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耀宇,盤洪玉
(長江精工鋼結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六安 237161)
鋼管混凝土柱是在普通混凝土柱外包鋼管組合形成的鋼混組合結構,由于外鋼管的存在,不僅使柱截面較為規整而且約束了混凝土側向變形,充分發揮鋼材和混凝土材料特性,具有防倒塌能力強、便于連接、施工方便、具有較高的韌性和塑性、節約材料、承載力高等特性。與傳統結構相比,鋼混結構體系柱肢厚度能與填充墻等厚,無柱楞凸出改善建筑外觀,建筑結構布置更為靈活方便。
近年來,王靜峰等[1]進行了4個方套方中空夾層單邊高強螺栓端板連接梁-柱節點擬靜力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節點轉角不小于0.03 rad、彈塑性位移角為2.63~4.96,滿足高地震區的設計要求;柱截面空心率對節點耗能和承載力有較大影響,方套方單邊高強螺栓中空夾層框架節點適用于高烈度區。趙均海等[2]基于彈簧基礎,提出剛度計算公式并將計算結果與試驗結果進行對比,對比發現,試驗值與理論值標準差為0.12、節點初始剛度與端板厚度和混凝土強度有關,端板厚度和混凝土強度增加,節點初始剛度增加的幅度在2.5%以內。徐培蓁等[3]對5個“強梁弱柱”節點進行擬靜力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柱極限轉角為1/34~1/18;節點抗震性能受軸壓比和含鋼率影響,其中軸壓比的影響更為顯著;抗震設計時需進行焊縫計算,并對規程中壓彎構件承載力計算進行了修正。戴穎等[4]對內置鋼管混凝土柱對T形截面混凝土柱-鋼梁節點性能進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結果表明,鋼梁-T形柱節點的軸壓比限制為0.6,軸壓比超過0.6后,節點剛度下降劇烈。趙均海等[5]提出復式鋼管框架結構梁端連接剪力墻新型結構體系,研究梁柱連接、柱柱拼接和框架-剪力墻連接對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3種模型層間位移角和位移延性系數均超過4;在復式鋼管框架梁端連接鋼板剪力墻可形成“拉力帶”提高框架抗側剛度;在地震作用下,梁端所連接鋼板剪力墻先與框架發生破壞,為框架提供第一道抗震防線。
有限元模型由鋼管混凝土柱、H形鋼梁及加強環構成,鋼管混凝土柱半徑為120 mm,厚度為10 mm;鋼梁及加強環均采用Q345鋼,加強環的寬度為80 mm,厚度為8 mm,混凝土強度為C45,試件有限元模型及其他尺寸見圖1,表1。


表1 試件參數表
2.2.1 鋼材本構模型
鋼材采用二次塑流模型[6],表達式如下:
(1)
其中,εe=0.8fy/Es;εe1=1.5εe;εe2=100εe1;A=0.2fy/(εe1-εe)2;B=0.1Aεe1;C=0.8fy+Aεe2-Bεe;fp,fy,fu分別為鋼材的比例、屈服、抗拉極限強度。
2.2.2 混凝土本構模型
混凝土采用塑性損傷模型,表達式[6]如下:
(2)
其中,t,c分別為拉伸和壓縮;β為塑性應變與非彈性應變的比例系數,受壓時取0.35~0.7,受拉時取0.5~0.95;εin為混凝土拉壓下的非彈性階段應變。
2.2.3 邊界設置
在柱頂z方向施加對應軸壓比的軸向力,并限制x,y方向的平動;柱底限制平動,釋放轉動,以實現柱底鉸接約束;為避免試件在加載過程中鋼梁發生失穩,限制梁端x方向的平動,在z方向施加往復荷載。鋼管與核心混凝土設置面與面接觸,摩擦系數為0.6[7]。加強環與鋼管和鋼梁均設置為Tie約束。
對于GJ-1如圖2所示,當位移加載至10 mm時,加強環內環出現最大應力,與加強環板連接一端鋼梁上端處出現鼓曲。加載至20 mm時,加強環與鋼梁連接處加強環板下端應力增大,加強環板開始向上鼓曲。加載至30 mm時,加強環板與鋼梁連接處出現褶皺。加載至50 mm時,加強環板下端與另一側上端發生彎曲變形。加載至60 mm時,加強環板下端與鋼梁下端另一側加強環板上端與鋼梁發生明顯褶皺,鋼管與加強環連接處出現鼓曲變形。
對于試件GJ-2如圖3所示,當位移加載至10 mm時,加強環板內環板口處應力增大,加強環與鋼梁下端向上鼓曲。加載至20 mm時,加強環板上下端端板中間與鋼梁應力開始增大并出現鼓曲。加載至40 mm時,加強環板上下端板與鋼梁上下端出現最大應力,加強環板與鋼梁上端出現明顯的褶皺,鋼梁下翼緣向下彎曲變形。加載至60 mm時,加強環板腹板、鋼管核心區、加強環內環口、鋼梁出現最大應力,加強環板與鋼梁上下翼緣明顯褶皺,變形較大,鋼管與加強環連接處出現鼓曲變形。


