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下關沱茶往事

2022-12-17 08:06:19何松
大理文化 2022年10期

●何松

下關沱茶曾經在20世紀上半葉的長江上游一帶書寫過一段輝煌的沱茶往事,今天川渝一帶的老茶館里還有著它的傳說。下關沱茶生產在下關,但它的原料卻生長在臨滄,它是白族先民的智慧和臨滄茶的完美結合,最終“天、地、人”一起,向世界奉獻出了一杯絕世的好茶。

2011年,下關沱茶制作技藝已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在同一年,榮獲了“中華老字號”的稱號。下關沱茶已成為中華傳統制茶技藝中緊壓茶的杰出代表,毫無疑問,下關沱茶也應該屬于大理白族貢獻給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部分。

沱茶的傳奇

20世紀40年代初,老舍先生來到喜洲時感到驚奇,滇西居然有如此之美的小鎮。老舍先生寫道:“喜洲鎮是個奇跡……進到鎮里,仿佛是到了英國的劍橋,街旁到處流著活水……有像王宮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畫棟。有許多祠堂,也都金碧輝煌。”喜洲的這些建筑群無疑是和它巨大的財富聯系在一起的,像中國徽商之于徽州民居,晉商之于平遙民居,而喜洲商幫在明清以來就與騰越、鶴慶一起,號稱為富甲迤西的三大商幫。有一本寫沱茶的書里這樣寫道:喜洲至少有一百間左右的民居建筑和嚴家有關,而嚴家最初即是靠“下關沱茶”這個品牌起家的。

民國年間,下關沱茶便與云南白藥、云煙一起被譽為“滇中三寶”。

沱茶產于被譽為“站在亞洲文化十字路口古都”的大理下關,自南向北的“茶馬古道”與自東向西的“蜀身毒道”交匯于此,大理不僅區位優勢明顯,是中原文化與東南亞、南亞、西亞文化的交融之地,更有“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等獨特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四季吹拂的靈風,潔凈的雪山泉水為下關沱茶的生產加工創造了優良的生態環境。

沱茶產于大理,這和大理深厚的茶文化歷史底蘊有著某種內在的必然聯系。唐代樊綽所著《蠻書》中記:“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說明早在南詔時期,飲茶之風已盛行于云南大理,而“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的飲茶習俗和今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又何其相似。書中“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所提到的“銀生”即今普洱市的景東彝族自治縣,為唐朝時期大理南詔政權所轄。“銀生城界諸山”包括了當時南詔政權所屬的廣大區域。宋代李石《續博物志》載:“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唐代大理南詔政權、宋代大理國民族政權時期的主要產茶區即在今景東、鎮沅、鳳慶、云縣一帶,這個幾個縣離唐朝時期大理南詔政權、宋代大理國民族政權都城都較近,當時和西藩所做茶葉貿易的茶即來自這一區域,可以見證的是今天這些縣海拔1600米以上的村寨,都能看到很多樹齡800年以上的大茶樹,說明唐代大理南詔政權、宋代大理國民族政權時期這一地區的烏蠻家家戶戶都在種茶。

大理植茶、制茶歷史悠久,所產的感通茶在明代就已成名,并和普洱茶、太華茶并稱為當時云南的三大名茶。《徐霞客游記》中即有在大理喝茶的記載。崇禎十一年(1639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二,徐霞客抵達賓川雞足山,受到高僧宏辯的熱情款待:“宏辯諸長老邀過西樓觀燈。樓下青松毛鋪籍為茵,去桌趺坐,前各設盆果,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這該是白族的“三道茶”最早的雛形和記載。2014年,白族三道茶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理人植茶、愛茶,因而沱茶產于大理有著某種歷史的必然性。

沱茶最早的型制即是團茶。云南產團茶的歷史久遠,明代萬歷年間謝肇淛的《滇略》一書就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說明四百多年前云南就已有團茶的生產了。明代大儒楊慎寓居云南盛產茶葉的永昌府多年,因而他也喜歡上了茶,他的一闋寫普洱茶的詞《好事近·煮茶和蔡松年》中有:“彩線利如刀,解破團圓明月。蘭薪桂火筠爐,聽松風翻雪……”從詞中的“彩線利如刀,解破團圓明月”一句,可以看出,云南當時所產的茶應為緊壓圓茶,就和我們今天所見的普洱團茶或餅茶一樣。事實上,宋以前,中原所生產的貢茶也都是團茶,而到明代,朱元璋看到百姓制作進貢的龍鳳團茶十分辛苦,動了惻隱之心,便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散茶),這便是茶史上影響深遠的“瀹飲法”(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估計當時是山高皇帝遠,皇帝下詔百年后,云南還在繼續生產團茶,難怪現在有人認為,普洱茶其實是延續了宋代的制茶方法。日本茶人青木正兒就說:“普洱茶與宋朝茶道有一脈相承之感。”

沱茶最早的雛形應追溯到“女兒茶”。清代阮福《普洱茶記》載:“小而圃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清人張泓《滇西新語》中記:“普茶珍品,則有毛尖、芽茶、女兒之號。女兒茶亦芽茶之類,皆夷女采制,貨銀以積為妝資,故名。”“女兒茶”曾在《紅樓夢》中出現。從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女兒茶”的幾個特征:鮮葉采摘時間為雨前,制作時的用料為芽茶,形狀為緊壓團茶,重為四兩(125克),由此可見,清代的“女兒茶”和后來生產的下關沱茶已非常接近。

現在提到沱茶,一般人都只知道“下關沱茶”,而最早生產沱茶的是景谷人李文相,他的茶坊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制作了一款“月餅形”團茶,這款茶因產于景谷又稱“谷茶”。景谷人將其運往下關銷售,并開始在下關生產制作,因而取了個景谷與下關混搭的名字——“景關茶”。

