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明
敬愛的父母
經歲月提煉出的汗水
一滴又一滴地
灑落在滇西高原上
也總讓秋天一地金黃
沉甸甸的谷穗
豐富著河谷梯田的內容
黃燦燦的玉米
沿著坡地爬進了云霧深處
圓鼓鼓的白蕓豆
在秋風里驕傲地搖曳
金果果的核桃
在大雁南飛中出嫁
刺芒芒的板栗
在綿綿的秋雨里含笑
走向五彩的世界
火紅紅的石榴
在寂靜的庭院里
綻開了吉祥的笑臉
但令眼睛模糊的是
孤寂駝背的父母
也跟心愛的莊稼
一起走進了深秋
令人興奮的是
在鄉村振興的春天里
曾經背著古井
告別老屋的兒女們
漸漸地回來了
欣喜地接過
父母揮不動的
鋤頭和鐮刀!
連山娃子都知道
那大自然賜予的
菌中之王
是可遇不可求的
每次興奮地上山
也許撿回來的
只是疲憊和失望
但昨夜只要響亮的
雷雨一過
失眠的故鄉人
就紛紛踏著星月
沐浴著濃濃的雨霧
萬一撿到了呢!
故鄉人總是這樣
以夢為馬
一步一步
奔向小康!
2018年12月10日
兩片各重20噸的鋼桿
伸出兩只巨手
將兩岸伸來的兩條小鐵龍
合成了一條靚麗的彩虹
飛跨在怒江峽谷之上
高黎貢山
金剛園
隔江相望了千萬年
終于相聚在一起了
飛跨在怒江峽谷的彩虹
不是絢爛的七色之光
是一條鐵骨錚錚的巨龍
922根,4.6萬噸鋼桿
80多萬顆螺栓
與6.5座法國巴黎
鐵塔的體重相當
首尾全長1024米
身寬24.9米
距離怒江水面230米
精密地組合成四線車站橋
成了中國首創
世界唯一
飛跨怒江峽谷的彩虹
不是風雨之后的奇跡
是誕生在中鐵十八局的
汗水和智慧里
提籃式的鋼結構
鑄就了穩定的豐碑
嵌入式的基礎書寫著
抗震的史詩
全橋鋼結構繪就著
環保的畫卷
飛跨怒江峽谷的彩虹
是330公里大瑞鐵路的咽喉
與高聳入云的高黎貢山
與洶涌澎湃的怒江
融為一體
成了滇西一道靚麗的風景
飛跨怒江峽谷的彩虹
是中緬國際通道的樞紐
一路向西挺進
終結了保山、德宏
不通火車的歷史
擴展了滇西走出大山的途徑
滇西重鎮到邊境口岸
將從6小時改寫成2小時
把大理和瑞麗拉近了
大理,大氣而厚重的起點
瑞麗,吉祥而美麗的終點
因有這條鋼鐵巨龍
讓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大理
視野更加開闊亮堂
未來更加飛黃騰達
讓瑞麗豐盈的胸前
掛滿了名片——
中緬貿易最大的口岸
通向東南亞重要的門戶
西南國際商貿旅游城
編輯手記:
本期詩歌的詩人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他們用各自獨特的視角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發展成就,從自己的故事說起,從身邊的變化說起,回顧七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在奮進道路上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光輝歷程,以詩歌的方式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姜華的組詩聚焦了煤礦、鋼鐵產業,以及以高樓代表的建筑業,以高鐵、高速公路代表的交通運輸業,涉及了中國第二和第三大產業的發展情況。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占比,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這些產業的發展程度反映了七十多年來中國發展的速度、高度,標志著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同時,詩人也關注著在這些成就背后默默無聞的建設者、勞動者們,置身于他們的工作環境,傾聽他們的聲音,看他們用勞動詮釋奉獻之美、中國之美。
同為農民詩人的山茶蛋蛋和山雨,則從自身角度出發,用親切、樸素的口吻,訴說近十年來第一產業即農業的發展變化,關注“三農”問題。農業方面,他們寫自己從事的農業活動: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種植機械化、科學化,種植品種更新……而在農民、農村方面,他們寫自己的衣食住行娛。在農業飛速發展的情況下,農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不僅農村環境得到改善,變得優美舒適,農民的業余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有更多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兩位詩人的詩都生動地描繪家鄉的自然環境,熱情地歌頌了家鄉的美好;同時也寫自己愜意、幸福的家庭生活,展現當代農民的精神和生活現狀。此外,張橙子的《美麗鄉土》也以展現現代農業發展為主題,描寫了家鄉賓川賓居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水果種植業、成立葡萄合作社等方式脫貧致富的過程,飽含著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若河的《山行記》則根據自己參加駐村工作的生動實例,反映近十年來當地政府堅持精準扶貧和助力鄉村振興的成果,尤其展現了貧困村通過發展旅游產業、拍“抖音”短視頻等手段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楊世明的《怒江峽谷上的彩虹——怒江四線特大橋合龍紀實》則以怒江四線特大橋鋼桁拱合龍為背景。詩人用一個個精準的阿拉伯數字,準確地表達了這座橋梁的建設難度和建成的意義,它不僅標志著大瑞鐵路重難點工程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滇西高原大山向邊境口岸甚至東南亞敞開懷抱,同時也是中國鐵路建造史上的一次壯舉,標志著中國鐵路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