圖4為各試件的滯回曲線。由圖4可知,2個節點試件滯回曲線均較為飽滿,耗能較好,基本無捏縮現象。加載初期,滯回曲線為直線,加卸載曲線重合,試件處于彈性階段。隨著水平位移的增大,曲線斜率開始下降,加卸載曲線分離,曲線開始向位移軸傾覆,試件進入彈塑性階段。對比試件GJ-1和GJ-2的滯回曲線可以看出,當水平位移超過50 mm時,由于加載過程中GJ-1加強環與鋼管發生相對滑移,因此試件GJ-1的滯回環飽和度略低于試件GJ-2,表明加載后期試件GJ-2的耗能能力大于試件GJ-1。有限元分析所得滯回曲線雖不完全對稱,但不對稱程度并不明顯,表明鋼管混凝土柱-鋼梁節點在往復荷載作用下的力學性能較穩定。
圖5為各試件的骨架曲線。由圖5可知,彈性階段,兩條曲線呈直線重合,進入彈塑性階段,GJ-1的承載力較GJ-2高,水平位移至30 mm后,GJ-2的承載力較GJ-1高,表明梁在結構出現較大變形后才參與結構整體變形。由表2可知:相比于試件GJ-1,試件GJ-2的峰值荷載和峰值位移分別提高15.06%,39.97%,承載力的提高是因為鋼梁提高了構件整體承載力;GJ-2的屈服荷載和屈服位移較GJ-1分別提升4.77%,12.16%,屈服承載力提高的原因在于雙向受力加快了構件整體屈服速度。2個試件的Pmax與Pu的比值平均為1.18,表明2個節點試件有較好的抗彎剪能力,試件GJ-2的延性系數比試件GJ-1的延性系數低23.71%,但2個節點試件的延性系數比較接近,數值均大于2.5,表現出良好的變形能力。



表2 試件荷載及位移
剛度退化曲線是度量結構破壞過程中結構抗側剛度退化的重要方式,反映結構在整體破壞過程中的剛度演變,工程中常用割線剛度來度量[8],表達式如下:
(3)
其中,Ki為第i次時試件所對應的割線剛度;±Pi為第i次加載時峰值位移點所對應的正反向水平位荷載;±Δi為第i次加載時正反向峰值荷載對應的水平位移。
根據公式,各試件的剛度退化曲線如圖6所示。