1902年,“永昌祥”對原有團茶進行了創新和改進,我們終于見到了定型為現在的下關沱茶。經典的下關沱茶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圓面包,其外觀精巧,曲線圓潤,它既吸取了“月餅形”團茶的小巧和便于運輸,又充分考慮到了防止團茶因過厚而內生霉變,以及在運輸貯藏過程中的后發酵因素。小碗臼形的設計最大的特點是能使團茶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地增大表面體積,既保證了緊壓團茶良好的透氣性,防霉變,又增大了團茶的凹凸面,更好地能與空氣接觸,促進其自然發酵的過程,便于長期貯藏。這一經典的創新設計既秉承了傳統,更對后來云南沱茶的生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下關沱茶由“永昌祥”商號創制。《喜洲鎮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喜洲商幫‘永昌祥’商號成立。”又記:“嚴鎮圭(1871—1941年),號子珍,晚號蒼逸老人,喜洲富村里人,與江西彭永昌開辦‘永昌祥’,創制沱茶,采辦川貨,行銷國內外。”

下關沱茶是喜洲商幫嚴子珍家“永昌祥”商號的手筆,這似乎也是歷史的選擇。喜洲人有從商的傳統,這個傳統,在唐代大理南詔政權時期即已形成。《大理喜洲文化史考》里有:唐代大理南詔政權、宋代大理國民族政權時期,主管工商業的行政機構“禾爽”就設在喜洲,喜洲即已成為唐代大理南詔政權、宋代大理國民族政權以及后來滇西商業的中心,有這個中心的存在,喜洲也涌現出了“善殖產以至豐美”的庶族大家。據民國年間的《大理縣志稿》寫:“清、雍、乾、嘉、道間,人口繁重,生計日艱……于是窮則思變,合群結隊旅行四方……無不各挾一技一能,暨些許資金,以工商事業隨地經營焉,迨及歲暮,聯翩歸來,春酒羹,宴樂親歸。正月既交,聯翩復出,若是者歲以為常……至于商務思想,惟喜洲一地人物為最優勝之格。”喜洲在民國年間鼎盛時期即有以“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為代表的300余戶的大小“商業集團”,他們在上海、香港、東南亞各大城市均設有商號。

嚴子珍父親是武秀才出身,但他沒有走上祖上入仕的道路,而是經營著一個叫“永興祥”的商號。嚴子珍上過私塾,12歲進入“永興祥”當學徒。幾年后,他向家人借了十兩銀子,離開“永興祥”開始了自己的行商生涯。最初,他用毛驢在下關、喜洲等地倒點土布特產,有一定積累,再加上繼承了“永興祥”的產業,他將毛驢換成了馬和騾子,有了自己的馬幫后,他開始運茶葉到四川的會理、建昌,再將四川的黃絲運回下關、大理。1902年,嚴子珍出資股本市銀3325兩,江西商人彭永昌出資白銀4315兩,喜洲白族商人楊鴻春出資3205兩,還有5位喜洲白族商人,共計11166資銀,在下關成立“永昌祥”商號(幾年后彭楊等撤股,商號為嚴家所獨有)。“永昌祥”設分號于大理、昆明、麗江、維西、會澤、敘府(今四川宜賓),經營生絲、茶葉、布匹、洋貨、藥材等生意。據說他的生意唯米面和當鋪不做,他認為那是在賺窮苦人的不義之財。因引進先進的管理手段,商號效益顯著,成為白族地區成立于清光緒年間的股份制企業,對大理地區的工商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永昌祥”商號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下關創立第一家茶廠,開創了白族地區辦廠的先河,后又在四川、緬甸等地建廠10余個。1912年起,先后在緬甸瓦城、中國香港地區、上海設分號,經營范圍遍及長江以南諸省及東南亞、印度各大商埠。鼎盛時在海內外70處設立分號,員工3000余人。

嚴子珍家族在經商中積累了巨額的財富。據資料記載,從1917年起至抗戰間的20年中,嚴家的資產相當于現在的20—30億美元。當年大理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嚴家的錢堆成山,嚴家的錢銹成坨。”嚴家不僅富而且還貴。嚴子珍在清朝官至“同知”銜,系當時五品官銜。我們今天還能從嚴家大院里懸掛的“大夫第”“國恩家慶”“司馬第”等匾額想見,嚴家在當時所享有的地位。嚴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占地2478平方米,建筑面積3066平方米。為“一進四重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閣樓”的典型白族民居建筑。它的大門、照壁、外墻、格子門、門窗、梁柱、梁頭每一個細節都顯示出高超的藝術,它是集石雕、磚雕、木刻、石刻、繪畫、書法、詩詞、大理石工藝為一體的藝術建筑,這種房子是需要手工的精雕細刻和認真打磨的。這座嚴家大院為嚴家二兒子嚴寶成籌建,因此也稱“寶成府”。在喜洲,一幢幢巨大的白族民居不僅是用來安身,更是用來安心的,一幢精美的建筑就是一個家族立于大地之上的紀念碑。嚴家大院,如今已成喜洲的標志,一座白族民居建筑的博物館。支撐起它的就是一坨坨白花花的銀子。

“永昌祥”的下關沱茶一經問世,很快便在滇、川、藏等地打開銷路,其他商家見沱茶利厚可圖,便都紛紛投資經營,下關一時成了沱茶生產的重鎮。1938年,幾家生產沱茶的廠家在下關成立了“下關茶業同業公會”,公會負責協調各茶廠之間的矛盾和合作,訂立春茶開盤價格和各商號頭撥春茶收購數量定額。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下關已有18家茶廠在生產沱茶,其中,以永昌祥、茂恒、復春和、成盛、洪盛祥等商號開辦的規模較大。“永昌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扎穩打,力挫群雄,它所生產的沱茶不僅品質優異,且在管理、促銷、防偽等方面都有創新。“永昌祥”商號有六條號規,規定:“本號人員必須維護信用,禮貌待客,不許以假貨充真或以次充好,短斤少兩等行為。”嚴家堪稱當時的商界楷模。他在促銷上也有創新,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都可找到附有一根標有商標的金黃色絲帶,顧客每攢足十根絲帶,便可到經銷店換取一斤茶葉。

