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圓
(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醫院檢驗科,天津 300207)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死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研究證實[2],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發病基礎,并且是由炎癥和氧應激反應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病理改變,臨床及時有效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目前,臨床通過血管內超聲、冠脈造影等冠脈介入檢查方式可有效、準確的診斷冠心病[3]。但是以上檢查操作均較為復雜,難以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5]。血清γ-谷氨酰基轉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具備特異抗原性,其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會對脂質代謝和纖溶系統產生干擾,是心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6]。因此,血清GGT 水平的變化對冠心病發病、預后具有重要的預示作用,并且可能與疾病病情嚴重程度具有密切的關系。本研究結合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我院診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臨床資料,研究GGT 水平對預測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醫院診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為觀察組,并選取同期我院體檢健康者100 例為對照組。觀察組男56 例,女44 例;年齡45~76 歲,平均年齡(62.40±3.11)歲;病情程度:輕度30 例,中度45 例,重度25 例;疾病類型:急性心肌梗死32 例,不穩定型心絞痛41 例,穩定型心絞痛22 例。對照組男53例,女47 例;年齡46~80 歲,平均年齡(63.19±2.98)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對象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且①觀察組研究對象均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7],且經冠狀造影檢查確診[8],并合并不同程度的胸悶、胸痛、呼吸困難、乏力等癥狀[9];②對照組研究對象均為健康人群。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腦血管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者;④隨訪資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采集研究對象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于室溫下靜置30 min,然后以1500 r/min 離心10 min,取血清檢測。所有檢測均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AU5800),血清GGT 總活性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試劑盒由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10,11]。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清GGT 水平、觀察組不同病情(輕度、中度、重度)、不同分型(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穩定型心絞痛)、不同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患者GGT 水平,并分析血清GGT 水平與冠心病病情程度相關性。病情程度[12,13]:依據Gensini評分評估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輕度:Gensini 評分<12 分;中度:Gensini 評分12~60 分;重度:Gensini 評分>60 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 21.0 版本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earson 相關性分析血清GGT 水平與冠心病病情程度的關系,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GGT 水平比較 觀察組血清GGT 水平為(52.13±3.98)U/L,高于對照組的(14.05±7.19)U/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血清GGT 水平比較 重度冠心病患者血清GGT 水平為(60.10±9.40)U/L,高于輕度、中度患者的(54.34±4.20)U/L、(38.10±5.60)U/L,且中度患者高于輕度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同分型冠心病患者血清GGT 水平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GGT 水平為(61.20±9.45)U/L,高于不穩定型和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54.38±4.30)U/L、(38.22±6.05)U/L,且不穩定型患者高于穩定型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血清GGT 水平與冠心病病情程度的關系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血清GGT 水平與冠心病病情程度呈正相關(r=0.043,P<0.05)。
目前,冠脈造影是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金標準”,但是屬于創傷性檢查[12]。故,無創且操作簡單的血清學指標檢查是近年來臨床研究的熱點[14]。尋找靈敏度、特異度較高的血清學指標對冠心病的診治具有重要的價值。機體處于氧化應激反應時,巨噬細胞可刺激炎性細胞因子的分泌,會導致內皮功能障礙,從而影響粥樣斑塊穩定性[15]。血清GGT 會吸附于低密度脂蛋白上,從而被帶入斑塊內,進一步加劇氧化應激反應,增加斑塊破裂的風險[16,17]。但目前關于血清GGT 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尚未完全明確,還需要臨床進一步的研究證實[1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GGT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冠心病患者血GGT 水平高于正常人群,與冠心病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可作為冠狀動脈病變的重要診斷指標[19]。同時研究顯示,重度冠心病患者血清GGT水平高于輕度、中度患者,且中度患者高于輕度患者(P<0.05),表明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血清GGT水平存在差異,并且隨著病情的嚴重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該結論與林巧芬等[2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血清GGT 水平參與氧化應激反應,進一步加劇血管內皮功能的損傷,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使病情趨于嚴重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GGT 水平高于不穩型和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且不穩定型患者高于穩定型患者(P<0.05),表明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GGT 水平存在差異,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GGT 水平最高。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發病較急,病情通常較為嚴重,可能是由于GGT 會介導氧化還原反應,促進活性氧生成及應激性氧化反應,進而加快斑塊的進展,甚至是破裂,促使病情進一步發展。此外,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血清GGT 水平與冠心病病情程度呈正相關(r=0.043,P<0.05),表明血清GGT 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密切相關,即血清GGT水平越高,病情越嚴重。因血清GGT 會參與氧化應激反應,其水平的升高,會加劇氧化應激反應,進一步加速冠心病進展、加劇病情的程度,同時血清GGT 的高水平表達,可能與炎癥反應產生一定的協同作用,進而促進病情的發展[21-23]。
綜上所述,血清GGT 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對冠心病危險分層、分型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對臨床冠心病的輔助診斷、治療均具有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