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舒婷閆秀霞
為“挖掘”電力企業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要素,降低供應鏈中斷風險,結合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提出一種基于等級全息建模(HHM)的電力企業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識別方法,運用HHM將電力企業可持續供應鏈按照責任領域劃分為安全責任、供應鏈管理、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環保責任5個子系統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HHM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識別到電力企業可持續供應鏈運行中的多個風險情景及其對應的高風險要素,及時提出風險應對策略來減少風險發生,保證可持續供應鏈穩定運行,實現電力企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飛速發展,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使得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供應鏈研究的重要議題[1]。可持續供應鏈是指將可持續發展理論應用到供應鏈管理中,在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生態資源環境的保護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可持續供應鏈不同于傳統供應鏈僅以自身為中心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可持續供應鏈探究供應鏈節點企業間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以經濟、社會和環境三重標準為底線,追求供應鏈的長期價值和持續發展[2]。電力行業作為關系國家經濟命脈且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基礎產業,是關系全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行業[3]。目前,電力企業還是以火力發電為主,其內部的煤炭價格上漲、資源利用率低、生產安全風險等問題給企業供應鏈的可持續帶來困難;此外,國際形勢陡轉直下,經濟增長趨勢下滑,各地域性摩擦不斷,大規模公共衛生事件頻發等外部風險的增加,也給企業可持續供應鏈的發展帶來阻礙,如果處置不當就會引起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施。因此管理人員要對電力企業在可持續供應鏈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提前識別,及時做出風險應對措施,防止造成不良后果;企業在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滿足社會電力需求的同時,積極采取環保措施,使企業自身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達到平衡統一,實現電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電力企業可持續供應鏈風險情景構建。結合電力行業特點,以及電力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模塊分類,得到基于HHM的電力企業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識別的理論框架,即將風險要素分為幾個不同情景考慮,進行交互處理后得到風險要素,之后進行風險過濾與篩選,得到風險因素。根據變量的不同類型與層面,結合三重底線原則,確定風險識別的安全責任、供應鏈管理、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環保責任、和其他6個層面進行HHM模型構建。
2.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估。根據風險評估的D=LC(D-危險性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C-一旦發生事故會造成的損失后果),計算風險概率P,如式(1)

式中:X為風險要素;A為風險后果;P(X)為風險發生概率,P(A)為風險后果發生概率;風險后果按嚴重性分為災難性、嚴重、一般、輕微和可忽略,并分別賦值1、0.8、0.6、0.3、0.05;在風險概率和后果共同作用下,輸出風險等級,分別為極高風險、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
3.電力企業可持續供應鏈風險量化評級。不同風險情景引發的故障概率Pi(i=1-5)劃分為:不可能P1<0.01,很少0.01≤P2<0.02,偶爾0.02≤P3<0.1,可能0.1≤P4<0.5,經常0.5≤P5<1,將多準則風險評價篩選后的風險情景帶入式(1)計算風險概率,依據概率和后果雙重標準形成風險矩陣,輸出極高風險與高風險等級的風險情景即為風險因素,風險識別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電力企業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要素圖
(1)電力行業面臨環保政策、能源問題等多種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是構建可持續的供應鏈,期間會有多種風險出現,應用HHM方法及時識別可持續供應鏈發展過程中影響較大的風險,管理人員可以提前做出風險規避措施,提高企業供應鏈穩定性。
(2)研究結果發現電力企業可持續供應鏈風險集中于社會責任、安全責任、環保責任等領域,這就要求企業要針對不同風險制定有針對性的風險預警以及風險處置措施,加強社會監督管理與檢查,不斷完善風險處理機制,加快能源轉型,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感,構建完整穩定的可持續供應鏈體系,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引用出處
[1]邱云飛,于智龍,金海波等.四重底線下模糊多目標可持續供應鏈網絡規劃[J/OL].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1-41[2022-06-11].
[2]戴君.中國企業可持續供應鏈管理[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5.
[3]李卿.火力發電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