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英
(鄒城市工業行業和信息產業發展服務中心, 山東 濟寧 273500)
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創新融合發展模式,依據互聯網經濟形勢的發展特點,通過對工業技術領域內的科技創新與自主研發特征進行深層次挖掘,進一步加強產業布局與整體規劃能力。在工業4.0 時代中,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發展模式,也能夠從側面體現出傳統工業經濟即資源經濟的局限性,因此,必須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數字化發展模式中,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創新融合發展過程更具有實效性,并且能夠通過廣泛的技術研發場景,動態調整各項工業生產技術參數,顯著提升工業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在數字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階段,很多輕工業和重工業企業都能夠對自身經營模式進行創新改革,并保障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過程符合原定生產需求。在數字經濟時代中,很多工業企業都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制定層面,也會直接關聯到工業經濟體制的轉型升級態勢。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發展模式中,數字化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能夠有效承接營改增以及新收入準則體系的創新發展需求[1]。對于經營規模較大的工業企業,在數字化技術和產品的支撐下,能夠快速開拓國際市場,還能夠顯著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部分工業企業在集中引進數字化設備以及生產技術工藝的過程中,會逐步降低人工管理和操作成本,并及時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服務保障制度體系。
根據輕工業以及重工業的市場經濟體系發展與轉型升級趨勢,網絡化的發展模式的應用更加普遍,但是也會受限于工業企業的內部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數據質量監管水準[2]。在集中部署和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各項基礎設施的過程中,不能夠忽視企業內部各項生產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規律,因此,需要創新結合網絡化的工業經濟發展模式,提升企業內部信息管理能力。在對不同生產規模的工業企業進行網絡化部署和經營管理過程中,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管理人員需要重點跟蹤各項網絡基礎設施的基礎運行狀態以及業務處理參數,并保障企業內部局域網絡的安全性,并在互通互聯的工業生產布局模式中,動態協調各個部門的生產技術資源。在對網絡化工業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可行性評估以及經濟學分析的過程中,企業生產管理部門和財務管理部門都需要全面提升信息管理意識。
在工業經濟的轉型與升級過程中,智能化的工業經濟融合發展優勢也非常顯著,并且能夠直接關聯到企業內部各項信息化管理設施的部署和應用狀態[3]。部分輕工業以及重工業領域內的生產型企業,在集中引進工業信息化解決方案和基礎設施的過程中,能夠將工業機器人以及智能控制系統與生產車間進行創新融合,但是還需要有此類專業學科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才能夠實現預期的應用效果。在對智能科技進行集中引進以及廣泛應用的過程中,相關企業需要重點觀測各項生產經濟指標的變化趨勢是否趨于穩定,并對工業化和信息化管理模式進行創新改革,充分保障各個生產車間的環保性和安全性。在智能化技術的支撐下,很多企業在對工業生產制造模式進行研發與創新改革的過程中,其考量維度也會更加全面。
在數字經濟以及網絡經濟的沖擊下,很多工業企業的經濟發展方向更加趨近于服務化模式,并對“產品+服務”的配套營銷管理形式進行創新改革[4]。在對服務化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可行性評估以及經濟學分析的過程中,企業相關管理人員要針對傳統工業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對工業資源條件進行可靠性評估以及統計分析,對生產經營管理模型進行立體化建構。在“產品+服務”的工業生產制造管理模式中,很多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更加清晰明確,但是也需要在當地政府機關和行業監管機構的帶領下制定和完善中長期發展指標。在滲透服務化的發展理念過程中,很多傳統制造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會存在較多變更內容項,也會直接關聯到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創新融合發展態勢。
對于不同地區的工業企業而言,需要在客觀評估本地工業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及時制定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尤其在工業化和信息化并行發展的重點地區中,客觀評估本地工業經濟的發展現狀,還需要從工業企業發展歷程中重點篩選關鍵性的數據指標,客觀評估本地區是否具備工業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基礎條件,并對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銜接成效進行量化統計分析。對于北方地區的工業企業而言,需要在精準鏈接相關聯工業信息化發展模式以及本地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之上,動態調整后續戰略發展目標,并對GDP 等關鍵經濟學指標的增長態勢進行客觀分析[5]。客觀評估本地工業經濟的發展現狀,是精準助力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基礎要素之一,但是也會受限于本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以及信息資源的整合成效。客觀評估本地工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可以從不同時間節點以及空間位置關系中尋求發展規律。
對于不同地區的工業企業而言,找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立足點,是有效提升市場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步驟之一。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立足點和核心點,普遍集中在自主研發設計領域、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管理領域、經營管理活動以及產業體系支撐保障措施等相關層面之上。根據不同城市和地區的工業經濟發展態勢,相關企業在重點研究和探討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立足點和發展維度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比較盲目的決策問題,也會直接關聯到專業研發團隊的入駐成效。很多企業在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過程中,很容易暴露其現代化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也需要及時構建立體化的現代工業產業經濟結構調整模型。根據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發展趨勢和基本應用特征,企業需要根據地方工業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及時開辟新航線和創新技術研發思路。找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立足點,是地方法規政策建立健全的關鍵推手。
為有效推進工業經濟的轉型與升級,地方政府機關以及相關部門都需要進一步加強交叉融合學科的人才建設和培養等工作,才能夠為現代工業產業結構輸出更多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級應用型人才。根據本地工業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相關分析報告,加強交叉融合學科的人才建設工作,是有效提升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質量的關鍵。在不同城市和地區的工業經濟發展環境中,對工業化和信息化相關理念以及產業經濟發展優勢有較強理解的專業技術人才數量相對較少,也會影響到工業經濟的創新轉型升級效率。在加強交叉融合學科的人才建設工作過程中,相關企業需要具備人才競爭意識和人力資源管理意識,并且要保障企業內部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狀態。
在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模式中,不同生產經營規模的工業企業,其短期目標與中長期經濟發展目標存在較大差異,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質量。根據不同城市和地區相關部門頒發的通知規定,工業企業需要在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過程中,顯著提升自身工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并逐步提升工業資源經濟體制的穩定發展能力。對于中小型工業企業而言,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經營管理規模,動態調整各項工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配置參數,但是,要保障企業內部產品以及服務模式的實際應用價值基本不變。
信息化已經成為工業企業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手段,兩化融合在我國也取得了良好成績。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兩化深度融合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必須要給予高度重視,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積極解決,提升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整體競爭力,促使企業快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