“永昌祥”商號最初專生產、經營沱茶,其產品分“本牌沱茶”“副牌沱茶”和“正記牌沱茶”三個品牌。商號在敘府(今四川宜賓)、重慶、漢口、上海和緬甸瓦城開設分號,并通過緬甸、印度入藏傾銷。沱茶有兩類,用曬青綠茶壓制而成的稱云南沱茶,用普洱散茶壓制而成的稱普洱沱茶,主要有兩種形狀,銷往四川敘府(今四川宜賓)沱江流域的為“碗臼形茶”,銷往康藏的為“帶柄心形茶”,前者稱為“敘府莊茶”,后者稱“緊茶”。“下關沱茶”牌子之硬,據說在民國年間長江上游的一些區域,是可當硬通貨來流通的。“永昌祥”在經營中十分注重誠信,特別是與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諾,一年半載中不立字據卻從不失信,因而深受藏胞的信任和喜愛。

在川、滇方言中,人們習慣將團塊狀的固形物稱為“坨”,制成坨的茶本應為坨茶,但“下關沱茶”主要銷往四川的沱江流域,且經沱江水沖泡后,色、香、味更佳,當地人為了表達對它的珍愛,遂將“沱江水”與“下關茶”進行了混搭,雅稱為——“沱茶”。“沱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成為當時茶界流行的諺語。

下關沱茶的款式,外徑為8厘米,高4.5厘米,外觀顯毫、外形緊結、造型優美,色澤烏潤顯毫、香氣清純馥郁,湯色橙黃清亮、滋味醇爽回甘,有獨特的陳香,它的特點是“濃郁”,色香味俱佳。在四川的茶館里,只有沱茶是“五開”以上還有味道(開水沖泡五次),而一般的茶,泡過“二開”就淡了,下關沱茶具有著超乎尋常的耐泡、耐煮的品性,因而在四川的茶館里深受茶客的喜愛。

“下關沱茶”曾風行長江上游的川渝、康藏等地。重慶人甚至說,吃重慶火鍋之后不喝一杯沱茶就不算真正地吃了一回重慶火鍋,重慶人的習慣是邊吃火鍋,邊大口大口地喝著很釅的沱茶。下關沱茶曾給民國通俗小說第一人張恨水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戰期間,張恨水先生流亡到了重慶,日子過得凄惶,這位曾自稱飲食、衣著都可將就,唯獨茶不可以將就的人,已買不起龍井、碧螺春和他喜愛的六安瓜片了,于是只好每天都喝著最釅、最苦的沱茶寫著他的小說。張恨水每日必去報館附近的小茶館“大呼沱茶來”。張恨水先生說:“沱茶較真正龍井有味多也。”

民國年間,重慶人喝的都是下關沱茶。1951年,重慶開始派人到下關茶廠學習沱茶制作技術,1953年,重慶茶廠生產出了重慶人自己的沱茶,雖然他們的制茶工藝是從下關學去的,但,一喝,沒有了下關沱茶的味道,下關沱茶比重慶沱茶更耐泡,味更香、更釅,用重慶話來講,就是“更霸道”。

在四川的茶館,以“永昌祥”的沱茶品質最佳、價格最高,各茶館都以經營“永昌祥”沱茶做幌子。據曾任昆明市商會會長、成昌茶號合伙人的下關人李琢庵之子李范高回憶,當年他在四川讀同濟大學,他經常去位于敘府(今四川宜賓)的“永昌祥”分號去玩,盡管當時李范高的父親也做茶,但他對“永昌祥”的沱茶的品質還是贊不絕口。李范高印象最深的是,當時“永昌祥”分號有一個銅制的大長嘴壺,有客人來時,就從銅壺里倒茶。至今,李范高還常常憶起當時的滋味。

民國筆記史料大家陳邦賢《自勉齋隨筆》中記:“在四川一帶飲茶之風盛行,以沱茶最多,沱茶又以下關的沱茶為最上品。茶味頗濃,顏色呈金黃色,而且耐泡。全川人士,盛稱‘永昌祥’下關沱茶,村鎮茶肆,亦以其名標榜。”時至今日,四川還一直是下關沱茶的主要銷售區,當地老茶客對下關沱茶情有獨鐘,仍忘不了那味。在“永昌祥”的帶動下,沱茶的經營者們都集中到了下關。

沱茶的密碼

嚴家的沱茶生產也有幾個發展時期。最初他們只到臨近的蒙化(今巍山)收購用來制作沱茶的原料,到有一定實力后,他們才派人到更遠的勐庫、景谷、普洱等地采購原料。從商號1923年“永昌祥”注冊的商標上我們可以看到:“本記向在云南迤西下關,不惜工本由普洱各茶山自行提辦春尖普茶,發各埠銷售。貴商光顧,請認招牌為記。”可見,直到1923年,即便他們生產的沱茶中已大量使用鳳慶茶和勐庫茶,但他們都還沒有打出鳳慶和勐庫牌子,而只是說自己賣的是“上品普茶”。

“永昌祥”在嘗試各種生產原料,并經多方比較后,最終選擇了鳳慶茶和勐庫茶,以鳳慶茶條索漂亮、白毫凸顯,用作撒面,以勐庫茶滋味厚重作為主要的基茶,定型為“永昌祥”沱茶的標準。

“永昌祥”所產“松鶴牌”沱茶在長江上游及藏域地區歷經多年而不衰,是因為牌子硬,在長期的制作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秘方”。《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九輯《“永昌祥”簡史》中記錄了下關沱茶的配方:“每圓重九兩二錢,勐庫茶六成,鳳山茶四成。”它的特點在于勐庫品種用得多,且全用頭批明前春茶,茶分撿得仔細,尖用細茶二兩放在沱子頂面,二蓋較粗放在中間,底茶最粗放在沱底。

