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程
從2022年11月上旬開始,不少投資者發現自己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開始出現負收益,一些人甚至出現了本金的虧損。而且這并非個別現象,而是許多銀行理財產品幾乎在同一時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收益回撤。其實這是由于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標的的價格出現了波動。債券類資產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投向,尤其是風險等級較低的固定收益類產品。《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顯示,相較于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銀行理財投向債券類資產的余額高達21.58萬億元,占總投資資產的67.84%。但是2022年11月上旬,債券市場出現明顯的走弱行情,10年國債收益率、3年國債收益率、1年國債收益率出現較大幅度上行;國債期貨10年期主力合約、5年期主力合約、2年期主力合約均下跌。這就導致投資于債券市場的理財產品收益受到影響,出現回撤。
投資理財產品的人多是想要獲得穩定收益,且對風險厭惡程度較高的投資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理財產品從未出現過如此規模的收益回撤情況,以往的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是保本保收益的,為何現在銀行理財產品也會出現虧損呢?
理財產品的本質應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并沒有保障本金和收益的屬性。但是現實中一些金融機構為了吸引投資者參與,承諾“保本保息”,實際上偏離了理財產品的本質。從監管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容易抬高無風險收益率水平,干擾資金價格,不僅影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弱化了市場紀律,導致一些投資者冒險投機,金融機構不盡職盡責,道德風險較為嚴重。在此背景之下,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和外匯局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由于當時這個政策出臺的時候,很多銀行仍然有一些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存量,為了實現政策的順利過渡,監管部門給出了兩年過渡時間,后過渡期延長一年,資管新規從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資管新規對理財產品作出了一系列細化安排。在定義資管業務時,要求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同時,細化了“剛性兌付”的認定情形,不僅明確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屬于此類,如果采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保本保收益、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委托其他機構代償等,都屬于“剛性兌付”。這意味著變相發行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也沒有了空間。自2022年1月1日資管新規正式施行后,保本保收益類理財產品已經從市場上消失。
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了,意味著消費者要改變將銀行理財產品視同銀行存款的理財習慣。這部分投資者一般風險偏好比較低,相對厭惡風險且喜歡較為平穩的收益。雖然一些人知道資管新規實施后理財產品已經不承諾保本保收益,但很多投資者其實并未真正意識到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其實有虧損的風險。因為不少人認為這只是說法發生了變化,銀行理財產品還是以前那個銀行理財產品,怎么就會因為這一個“說法”上的變化,同一個產品從以前一直能盈利,變成存在虧損風險了呢?
實際上現在的理財產品已經不同于過去的理財產品了。以往的理財產品由于金融機構在背后對基礎資產價格的波動進行了平抑,理財產品持有者不能感受到背后基礎資產價格波動帶來的變化和風險。但是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明晰。
以往金融機構之所以能夠承諾保本保息,主要是通過設立資金池、期限錯配、多層嵌套等手段來完成。首先,以往機構為了迎合投資者的需求,通常會把理財產品設計成短期產品,比如1個月、3個月、6個月,并給出一個預期收利率。到期之后不管投資項目是否盈利,都給投資者剛性兌付本金和預期收益。項目虧損了,就得用盈利的項目來填補;還沒有到期的項目就用已經到期的項目來填坑。這實際上就是設立了資金池。其次,機構以循環發售、期限錯配等方式把長周期產品拆成短周期產品。一般的投資項目都需要一定期限,短則一兩年,長則十年二十年,但不少普通投資者很難接受期限長的投資品,他們需要有穩定收益且流動性較好的“活錢”。機構為了滿足這種市場需求,只能把長周期的項目拆成短周期的產品,通過不斷的循環發售短期產品,將短期的資金投資到長期的項目上。這就形成了期限的錯配,一旦中間不能按期續接上,就容易出問題。最后,一些機構為了獲得高收益,將理財產品通過層層嵌套包裝之后,使得最終資金流向無法清晰看到,既加大了監管難度,又抬升了行業風險。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為了規范理財行業發展,國家出臺了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禁止設立資金池,禁止期限錯配,實行凈值化管理、穿透式監管。
資管新規實施之后,由于禁止資金池運作,不能循環發售、期限錯配,理財產品中短期產品將越來越少。實行凈值管理之后,理財產品發行時將不再明確預期收益率,產品的收益以凈值的形式展示,投資者根據產品的實際運行情況享受浮動收益,虧損要自己承擔,超額收益也歸投資者所有。這某種程度上與基金類似。
簡而言之,以前的理財產品由于承諾保本保息,投資者到期獲得固定的收益。產品出現虧損則有機構墊付,出現超額盈利則由機構留存。現在的理財產品盈虧都歸投資者,機構只收取管理費。
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持續推進,從2018年至2021年,凈值化理財產品規模占比從27%上升到93%,2022年二季度再度提升至95%。同時,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從資管新規發布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除個別銀行剩余的少量難處置資產要按照相關規定納入個案專項處置外,銀行理財存量整改任務基本完成。從產品期限來看,以2022年6月份為例,全市場新發封閉式產品加權平均期限同比增長接近58%,達到443天。
近期不少理財產品出現收益回撤的情況,給投資者上了一課。不少投資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資管新規落地后的變化,真正開始重視投資理財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面對資管新規落地后出現的這種情況,投資者需要改變以往的投資觀念。
首先,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管理之后,“破凈”或許將是常態。2022年一季度,由于全球資本市場波動較大,許多理財產品已經出現了跌破凈值的情況,據統計,2022年一季度有2000多只理財產品“破凈”,主要集中在權益類、混合類的理財產品,同時,大部分理財產品凈值出現回撤。不過總體的波動幅度并不大,回撤幅度大于5%的理財產品全市場只有300多只。再有就是2022年11月份由于債券市場走弱,理財產品再次出現“破凈”的情況。根據11月18日的數據,全市場存續理財產品累計單位凈值小于1元的產品超過2000只。此次“破凈”的原因則是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價格出現波動,理財產品投向以固收類為主,此次“破凈”波及面更廣,同時固收類產品投資者對風險的厭惡程度更高,所以此次“破凈”對于投資者觀念的沖擊也顯得更大。經過此次之后,可能許多投資者才真正意識到資管新規落地以后給行業帶來的變化,投資者需要改變對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固有觀念,以后投資理財產品需要更加謹慎。

2022年1月1日起資管新規正式施行后,保本保收益類理財產品已經從市場上消失
其次,投資者需要改變短期理財的觀念。資管新規落地以后,資金池和期限錯配等情況將消失,這意味著理財產品周期變長,投資者如果看重流動性,可能不得不投資于短期存款或貨幣基金等產品了。
最后,投資風險與收益成正比。資管新規的核心內容就在于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產品承諾的類似于“保本保息”“零風險”等都成了過去式。對投資者來說,保本型理財產品不復存在。在過去的模式下,實際上部分風險承受意愿較低的投資者獲得了與風險不相匹配的高收益。在新的模式下,這類風險承受意愿較低的投資者或許需要考慮銀行存款或債券等風險更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