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文史館是政協機關開展文史資料工作的新形式新載體,承擔著宣傳和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及其實踐成果的任務。推動政協文史館建設,是近幾年來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一項新舉措新思路。如何依托政協文史館這個平臺,充分發揮政協文史工作“存史、資政、團結、育人”功能,加強政協文史館品牌建設,仍需深入思考和系統謀劃。
一、積極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擴大受眾范圍,向社會宣傳好展示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及其實踐成果,是新時代政協文史館應發揮的作用。積極面向社會,參觀人員范圍擴展到群眾,讓群眾更深入細致地了解人民政協歷史和協商文化,了解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更好地發揮政協聯系社會各界的優勢。聘請專業人士制作政協文史館宣傳片,設計自有特色品牌標志,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面向群眾進行宣傳,展示人民政協工作新局面。
二、完善文史館硬件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好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利用聲光電技術彰顯時代特色,完善文史館的規劃設計,多感官展現人民政協的光輝歷程和委員履職風采,通過多種現代科學技術融合互動,讓文史資料“活起來”,文史成果“動起來”。把文史館打造成政協委員、政協機關工作人員施展才華的舞臺,明確文史館活動之家的功能定位,建議分為活動區、健身區、閱覽區等功能區,可以邀請專家為政協委員、政協機關工作人員進行繪畫、書法、戲曲等方面的教學和指導,成為政協系統文化活動的根據地。
三、加強文史工作隊伍建設。文史工作的關鍵在“人”。建議建立緊密型和松散型、專兼職相結合的柔性人才機制,重視文史館工作人員的培養和聘請優秀館員。一是文史館收藏的資料異常珍貴,要進一步增強文史館工作人員的實際應急處置能力,定期進行應急演練,并邀請專業人士對文史館工作人員進行安全方面的專業培訓。二是為更好展示文史館的風采,建議邀請專業禮儀教師為文史館工作人員進行禮儀培訓,更好地展現政協良好的“精氣神”。三是聘請有“德、才、望”的文化名人和專家學者,有較高學術造詣和藝術成就、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較高知名度的文化人士,充分發揮館員的專業優勢,在文化研究、講述政協故事、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存史資政、藝術創作等方面,為文化發展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四、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一是“走出去”,組織人員到全國優秀的政協文史館參觀學習,借鑒各地優秀的政協文史館建設特色亮點,并與當地自身實際有機結合,找準突破口,精準發力,突出優勢,打造特色品牌。二是“請進來”,加強與省內外政協系統聯誼交流,邀請到本地政協文史館參觀指導,互相交流經驗做法,不斷完善和提高。三是加強與黨委黨史部門、研究室、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等交流合作,加大資源整合共享力度,互為補充,借助文史專家的力量,充分發揮政協的作用和影響力,通過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展示、交流與利用等,共同肩負起保護歷史烙印的神圣使命。
五、做好文史資料征集。一是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為契機,面向社會公眾廣泛宣傳,抓緊征集珍貴文史資料,尤其是政協成立之初重要人士的實物原件、珍貴手稿、影音等,豐富展陳內容。二是確保真實性,遵循親自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三親”原則,突出統戰性、史料性、可讀性的“三性”特色,資料內容要真實、具體。三是著力提高政協文史資料征集工作的水平,健全常態化征集機制,加大征集力度,充分體現廣泛性,力求增強可讀性。按照時代或屆次分別確定重點人物,以尋找線索,擴大征集范圍,征集更具意義、更具價值、更具震撼力的文史資料,為當地政協事業發展進程中留下深深的歷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