《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記:“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為現在的碗形沱茶,這是經歷了多年的儲、運、銷售工作實踐,幾經演變而形成的造型,至今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碗形窩部有通風透氣,防止霉變的作用,成為暢銷國內外品種之一。當時下關‘永昌祥’沱茶負有盛名,因其配料有特點,取勐庫茶香味濃厚,鳳山茶兼具外形美觀之優點,故產品盛銷多年不衰,為其他牌號沱茶所不及。”其中勐庫茶香味濃厚最為重要,而鳳山茶則還兼備好看。這便是“永昌祥”沱茶的密碼。真是“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

下關沱茶由“勐庫茶六成,鳳山茶四成”拼配而成——勐庫茶產自今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這個縣有著全國最長的縣名和生長著茶界鼎鼎大名的勐庫大葉種茶。鳳山茶產自臨滄市鳳慶縣,這個縣也因茶葉而譽滿天下,它被譽為世界的“滇紅之鄉”。下關沱茶的拼配原料正是來自臨滄市的這兩個縣,因而下關沱茶和臨滄有著極深的淵源。而事實上,無論唐、宋還是民國年間,臨滄和大理在地緣上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1952年緬寧專區(臨滄專區、臨滄市前身)成立,從大理專區劃出緬寧縣(今臨翔區)。1956年又將大理專區所屬的鳳慶縣、云縣劃歸臨滄專區,因而,當時下關到這兩個縣收茶也就是同一區域內的事。

為下關沱茶提供原料的臨滄市位于世界茶樹的起源的最核心地帶。臨滄位于瀾滄江中下游地區,以瀕臨瀾滄江而得名,而瀾滄江正是世界茶樹的母親河。茶樹是從較原始的山茶屬植物中演化而來,瀾滄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木蘭屬植物化石唯一分布區域,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孕育和保護了豐富的古茶樹資源,臨滄的勐庫大葉茶和鳳慶大葉茶即屬茶樹中較為原始的種群。20世紀90年代以來,臨滄市各縣(區),都不斷地發現有生長的野生大茶樹,據統計,目前臨滄全市擁有野生古茶樹群落面積40萬畝,僅臨滄市雙江縣勐庫大雪山中,就發現了面積達12700多畝,距今生長2700多年,約8萬株的原生古茶樹,其中,最大一棵株高25米,胸圍3.86米。經專家多次考察證實,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為迄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分布面積最廣、種群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樹群落。臨滄是世界上野生古茶樹群落和人工栽培型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和數量最多的地方。

今天沿瀾滄江一線的鳳慶香竹箐、云縣白鶯山、臨翔邦東大雪山、雙江勐庫大雪山等地都發現了樹齡在千年以上的古茶樹、古茶林,這些古茶樹、古茶林中,既有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又有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型茶樹混雜生存。臨滄是世界上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帶,由于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這一區域的高度集中,表明了這一地區正是山茶科植物的起源中心,當屬茶的起源之地,證明了達爾文所說的“每一個物種都有一個起源中心”的科學論斷。臨滄市現發現的滄源芒回的寬葉木蘭化石、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和現存于地球上最粗、最大,樹齡達3200年以上的鳳慶小灣香竹箐人工栽培型古茶樹,都充分證明臨滄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中心。臨滄的土地孕育出了世界最早的茶樹,而臨滄古老的世居民族更是將茶視為一種通靈之物。

臨滄森林覆蓋面積65%,整個區域內分布著40萬畝的野生型古茶樹群落,這些古茶樹至今依然蔥蘢蒼翠,生機勃勃地生長在臨滄大地之上,這在全球是絕無僅有的。科學考察證明,茶樹最宜生長的地理分布范圍為北緯20°~30°的南亞熱帶,臨滄正處于這一區域的中心,且具備茶樹生長最優越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被著名氣候學家呂炯稱譽為“生物優生地帶”,是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區域。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就曾提出在臨滄建立世界第一流大茶園。今天,臨滄市高優生態茶園面積已達120萬畝,其中百年以上古茶園達40多萬畝,這些都為下關沱茶的生產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臨滄茶在20世紀上半葉即通過下關大量銷往川渝及康藏地區。1940年,民國著名學者鄭鶴春對當時云南茶葉生產現狀作了考察,撰寫了《云南之茶葉》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雙江縣以產茶最著,即所謂勐庫茶也……全縣年產的一萬余擔,其中是十之八九運云縣、下關,銷四川及本省。凡順寧(今鳳慶縣)、云縣、緬寧(今臨翔區)、雙江等縣所產,大部由產地馱運至下關、昆明(下關至昆明之間以車運)兩地。除銷本省之散茶外,多數制成緊茶,名曰沱茶,運至四川之敘府(即宜賓)分銷重慶、成都各地,或由中甸、維西經沙墩子以入康藏。”鄭鶴春先生之文,對勐庫茶和鳳慶茶制作為沱茶,銷往四川的歷史作了見證。

