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金忠 常衡瑞
當今社會,人才競爭是核心競爭,人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根本力量和重要支撐,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或決定著縣域經濟發展的方向、速度、潛力、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河南省杞縣在發展區域經濟過程中,從特色產業的選擇、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到市場開拓等一系列問題都離不開人才。
杞縣人才引進工作以縣委組織部門牽頭為主,人社和編制部門配合落實。最近幾年,杞縣結合各機關事業單位人才需求和中心工作需要,圍繞城市規劃、市場監管、主導產業發展、大數據維護、公文寫作、醫療衛生等方面,深度開展“東京英才計劃”,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2015 年以來,引進科技、教育、文化類人才141 人,其中2021 年,為醫療衛生單位引進疫情防控類人才61 人,為全縣事業單位工作開展注入了活力。
杞縣是全國大蒜生產與出口基地縣之一,2018年聚焦大蒜產業發展新形勢,建立了中國農大杞縣教授工作站;2021年,又續簽了第二個《三年合作協議》,充分發揮工作站科研團隊技術優勢,升級建成了河南省大蒜深加工技術研究中心、開封市市級重點實驗室,獲批河南省省級現代大蒜農業產業園資格,實現了產業與人才的無縫對接。同時,結合杞縣鋁產業發展五年規劃,引導杞縣熙朝鋁業與天津大學合作成立津熙研究院,開展雙向專業人才培訓和研發合作,為杞縣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近年來,杞縣持續建設茂盛糧機國家級研發中心,柔性引進博士9 人、碩士13 人,其他科研人才近百人,大力支撐了杞縣研發糧食裝備核心技術的能力。
杞縣堅持就業為本、人才優先的要求,高度重視技術人才培訓工作,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目標,以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和人力資源優勢培育為重點,健全培訓體系,完善政策措施,創新體制機制,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工作。截至2022 年6 月,全縣累計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5978 人次,完成年度目標的130.82%;完成新增技能人才20020 人,任務完成度100.6%;完成新增高技能人才3597 人,任務完成度116%。為全縣各企業輸送了一批急需的技術型人才,幫助企業實現生產增量增收。
受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與大城市和其他發達地區相比,杞縣的薪資水平較低,就業空間小,職業類別少,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小。杞縣的高層次人才大都分布在縣城的事業單位,企業較少,存在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現狀,無法滿足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走訪發現,全縣的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偏低,引進人才的積極性不高,參加各類招聘會的意愿也不高。多數企業科研氛圍不濃,企業的中高級人才、專業人才、儲備人才數量均偏少,人才質量偏低。
全縣事業單位存在人才引進后不能合理使用的情況,沒有把人才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造成崗位和專業不匹配,這些引進過來的人才用非所學,專業特長得不到有效發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與此同時,現有的人才政策雖然在引才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工資待遇與期望值不符,對引進的人才又缺少相關保障措施,造成生活成本增加、情感融入困難、工作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在其他地區待遇更優厚的政策吸引下,不少人才毅然選擇了離職。
職業教育長期存在一種現象,就是各級政府都很重視,行業也離不開,但在社會上往往被看不起,隨之而來的就是招生難,社會對待職業教育的觀念滯后。通過近年來杞縣職業中專、技工學校下鄉招生可以看出,尚未形成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氛圍,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配備均低于普通學校,每年招來的學生大多是學困生。因此,畢業生就業率雖高,但就業質量不高,待遇偏低。
常態化開展人才需求調查,建立人才需求定期摸排發布機制,編制全縣緊缺人才需求目錄,探索出臺更富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事業單位在編制限額內拿出更多的崗位用來引進高層次人才。政府方面要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力度,可依據財政條件適當提高新入職人才工資福利待遇。根據人社部門初步調查,全縣多數人才均流失于入職初期,生活成本較大,工作環境較差,工資待遇不高,導致扛不住入職初期難關。且當前青年人才以90 后、00 后群體為主,多數為異地引進人才,在物質關懷、情感關懷上更加強烈。建議通過市域內人才回調、對調等政策,解決長期異地分居的問題,針對在杞體制內人才家屬工作問題的解決,同樣可以達到“以才引才”的目的。
要在人才管理服務上下功夫,避免出現重視引才、輕視用才。從人才的實際需要出發,進一步延伸人才服務鏈條,關心人才的工作生活,加強對引進人才的后續服務工作,細化涵蓋住房、就醫、子女入學、家屬就業等各個方面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解決好他們的后顧之憂,讓引進人才留得住、干得好。同時,要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建立人才資源開發管理機制,建立企業培訓經費的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教育培訓體系,把人才資源當作人才資本來開發經營,對人才培育成效明顯的企業進行適當獎勵。
尊重人才成長和發展規律,正確把握人才價值的呈現形式,合理設定引進人才實現個人價值的時間界限,留給引進人才足夠的適應期、過渡期,耐心細致地與引進人才交流交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工作狀況,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困難。特別是對引進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不僅要“扶上馬”,還應“送一程”,讓人才有大膽探索的底氣,幫助他們盡早適應角色、融入環境。同時,還要鼓勵人才投身基層工作,發揮奉獻精神,為改變該縣部分區域落后的面貌做出自己的應有貢獻。
要加強對引進人才的培訓,幫助他們找準自身能力與社會發展需要的結合點,在準確了解引進人才性格特點和優長劣短的基礎上,量體裁衣、揚長避短,堅持引育并重,一手抓人才引進,一手抓人才培育,把引進人才放到合適的崗位上,用其所長、用其所能,實現人才與崗位的優化組合,提高人才資源的配置效益,做到培養上揚長補短、使用上揚長避短。同時,積極為他們成長搭建平臺、創造條件,科學合理地給他們壓擔子、交任務,促使他們在杞縣成長成才、安居樂業。
要切實落實好國家五部委提出的“十四五”期間職業中專、技工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從企業引進工匠式教師,改變用人機制,建立優秀技術技能人才定期表彰制度,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技術勞動者的報酬,使能工巧匠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待遇。要構建平等就業就學的通道,為職業教育學生搭起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的“立交橋”。同時,要做好深入的政策宣傳工作,把職業教育的利好性講清楚、講明白,徹底扭轉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和歧視。
一要建立協調督導機制,加強技能振興工程的檢查,要求培訓機構強化培訓質量,優化培訓環境,大力促進技能培訓人員就業。二要廣泛開展技能培訓主題宣傳活動,大力宣傳職業培訓政策,宣傳技能成才和成功創業的典型事跡,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良好氛圍。三要持續做好“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工作,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發展一、二、三產的需求,優化培訓取證機構,結合鄉村振興,勇于探索創新實踐“人人持證、技能河南”的杞縣模式,加快解決全縣各行各業急需技術性人才的難題,為實現杞縣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