由圖6可知,隨著水平位移增加,4個試件割線剛度逐漸降低;水平位移小于20 mm時,4個試件下降速率較快;水平位移加載至30 mm后,4個試件的割線剛度下降速率開始減緩,且逐漸接近。在相同軸壓比下,鋼管混凝土中節點與邊節點的初始剛度基本相同,表明試件的節點形式對試件的初始剛度基本沒有影響。水平位移小于40 mm時,中節點的割線剛度退化速率均大于邊節點的割線退化速率,原因是雙向加載加快了試件的剛度退化速度;水平位移大于40 mm后,兩試件的剛度退化速率基本相同。試件GJ-3的初始割線剛度較試件GJ-1高10.67%,試件GJ-4的初始割線剛度較試件GJ-1高18.62%,表明軸壓比對試件的初始割線剛度基本沒有影響,當水平位移小于15 mm,試件GJ-1的割線剛度退化速度大于試件GJ-3和GJ-4,當水平位移大于15 mm后,試件GJ-3和GJ-4較試件GJ-1的割線退化速率劇烈。
以GJ-1為基礎模型建立軸壓比為0.05的有限元模型GJ-3和軸壓比為0.2的有限元模型GJ-4,分析軸壓比對鋼管混凝土柱-鋼梁節點受力性能影響。不同軸壓比試件滯回曲線如圖7所示。

由圖7可知,不同軸壓比試件的荷載-位移曲線整體走勢相同,試件GJ-4的荷載-位移曲線每一環曲線所包絡的面積大于試件GJ-1,試件GJ-4的同一級水平位移加載所對應的正反水平承載力均高于試件GJ-1,原因在于豎向力增加了試件的抗側剛度,提升了試件的承載力和耗能能力。
從表3可以看出,相比于試件GJ-1,試件GJ-3的屈服荷載和屈服位移分別降低4.19%,16.15%而試件GJ-4的屈服荷載和屈服位移分別提高1.76%,1.81%;相比于試件GJ-1試件GJ-3的峰值荷載和峰值位移分別降低1.99%,1.04%;而試件GJ-4的屈服荷載和屈服位移分別提高0.24%,0.03%;表明軸壓比可以增加對節點試件的整體約束從而提高節點的承載力。

表3 試件荷載及位移
對于鋼管混凝土柱-鋼梁節點試件其耗能能力主要依靠混凝土與鋼材之間的相對滑移、混凝土及鋼材的塑性變形。圖8為各試件耗能累計曲線,其中每一級累計耗能取加載一個循環所得正負荷載-位移曲線所包絡面積之和,各試件的累計耗能隨著水平位移增大而增強[9],當水平位移至60 mm時,各試件累計耗能分別為11.41×103kN·mm,15.31×103kN·mm,9.20×103kN·mm,12.86×103kN·mm,試件GJ-2的累計耗能較試件GJ-1提高25.47%,中節點的耗能能力較邊節點有較大幅度的提升。試件GJ-1的累計耗能較試件GJ-2提高19.37%,試件GJ-3的累計耗能較試件GJ-1提高11.28%,豎向力的加大可以提高試件的累計耗能,而軸壓比繼續增加試件累計提升的速率降低。

各位移增幅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10]按式(4)計算,如圖9所示。
(4)

各環附加有效阻尼比見表4。

表4 附加有效阻尼比
比較表4可以發現,試件GJ-2的每一環的耗能均優于試件GJ-1,試件GJ-2的第五環的附加有效阻尼比比試件GJ-1提高27.27%。軸壓比可以增加構件的整體耗能,軸壓比由0.05增加到0.1,其試件的耗能的誤差波動最大在14.7%,而軸壓比由0.1增加到0.2,其試件的耗能的誤差波動最大在20%,表明適當增加軸壓比能增加對節點試件的整體約束,提高結構整體耗能能力。
本文利用Abaqus有限元軟件完成3個鋼管混凝土柱-鋼梁邊節點試件和1個鋼管混凝土柱-鋼梁中節點試件有限元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各節點試件均發生彎曲破壞,節點的最終破壞是加強環以及鋼梁上下翼緣發生屈曲,柱節點核心區出現鼓曲。
2)在地震力作用下,鋼管混凝土柱-鋼梁中節點各項性能指標均優于邊節點,在鋼管和鋼梁截面相同情況下,中節點的峰值承載力比邊節點提高15.06%;整體耗能性能比邊節點提高21.99%。
3)軸壓比可以增加節點試件的承載力和耗能性能,承載力提升幅度在約5%,試件的整體耗能能力提高5%~10%,整體累計耗能能力在20%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