下關沱茶的配比中有六成來自雙江勐庫茶,這是由眾多茶客的口碑所決定的市場的選擇。云南多地都有大葉種茶,其中,勐庫大葉茶、鳳慶大葉茶、勐海大葉茶于1985年被認定為國家級良種,勐庫大葉種在茶界具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云南大葉種茶,樹型為喬木,外表高大俊美,葉面肥大,又因云南各地海拔、氣候、土壤等不盡相同,因而又出現各種葉面形狀不同、理化成分不同、口味不同的大葉茶,為便于分辨,人們又以它的產地冠名,如:勐庫大葉茶、鳳慶大葉茶、邦東大葉茶、易武大葉茶、勐海大葉茶、景谷大葉茶、昌寧大葉茶、南糯大葉茶等,在眾多大葉茶中,究竟哪種品質最好,最有代表性?經中國茶科所育種專家虞富蓮教授30多年的考察、研究,最后得出結論,在云南各大葉種茶中,勐庫大葉種茶最具代表性,應為云南大葉種茶的正宗。虞富蓮教授認為,勐庫大葉種茶樹勢道勁、芽葉壯,從茶葉理化成分來分析、勐庫大葉種茶茶多酚和兒茶素含量較高,具有優良的發酵性能和豐富的多酚類物質,制成的紅茶,橙芽滿披、香高味濃;制成的紅碎茶,顆粒勻潤、金芽尖細、湯色紅艷、味濃爽口,可與印度、斯里蘭卡紅茶媲美。制成的普洱茶則烏潤多毫、滋味醇厚。1984年,全國茶樹品種委員會審定,并向全國推廣的52個“全國地方茶樹良種”品種中,勐庫大葉種名列第一,評審委員會的評語是:“云南大葉種的代表性品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雙江、鳳慶、昌寧、云縣、保山等縣(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廣東、廣西、福建、四川、貴州等省區先后引種和推廣……產量一般比當地品種增長30%至50%。

雙江是茶種質資源的基因寶庫,明朝中后期,勐庫茶就以條索肥碩、芽片披毫、滋味濃爽回甘而盛名天下。1982年第一期、1985年第二期的《中國茶葉》,就分別以《勐庫大葉品種英豪》《勐庫大葉茶是云南大葉茶品種的正宗》加以贊譽。

勐庫茶品質優異,且產量大,早在民國年間,就已成為雙江的支柱產業。20世紀20年代,勐勐管帶彭錕的二兒子——曾留學日本的同盟會會員彭肇紀就曾在昆明開過“中和茶莊”,專銷售勐庫茶。民國年間緬寧(今臨翔)著名詩人彭桂萼所著《雙江一瞥》一書中記載:“民國初期,雙江境內有近萬畝茶園,年產曬青茶萬擔以上,90%以上的茶葉銷往外地……雙江茶味美色鮮,維系著雙江數萬人的生活,也支持著云南省政府數萬元的稅收。”雙江歷史上形成了勐勐(今雙江縣城)、勐庫、沙河營盤,大墳山(今大文鄉)四個集貿市場——當地人叫“街子”,每五天趕一街,街子就成為商品交易的集散地,絕大部分茶葉、商品都拿到這四個市場交易。據當地老人回憶講述,每年從春茶上市到秋茶掃尾近半年時間內,各地客商趕著馬幫紛至沓來,有的在市場上坐等收購,有的直接到茶葉主產區村寨收購。有用銀元購買的,也有用鹽巴、布匹、氈子、醫藥等日用百貨等價兌換的。外商購茶一次少則八擔十擔,多則一百多擔,都用馬幫運輸。“茶馬古道”上天天都能遇到趕馬人,處處都能聽到铓鑼和趕馬人的吆喝聲。

或許是受下關人生產沱茶的影響,本地人也開始生產緊壓茶。雙江老一代人今天還在傳說著勐庫公弄丁老爺家的故事。丁老爺——丁濟光家的“老號家”茶號,當年就生產一種“又像棕子又像菌子樣”的緊壓茶賣給大理商人,時間是20世紀的20年代。

下關沱茶的配比中有四成來自鳳慶茶,這也有著某種歷史的必然。鳳慶種茶歷史悠久,早在商周時期,居住鳳慶的古代先民濮人已開始利用和植種茶葉,現存世界上最粗、最古老的栽培古茶樹——鳳慶香竹箐古茶樹就生長在鳳慶小灣鎮。明代董難《百濮考》記:“濮人即今順寧蠻。”茶出云南,最早的文字記述為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這是茶史上著名的“濮人獻茶于武王”的出處,這段話的意思是:商末,周武王聯合西南八個小國討伐商紂王。勝利后八個小國擁戴周武王,其貢品中有鐵、丹、漆、茶、蜜等,獻茶于武王的濮人就是今天生活在瀾滄江中下游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祖先,他們為世界最早種茶的部族,濮人的后裔布朗族正是世界最早的茶農(方國瑜語)。鳳慶歷史上名茶倍出。明代黃正一《事物紺珠》記:“云南名茶有感通茶、太平茶、陽宗茶、金齒茶和灣甸茶等,其中太平茶、感通茶和普洱茶并稱為當時云南的三大名茶,太平茶即出自鳳慶。”1639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歷風慶時即有喝鳳慶太華茶的記載。清王昶《滇行日錄》記:“順寧茶……甘香溢齒,云南茶以此為最。”清末年間,鳳慶已是家家種茶。《順寧府(縣)志五部》中記:“清末,滿洲人琦璘,知府事……倡種茶,戶戶種,遂成山山茶,劂后愈推愈廣,幾成全縣之山皆茶……”鳳慶還是著名的“滇紅之鄉”,其創史人馮紹裘先生在《“滇紅”史略》中寫到:“(1938年)到達順寧這是秋冬時節了,但看到鳳山茶樹成林,一片黃綠,逗人喜愛。茶樹高達丈余,芽壯葉肥,白毫濃密,芽葉生長期長,頂芽長達寸許,成熟葉片大似杷葉,產量既高品質又好,這些云南大葉種茶的特點,非常合乎我的理想。”“滇紅”以“色艷、味美、香高”聞名于世。滇紅的創制,被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稱贊為:“使國茶無形地提前了二十年。”鳳慶被譽為世界“滇紅之鄉”“云南第一產茶大縣”。這都為下關沱茶的生產創制提供了物質的保證。

