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鄒塢鎮中心小學 渠英
少年強則科技強,科技強則中國強,科學技術對一個國家的未來具有重要的意義與深遠的影響。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讓科學的種子在每一個青少年的心中生根發芽,并伴隨著青少年的成長開花結果,是教師的希望,是教師的責任。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應當重視自己的學科教學,運用創新思維提高教學策略,讓教學服務于學生,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理解科學、愛上科學,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為國家培養科技后備人才。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時期,記憶能力與理解能力都有待提高,這就很容易導致他們在學習中出現“狗熊掰棒子”的情況,學會了新知識,卻遺忘了舊知識。
小學階段,科學課屬于副科,考核難度較低,內容較為簡單,一些科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復習,只講新課,這就導致學生“學一課忘一課”的情況產生。有的學生學了一學期的科學知識,到期末卻只記得最后一章的內容,至于第一課講了什么,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
小學階段,科學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甚至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小學科學課程涉獵內容廣泛且難度較低,有助于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同時有利于幫助學生打好理科學習的基礎,明確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與未來的發展方向。科學知識是人認識世界的基礎,也是新時期青少年所必須具備的知識。
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教學中應帶領學生在認識新知的同時復習舊知識,并注重前后章節的連貫性,在學習新章節時流暢、恰當地提到舊章節的知識,為學生未來理科學習打好基礎。
優秀的科學課必然是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雙結合的。為了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走近科學,設身處地地感受科學,體驗科學的樂趣與神奇,小學科學為學生開展了實驗課程,讓學生走進實驗室,親自動手,親眼觀察,親自嘗試,從探索中獲取新知。小學科學課程中往往包含了許多實驗,面對這些實驗,學生總感到既新奇又畏懼,因此,需要教師一步一步地進行指導。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教師都過度重視技能訓練,而忽略了知識背景的講解與教學。
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實驗中會用到酒精燈,教師會告知學生酒精燈只能“蓋滅”,而不可“熄滅”,卻不講解這背后的原因。學生只是掌握了技能,在后續的實驗過程中若忘記這一注意事項,就會產生危險。因此,想要保證小學科學實驗課程的安全性,教師不僅要強調注意事項,而且要告訴學生這其中的原因,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科學基礎。
科學學習從來不是“紙上談兵”,在一些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為了快速完成教學進度,經常會省略掉教學中的實驗步驟,將實驗用簡單的視頻演示或課件展示來代替,讓學生的科學學習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而缺乏實踐應用能力。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向學生灌輸純理論知識,不利于學生深入地理解與掌握。學生的理解只能停留于表象,對知識的掌握只是單一的記憶,而不能在實踐中理解應用,這并不是由于學生學習態度不夠認真而導致的,而是由于學生在學習中沒有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直接得到了結論,而這個結論又顯得過于空洞和枯燥,讓學生難以理解。
小學階段的科學知識覆蓋面廣、內容豐富,且具有很強的關聯性與邏輯性。科學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構建的。
以一個單元為例,每一個單元的小知識點都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圍繞著單元大主題進行設計的。因此,教師應當把握好知識與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邏輯結構,并且借助這一邏輯結構梳理知識框架。
把握科學課程知識間關聯性的情況一般有三種:首先是按照一本教材的內在邏輯,把知識重新進行梳理結合,構建出邏輯性強的知識鏈條,使學生在學習完一本教材的知識后,能夠對這些知識進行梳理重組,加深理解。其次,是把一本教材中前后的知識點聯系起來,按照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加深對于新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最后,是打破教材原有的框架,將相關聯的知識整合在一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擺脫了教材與單元的認識,織成了一片知識網,讓學生學得透徹,學得深入。
以青島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動物感知環境》和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動物與環境》為例,這兩個單元都講述了動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動物感知環境》以動物的感官為學生認識的主體,通過動物感官的特點來闡述動物感知環境的方式。而《動物與環境》的教學目的則在于讓學生明白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同時理解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將這兩個單元放在一起進行教學,順應了當今“整體視角下大單元教學”的教學趨勢,有助于幫助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提高學生的認識程度,增強學生記憶的牢固性。
當科學教材中的知識脫離實際,而作為理論知識獨立存在時,這類知識便是死知識,無法在學生的頭腦與實際生活中活起來。因此,將科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科學知識與生活的結合,有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有助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科學、認識科學。可以說,小學階段的學科教學離不開實際生活,實際生活輔助科學教學的成果與效率的提升。
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科學教師,應當增強教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間的關聯性,但不能滿足于學生原有的水平,要用科學知識解釋他們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創造新經驗,讓學習的內容從生活中來,到生活里去。
以青島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太陽與影子》的教學為例。太陽和影子,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對象,相信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學生都注意到了太陽對影子的作用與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講一講自己印象中太陽與影子的關系,有的學生說:“我們小時候常常喜歡玩踩影子的游戲,如果是正午時分,我們就不容易踩到別人的影子;如果是日出時分或者日落時分,我們輕而易舉地便能踩到別人的影子。”我稱贊了學生的回答,并且要求他們由這一現象總結出規律。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逐漸了解了影子是怎么來的,以及太陽為什么會對影子的長短產生影響等問題的答案。
很多時候,學生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興趣不高,往往是由于科學知識在教學中嚴重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成為了高高在上的“亭臺樓閣”。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是啟蒙,更是解惑。如果教學內容讓學生無法理解,那么即使理論知識的學理性再強,也不是好的教育。同時,學習科學知識的目的在于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作為教師應當提高教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結性,讓學生通過科學學習會動腦、能動手。
以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物質的變化》中“防銹技術”為例,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鐵生銹的原因與條件,也對防銹技術有了基礎的認識與了解。班里的一個學生學完這一課時后,隨即想到了自己家中的菜刀總是生銹,想要減少生銹,就要減少水與氧的參與。于是,這個學生在廚房的刀柜上給父母貼上了一個溫馨提示:洗干凈菜刀后一定要把水分擦干,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生銹!學生在實踐中運用了科學知識,幫爸爸媽媽排憂解難,這就是提高教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結性的必要作用。
綜上所述,小學時期的科學學習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作為教師一定要重視科學課程的重要性,重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用科學的策略予以改正,建立科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提高教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結性,提高課堂效率,優化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