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華
立德樹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要求和根本任務,明確了新時代教育應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立德即立國之大德、社會公德及個人私德,樹人就是要培養彰揚國之大德、弘揚社會公德、嚴守個人私德的時代新人,即培養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促進學生的品德發展是立德樹人實踐的基本內涵。立德樹人、德之先行既是國之召喚,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要求,是新形勢下教育的使命與契機,是成就孩子未來的千秋偉業。
沃土養根,雨露潤澤,成就花之婀娜多姿、芬芳四溢;立德樹人,德之先行,方能涌現出不拘一格的國之棟梁。
船行瀚海終不偏,時刻不離掌舵人。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魯迅曾說:“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以德為先,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這種從民眾中產生的“天才”。
古往今來,時代造就英雄,英雄順勢而生。如今,我們偉大的祖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雖然當前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面對多元化和多極化的世界發展現狀,各種現象變幻莫測,更需要我們守住陣腳、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這些年發展如此迅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高精尖科技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強大、百年風雨后民族的堅定團結,而這些無不依賴于新時代國民素質的全面提升。若人人都能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都能做到以德為先、各司其職、各安其業、各得其所,則我國將國泰民安、興旺發達。故此,立德樹人、德之先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要求,我輩當以努力踐之。
屈原沉吟江畔,九死不悔;司馬遷忍辱負重,終寫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鄭和帶著天朝上諭遠航,歷盡艱辛,所到之處,送去的是一個古老東方國度的燦爛文化……這些歷史長河里的大家絕唱和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和文化自信。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就是要激發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今天和未來的每一頁篇章,都需要我們培養的時代新人去譜寫和延續。
隨著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日益頻繁,文化自信之花以各種喜人之勢,欣欣然綻放于我國大江南北的每所學校,或濃或淡,亦莊亦諧。猶記得每周勞技課上,孩子們專注地做著心儀的手工藝品,不僅學會了認真傾聽,而且感受了分享的快樂,一張張小臉上洋溢著自信、快樂與幸福。每次音樂課上,孩子們自編自導自演屬于他們的兒童劇,用心創作讓他們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即使失敗了,通過及時糾正、不斷總結,孩子們既得到了鍛煉、培養了性情,又發展了能力。
“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風、細沙和風暴……每個孩子的感受都是獨特的。”看到一張張稚嫩的小臉,我是欣慰滿足的,一抹希望的情愫油然而生。傳承中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新形勢下教育的使命與契機。
愛因斯坦說過:“我們一來到世間,社會就在我們面前樹起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你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的目的本身。”如花般的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修養應成為他們的根,滋養并成就他們的一生。
在印度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以送水為生的人,他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個水壺每天往返送水。一個水壺是完好的,從井里舀來的水可以一滴不灑地運送到主人家;另一個水壺上有一道裂縫,無論挑水人怎樣把它灌得滿滿的,挑到主人家之后,水壺里的水總是只剩下一半。兩年過去了,越來越破的水壺在井邊對挑水人開口了:“我覺得自己很可恥,很對不起你。”“為什么呢?”挑水人問。“這兩年因為這道裂縫,無論你怎么努力,我能夠運送的水都只有一半,我覺得很對不起你,很痛苦。”水壺答。挑水人說:“你沒注意到路邊美麗的花兒都只開放在你這一邊嗎?我早就看到了從你身體里漏出來的水,于是在你這邊的路上種下了花籽,每次都是你漏出來的水澆灌了這些花。這兩年因為你的澆灌,主人家里美麗的鮮花從未間斷過。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的你,就不能給主人家那么美麗的裝飾。”
看似裂縫,實則美德!其實,每個孩子都可能是有裂縫的水壺。每個孩子都是寶石的原石,需要我們用心去發掘、去雕琢。熠熠生輝的寶石在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美麗的寶石之所以那樣耀眼奪目,除了本身的純度、顏色和大小等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技師銳利的眼光和精湛獨到的雕琢技藝,他們把每塊原石的潛力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寶石。所以,育人者不要把時間花在哀嘆孩子的短板上,而要坦然接受每個孩子的個性或特質,幫他找出最適合他的發展路徑,把他的價值發揮到極致,這才是每個育人者的初心和使命。育人者只有俯下身子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幫助他們成長,才能立德樹人,成就千秋偉業。
生活中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能通過努力和奮斗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熱點。立德樹人,德之先行,讓我們用一顆堅定的初心迎接響晴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