四川老茶客的口感是不會騙人的,勐庫大葉種茶和鳳慶大葉茶能成為“國家級良種”,自有其獨到之處。勐庫大葉茶條索肥厚、芽鋒顯毫、蜜香顯著、滋味濃郁、回甘悠遠,它的茶多酚、兒茶素、氨基酸等含量均高于國內外其他茶區的小葉種,水浸出物含量堪稱世界第一,今天普洱茶江湖上大名鼎鼎的冰島茶即是勐庫大葉種的杰出代表。鳳慶大葉種則茶氣剛烈,內含物質豐富、粘稠度好、水浸出物含量高,茶多酚、兒茶素、氨基酸、咖啡堿各種內含物質間比例協調,香高持久,鳳慶大葉種所制的“滇紅”早已享譽國際紅茶市場。大理白族先民將這兩款茶拼配而生產的沱茶更是珠聯璧合,下關沱茶一經誕生,便成就了一段百年沱茶的輝煌歷史。

沱茶之路

1920年,“永昌祥”商號為了獲得制造沱茶的充足原料勐庫茶和鳳山茶,便直接到緬寧(今臨翔)的泰恒鎮(今博尚鎮)和順寧(今鳳慶)縣城設立了收購點,建立了沱茶原料的初制所,然后,再用馬幫走“茶馬古道”上的“通省大道”或“順下線”,馱運到下關加工制作。

勐庫茶的收購點設在泰恒。彭桂萼在《云南雙江之茶業概況》一書中記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雙江茶產量約有一萬二三千擔,公弄、邦罵一帶,茶農請工數百人采制茶葉,春茶期間,外地商人云集勐庫、泰恒等地采購茶葉。”

昔日從勐庫到泰恒的古道有多段與今天雙江到臨翔的214國道重疊,這條古道從勐庫出發,經東弄進入那賽,再往上,經小村、正氣塘、天生橋,然后到達泰恒,這一路的村寨都出好茶,在今天的普洱茶江湖上都立萬揚名。這條古道的一些路段,附近的村民們今天都還在走,而一些則已長滿苔痕、青草,湮滅于時光之中,真是緣起緣滅,皆因了一片茶葉。

泰恒古鎮為“茶馬古道”上的交通要道,明清以來即為重要的茶葉集散地。1895年,法國人亨利·奧爾良由越南經蒙自、思茅(今普洱市)到大理,就曾途經泰恒。亨利·奧爾良在其所著《從東京灣到印度》一書的《云南游記》中寫到:“一八九五年五月二日,上午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我們走完一段路,來到一個漢族大村寨,博尚村,地勢開闊,簡直就像平原一般。”奧爾良所寫之地,就是博尚新街,現已被水庫淹掉的那一片。民國九年(1920年),大理喜洲嚴子珍家為生產下關沱茶就在這設了個收購點,專收勐庫大葉茶。現今普洱茶江湖上大名鼎鼎的勐庫茶就是從這運到下關的。

當年,馬幫通常在春茶上市后到達泰恒收購茶葉,來去的路有兩條:一條由下關、祥云、彌渡、蒙化(今巍山)出發,經順寧或云州到緬寧縣城,再到泰恒鎮。另一條是滇中昆明的茶商,經易門、峨山、景谷到達緬寧縣的平村,再從那招渡過瀾滄江到泰恒鎮。這兩條道,大致的方向就是今天的214國道和“墨臨高速”。這些馬幫馱來布匹、奶制品和日常小百貨等,交易后,運走的是大宗的茶葉。茶農賣茶得利,馬店租房賺錢,鎮公所收稅,一般百姓做小買賣受益,因而,歷史上的緬寧縣把泰恒鎮當作了“聚寶盆”。

當年的泰恒古鎮,街道用石塊、石條鋪就,兩側有排水溝,街邊有馬店,店鋪后有空地,供茶商放馬鞍和用竹籃包裝茶葉。泰恒古鎮興旺時期,除了來收購茶葉的內地漢人,還有來做生意的藏人、納西人、阿佤人、外國人等。當地民謠云:“泰恒鎮,了不起,賣了茶葉買白米。千萬馬幫常年過,天天趕街做生意。”泰恒古鎮至今還保留有過街樓、觀音殿等古跡,支撐起古鎮當年繁華的就是茶。每年春茶開秤,即有雙江勐庫、邦東、馬臺茶農和附近永泉、文華等地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賣茶,這種交易一直要到谷花茶退市。據民國年間《緬寧縣志》記載:“境內輸出,僅茶葉為大宗,年約二三千擔。市場以縣城、泰恒為最大。外地商人馱銀元、國幣、百貨、槍支(出售)來緬,購茶葉歸去。茶葉行經云縣,蒙化至下關、西藏。”

生產下關沱茶的原料都是通過“茶馬古道”送到下關的。一代代趕馬人唱著《趕馬調》:“大路上下茶樹林,歡樂不過趕馬人。山澗頭騾銅鈴響,馬幫馱子茶葉香。上走大理鶴與劍,下走孟定滾弄江;西走騰越龍象地,東走鹽井馬臺江;本地茶葉馱出去,馱回金山和銀山。”把茶葉毛料送到了下關這個生產沱茶的重鎮。

臨滄境內到下關的“茶馬古道”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條“通省大道”,一條“順下線”。“通省大道”由泰恒鎮(今博尚鎮)出發,經螞蟻堆、頭道水、到云州(今云縣),再由云州城出發,經勐蘭(今茂蘭)、哨街,至神舟渡,過瀾滄江,到達公郎,經雞籠、羅丘、蒙化(今巍山),北上,經大倉到達下關,如往西,經彌渡、云南驛、普淜、沙橋,呂合、楚雄、廣通、合資、祿豐、安寧則可到達昆明,舊稱“通省大道”,此道為臨滄境內南茶馬古道的主線,其中,云州到蒙化一段又稱“云蒙古道”。

