。


在南通市海門區正余鎮正基村,海門綠曉家庭農場的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項目已完工。“我們在正基村共流轉土地500畝,主要種植生菜、西蘭花、番茄、黃瓜等蔬菜。”綠曉家庭農場負責人陸小強說,新建冷庫3500立方米,年可保鮮蔬菜5000噸,除了用于自家農場的蔬菜冷藏,還可幫助周邊農戶約1000畝基地的蔬菜保鮮。在國家農產品利好政策支持下,全國各地這樣的“田間冰箱”的好處不一而足。那么,這些“冰箱”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呢?或者說在制造的過程中,有哪些是我們無法繞開、必須面對和解決闖過的關口呢?張簽名副會長總結了以下三點,并進行了解讀。
一是土地關。今年3月,位于東臺市弶港鎮八里村的冷藏保鮮冷庫聯合體項目開工。據了解,八里村及周邊村蔬菜種植面積達12萬畝,全年瓜菜產量達60萬噸以上,對冷庫的需求很大。但由于農業用地緊張,附近6個村只有八里村有40畝農業用地,于是他們6個村決定共同投資建設,并由鎮農投公司牽頭統一規劃設計服務,如此,可有效避免零散布局多占土地、重復配套浪費投資。該項目規劃建設6個冷庫,每個冷庫的容積為6000立方米,將于今年8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
其次是模式關。在調查中發現,田間地頭的耕地資源十分寶貴,建設冷庫的土地資源十分稀缺,而且,鑒于農產品的季節性,固定的田間地頭冷庫率也很低,顯然不合算,那么,怎么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于是,移動冷庫這一新模式便應運而生了。
移動冷庫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它的靈活性。讓我們看一個已成功案例:每年進入秋季大閘蟹的收儲,中集集團以移動冷庫運營商的身份參與到順豐的“陽澄湖大閘蟹”的運輸工作中。項目地點在湖邊,傳統冷庫無法進入,移動冷庫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基礎設備,它們能夠迅速制冷至-40度,6個小時就能夠冷凍好1-2萬瓶冰水,過去多年,冰瓶的不足始終是影響蟹農發貨的因素之一,有了移動的速凍庫,極大地提高了冰瓶的供應量。
最后是科技關。隨著國內建材建筑行業突飛猛進,一種新型的建筑模式橫空出世——冷庫建筑一體化模塊。這種結構以高密度聚苯乙烯為原材料,生產中多種規格的型材,其結構為空腔形態,夾心放置鋼筋,澆筑混凝土,保溫效果優越,壽命更長。節電率經過專業監測可以達到53.8%,相比傳統冷庫省電一半還多。而移動冷庫成本更低,更符合農產品季節性的特征。移動冷庫其實就是移動冷倉,它分為單箱、冷凍冷藏箱、全溫箱等。單箱就是只有一個集裝箱,可以滿足單溫區或者雙溫區的需求,通過中間隔板,將冷量釋放進冷藏一側。全溫箱可以通過調溫可以達到箱內0-18度的溫度范圍讓溫度從-35度到10度實現無級調節。還可以將多個集裝箱通過“拼積木”的方式整合出一個開闊的空間,這種“拼接”方式實現了冷庫的快速搭建,可以在3天內組合出100平方米,10天內就能組合出2000平方米的冷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