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如今的父母聚會,“聲討”孩子叛逆是一個重要議題;孩子們聚首,吐槽父母嘮叨、專制、不可理喻是常規節目。小到七八歲的小學生,大到已經為人父母的成年人,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覆蓋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親子沖突在家庭中屢見不鮮,甚至升級為觸目驚心的“親子戰爭”。
北京市曾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的結果顯示,56.28%的孩子都投給了“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這樣強烈的反差,令人驚訝的同時發人深省:是什么把緊緊相連的血緣變成了負擔?是什么把親子深情變成了“一廂情愿”?
留學西班牙的一個女孩,嫌父親每月給1萬元生活費太少,將父親“掛”在網上辱罵;年入百萬的少年游戲主播,因父親揮霍無度,無奈將父親告上法庭;2021年上海市年僅14歲的女孩,在跳樓前給父母留下了遺書,“若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面……”親子關系失衡的背后,暴露出親子理解不到位、養育方式不科學的問題,反思與改變迫在眉睫。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的玩具或許很多,孤獨感卻更加強烈;孩子所學的知識或許變多,現實感卻越來越弱;孩子的物質負擔或許很輕,情感負擔卻愈發沉重……孩子的變化,家長看到了嗎?正如電影《囧媽》中,男主角徐伊萬形容母愛“就像濕棉襖,穿著沉,脫下來冷”一樣,許多家長往往只能看到愛意溫暖的一面,卻忽視了孩子的感受與想法。
不理解是雙向困局,在享受父母給予的愛時,也有太多孩子覺得“理所當然”,他們并未考慮父母的辛苦付出,也很少主動提出幫助父母。孩子安心享樂的態度往往是“親子戰爭”的導火索,“戰爭”后,一邊是傷心的父母,一邊則是熟視無睹的孩子。
如果家長與孩子的心在不同的世界跳動,只有相遇,才意味著理解的開始。現代的親子關系不能再按照傳統認知方式理解,也不應存在絕對權威的一方。親子友好型家庭的建立需要親子雙方共同努力、用心經營。本期聚焦,我們期待打破親子間的“心墻”,為雙方交流搭起堅固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