在順寧(今鳳慶)收購的鳳山茶則是通過“順下線”(鳳慶縣至下關)送往下關的,臨滄通往下關最近的就是“順下線”,過去馬幫得走八個馬棧(每個馬棧之間一般是30千米)。如果從鳳慶縣城出發,第一天宿新村,第二天,過瀾滄江上的青龍橋,攀騾馬萎坡,夜宿金馬。這騾馬萎坡就在瀾滄江邊,高兩千多米,從江邊繞無數個“之”字,在幾乎就是在70度的坡上攀爬上升,想想吧,騾馬都萎了。新村至金馬有數公里是沿著江邊走,江邊有口啞泉,立有“此水啞毒”之碑,傳聞是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所立。金馬過去的一站就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魯史,然后經犀牛、渡黑潓江,過青華、蒙化(今巍山)、大倉,第八天到達下關。

臨滄茶產量大,外運歷史悠久。《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記:“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雙江、緬寧所產茶葉,除本地每年銷售一二千擔外,其余十之八九銷往下關、麗江乃至四川。”《續云南通志》載:“滇茶除消本省外,以銷四川、康、藏為大宗,間銷安南暹羅、緬甸、南洋及我國沿海沿江各省,什九賴于騾馬,得資水道、火車者不多。凡順寧(今鳳慶)、鎮康(今永德)、云縣、緬寧(今臨翔)、雙江等縣所產,大部由產地馱運下關、昆明兩地。除銷本省散茶外,多數制成緊茶,運至四川之敘府(今四川宜賓),分銷重慶、成都各地,或由中甸、維西、阿墩子以入康藏……”

事實上,從20世紀初開始,勐庫茶就一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下關,這個以生產緊壓茶而出名的滇西重鎮。不只“永昌祥”商號這樣的民間資本到泰恒、雙江收購勐庫茶,1938年,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在下關所建的康藏茶廠也到泰恒、雙江大量收購勐庫茶,用來生產專銷藏區的“寶焰牌”心形緊壓茶。1941年,云南省成立下關茶廠。1941年春,云南中國茶葉貿易有限公司和蒙藏委員會合資興辦“云南中國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康藏茶廠”。這些茶廠都到臨滄收購原料。1949年以后,下關對勐庫茶的需求量更大。據下關茶廠廠志記載:“1952年初,云南省公司決定由下關茶廠派人直接在緬寧設立博尚(原泰恒鎮)收購站。1954年改為‘西南區茶業公司云南省公司緬寧辦事處’,下關茶廠有13人調到省公司緬寧辦事處,大量收購雙江、勐庫一帶的原料”。

1955年以后,茶葉實行統一收購,其中緬寧博尚收購站常年可購進8000多市擔,博尚周圍都是茶葉產區,也是茶葉重要集散地,茶葉交易數量大。原下關茶廠廠長馮炎培就曾說:“臨滄茶,不錯的,各縣都有好茶,鳳慶種、勐庫種特別好。與其他地州相比,相對來說茶氣重一些。原來我們下關茶廠從全省各地調原料,臨滄茶比例很大。壓制級別好一些的沱茶,必須要用臨滄茶,臨滄茶很好呢。”

臨滄勐庫茶和鳳山茶所拼配的下關沱茶一直成為民國年間下關的重要產業。下關沱茶的傳統生產工藝為:原料配制、篩分、揀剔、稱茶、蒸茶、揉捻、壓制、定型、脫袋、干燥、包裝等十余道工藝。其中篩分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毛茶通過篩分后,分為頭蓋、二蓋、底茶等,沱茶的蓋茶必須挑選白毫顯露,條索肥碩油潤的茶,提取蓋茶后,其余按照底茶品質要求,全部拼入沱茶底部。“永昌祥”商號在沱茶加工中,堅持“細茶精制,粗茶細制,精提凈取”的原則,因而,制造沱茶所需的勞動力絕大部分耗費在茶葉的篩分、揀剔分級上,工人憑眼力和手指進行撿選,將茶葉的每一片都按它的大小和色澤分揀成級,順帶揀出茶葉中的雜質,每天僅得數斤。20世紀30年代,在“永昌祥”鼎盛之時,茶廠的制茶技工有300人左右,選茶篩茶工人則有2000人之多,當時下關人口約三萬左右,“永昌祥”差不多養活了小鎮百分之十以上的人口,其他商家見沱茶銷量可觀,紛起效仿,及至后來,康藏茶廠、下關茶廠也都參與進來,使下關成了中國著名的沱茶生產基地。

20世紀中葉以后,原先生產下關沱茶的“永昌祥”商號式微,業務萎縮,茶廠并入了下關茶廠,進出口貿易并到公私合營昆明進出口公司,絲廠收歸宜賓商業局,其他投資也隨社會主義改造而結束,嚴家后人大多去了海外。生產沱茶的嚴家只剩下喜洲嚴家大院這座曾經見證過家族輝煌的老宅子。曾經鼎鼎大名的永昌祥“松鶴牌”商標閑置多年,直到1991年,才被下關茶廠重新啟用,完成了它命運中的又一次輪回。

沱茶自20世紀初便通過“茶馬古道”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長江上游的川渝和廣大的藏域地區。生產沱茶的下關正是云南“茶馬古道”的中轉站,因為下關以南的產茶區:臨滄、普洱、版納所產之茶都可以在此匯集,然后或北上麗江,由中甸、維西、阿墩子以入藏,或可東去昆明,因而下關以北可以算作茶馬古道的北線,而往南,通往幾個產茶區的路線,則是茶馬古道的南線。

瀾滄江中下游古茶園的廣泛種植,最初應該是和藏域地區對茶的大量需求有關。藏人喜歡喝茶,但藏域并不產茶,他們喝的茶都是通過“茶馬古道”送過去的。現在一般認為藏族喝茶是7世紀中葉,也就是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以后的事。松贊干布一生娶了兩個深刻影響了西藏歷史和文化的女人,一個是尼泊爾的公主,一個是大唐的文成公主,前者給藏人帶去了佛教,而后者給藏人帶去了茶。傳聞文成公主初到西藏,喝不慣腥膻味極濃的酥油,便把帶去的茶塊放入酥油中調制,這便做成了香噴噴、油滋滋,一喝便是千年的酥油茶。

西藏為“世界屋脊”,藏人常年以奶肉、糌粑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由于茶葉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膩的特殊功能,因而他們將茶當成了“一生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藏人有“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在藏族人眼中,茶葉是第一等重要的物資。藏族古諺語里就說:“加察熱!加霞熱!加梭熱!”意思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茶在藏域不僅作為飲料存在,它還被當作圣物,與經書、珠寶一道,被裝進每一尊新塑成的佛像里,然后經活佛主持開光,這尊佛像才被認為“有靈氣”。

唐代,吐蕃就開始了用良馬和大唐換茶的“茶馬互市”。宋代李石《續博物志》載:“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唐朝專門成立了“茶馬司”,負責掌管與吐蕃之間的茶馬貿易。宋朝時,開辟了多條通往藏區的“邊茶古道”。元、明、清三朝政府都先后在拉薩、薩迦、日喀則、江孜等地設立過“茶馬司”,管理茶馬互市貿易。民國年間,通過川藏、滇藏貿易,運輸到西藏的茶葉量更大,據1941年統計,每年從康定運輸到拉薩一帶的茶葉就達20多萬包,從云南輸到西藏的茶葉約為2.6萬多包,并有不少茶商將私茶販運到西藏,因茶葉的大量運輸,便走出了一條蜿蜒于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腹地和喜馬拉雅崇山峻嶺中的茶馬古道。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并不只一條,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構成的一個地跨川、滇、青、藏四區,外延達南亞、東南亞、中亞各國的龐大的交通網絡。漢藏之間的茶馬貿易,為藏人喝茶提供了保障,從而也促進了藏地茶文化的發展。藏族飲茶主要有酥油茶、奶茶、鹽茶、清茶幾種方式,其中最有名的喝法是酥油茶,做法,以四川的邊茶或云南的普洱茶、沱茶為原料,先把茶熬煮成濃濃的茶汁,再配與一定比例的水和鹽,倒入酥油茶桶,加入酥油,然后,用一根打酥油茶的棍子,在茶桶里上下來回地攪動,待水乳交融便可食用。飲酥油茶早已成為藏人每日的必需。酥油茶和糌粑是藏族人民每天不可缺少的食品,《中甸縣志稿》中記載:“藏胞一見酥油茶,其胸中已有悅樂,若一入口,則其辛苦憂郁恐怖疑惑完全冰解,如飲我佛甘露焉。”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飲茶方式,酥油茶便是以其豐富的營養和獨特的制作方式,成為了藏民族特有的飲茶文化。藏人每天平均要喝20碗左右酥油茶,人年均茶的消費量是15公斤,早為全國之冠。當年銷往藏區的茶中最便宜的是“四川邊茶”,最貴的就是沱茶。

也就從唐代起,馬幫就馱著一馱馱的茶葉從瀾滄江中下游的版納、普洱、臨滄、下關,一路北上,直達藏域,馬蹄聲聲踏出了條舉世聞名的“茶馬古道”。在漫長的馬幫年代,真是“一葉一芽,恒知物力之維艱”。

1938年,滇緬公路開通后,下關開啟了通往西藏的新的沱茶之路,這條路車運從下關出發,沿滇緬公路到達緬甸密支那、八莫和曼德勒,在曼得勒裝火車運往仰光港口,從仰光裝輪船海運至印度加爾各答港口,再裝火車運往西里古里,之后北運葛倫堡,然后,藏族的馬幫將沱茶馱回西藏。

下關沱茶無疑給生產它的主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而背后書寫它傳奇的正是白族先民的智慧和產于臨滄市雙江的勐庫茶和鳳慶的鳳山茶。

下關沱茶,除暢銷于云南、西藏和四川等少數民族地區外,現已走向世界,廣泛銷售于東南亞、歐洲諸國,成為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擁有國際聲譽的代表性產品,一個響當當的國際品牌。

沱茶自20世紀初開始行銷于長江上游的川渝和廣大的藏域地區,被視為茶中珍品,深受人們的喜愛,由此我想起于堅先生的一段話:“故鄉是一種遼闊的東西,故鄉是世界的精華,某個民族創造了某種生活方式,精華總是流傳到其他民族中,創造者容易不識廬山真面目,局外人卻意識到它的價值,為我所用。世界是一個文明的故鄉,文明總是將故鄉的精華保存下來,在一些人的故鄉被拋棄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的故鄉卻敝帚自珍。”下關沱茶無疑正是大理貢獻給世界的精華。

編輯手記:

早在明代史籍中就有云南團狀茶葉的記載,1902年,現代形狀的沱茶——下關沱茶由大理商人創制,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中華民族鐘愛茶葉,早在唐朝時期便有了世界最早的關于茶葉的專著《茶經》。茶葉也是各民族間交往的重要貨物,以茶葉為主要內容的茶馬古道,溝通起云南、四川、西藏、貴州的經貿往來,穿梭在崇山峻嶺間的馬幫構筑起川滇藏地區人們拼搏開拓的歷史文化記憶。就大理而言,沱茶見證了這里的社會經濟發展,從因此發家的“四大商幫”,到現代綠色產業發展體系下享譽海內外的民族品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网|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有专无码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30p|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h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最新网址|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青青操视频在线|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国产高清不卡| 亚洲人妖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国产丝袜精品|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99精品影院| 欧美a级在线|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a毛片在线|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精品浪潮Av|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va视频|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99re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538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欧美另类|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性影院|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 欧美性色综合网| 污视频日本| 久久久亚洲色|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亚洲女人在线|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黄色网在线| 免费播放毛片|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