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潔,陸陽紅,陳國慶
(1.西華大學 經濟學院;2.成都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中國脫貧攻堅的完成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如何鞏固脫貧成果以及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當前亟須考慮的問題。在新時期、新發展戰略下,涼山作為高質量脫貧攻堅以及實施鄉村振興的主要陣地,更應該考慮如何利用本地優勢資源發展產業集群,促進經濟發展。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涼山調研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涼山州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實際,大力發展特色種養、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清潔能源、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等特色優勢產業,帶動和促進更多涼山彝區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持續穩定增收,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脫貧奔康的產業優勢[1]。健康產業涉及行業廣泛,主要包括醫藥醫療行業、保健養老服務行業、旅游等多個方面。涼山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高山地區和云南的交界處,自治州內居住著有彝族、藏族、蒙古族、傈僳族等14個民族,其中彝族是涼山居住人數聚集最多的民族[2]。涼山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康養產業資源,因此,發展民族地區的康養產業也是涼山的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康養融合養老服務也是促進產業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產業發展方向。
①二者在服務目標的主體上具有一致性。老年人群體既是康養產業的主要目標人群,也是養老服務業的目標人群。②二者在產業構成的主體上具有一致性。金融保險類、建筑施工類、輕資產服務類、醫療企事業單位等行業紛紛進軍健康養老服務行業,基本上以房地產轉型、商業地產變更、養老機構升級、政府資產變更、民營醫院變更等業務模式為主。③二者在保障主體上具有一致性。健康養老不僅僅是產業發展問題,更是關乎民生問題,民生問題離不開政府的監管體制和調控機制,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制定完善相關領域行業標準,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3]。
康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作為大健康產業的新發展模式,受到政府、市場、資本、社區、民間以及家庭各個外部環境的影響。在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對引導老年人健康生活、提高生活質量、進行社會參與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不僅僅是為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提供物質條件和社會基礎,也為增進老人群體的幸福感、滿意度、生產性、互助性和參與度提供了驅動力[4]。康養結合養老服務從最終目標來說均是為了更好地為老年人群提供服務,滿足老年人參與健康、參與服務。
康養產業和養老服務業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兩者在產業發展中是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其中養老服務是康養產業在產業鏈上的延伸和拓展,完善了康養產業的體系構建,康養產業為保障養老服務體系提供產業上的支撐。兩者融合發展可以促進整合國內外創新資源,實現康養企業跨領域、跨行業發展,加快形成覆蓋康養全產業鏈條的大型產業[5]。依據健康產業的相關規劃政策,進一步構建康養產業鏈和完善康養創業條件,鼓勵企業創新康養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拓展健康養老服務產業集群。
涼山州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保存較好的生態環境成了發展旅游康養融合養老服務的基本環境保障,不同種類的自然景觀為老年人旅游提供了多樣選擇,適宜的溫度和宜人的氣候為養老提供了舒適的環境,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了旅游養老服務的安全性。涼山作為四川省豐富的自然林區,擁有豐富的森林康養自然資源,蘊含的森林資源使涼山成為四川省河流的重要生態屏障。分布有森林、濕地、草地等豐富的森林康養自然資源。涼山境內有多個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比如火把節文化、彝族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和鹽源瀘沽湖摩梭人文化、民族團結文化,為樹立涼山民族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礎。因此,涼山極具民族文化特的特色小鎮成了發展康養產業的優勢因素,西昌邛海康養小鎮依托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成了涼山入選四川省級森林小鎮,為民族地區康養產業融合養老服務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涼山州位于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間,氣溫高,日照時間長,陽光充裕,獨特的氣候資源為涼山民族地區孕育了各類各樣的生態產品,成了民族地區康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優勢之一。除了豐富的農業產品,醫藥原材料也是涼山民族地區能夠發展康養融合養老服務的資源優勢。涼山藥材資源蘊藏總量占全省的1/5,被譽為“川西南中草藥寶庫”,藥物種類齊全,其中包括藥用植物4 000多種,藥用動物近百種,金石礦物藥。彝族人民沿襲下來的民族特色醫療,利用這些資源形成了彝族特色醫藥產業,在醫治外傷、蚊蟲叮咬以及老年人痛風、風濕等疾患等方面有特色醫療方式,為健康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涼山州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東南亞的重要通道、“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涼山轄區面積廣,包括17個縣市。其首府西昌地理區位十分便捷,與成都、重慶、昆明等省會地區都有直達公路,是內陸連接東南亞的重要通道,是攀西地區的核心城市。境內鐵路、公路、航空交通發達,成昆鐵路縱貫全境,成昆鐵路復線2.5 h可達成都、昆明。西昌至昆明、成都高速公路已通車,5 h即可到達。青山機場是國內擁有一流設施的支線機場,年運送旅客量可達100萬人次,并已開通至成都、昆明、重慶、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杭州、福州、濟南、深圳、海口、溫州、南寧等多地航班。便捷的交通展現了康養產業的異地供給特性,方便了康養目標客群往返城市與健康養老項目之間的往返。
鄉村振興背景下涼山民族地區發展健康融合養老服務實踐路徑,主要包括:利用當地民族特色發展“民族旅游+康養養老融合發展”“民族產品+健康養老融合發展”“智慧網絡+健康養老融合發展”。
3.1.1 森林康養融合健康養老。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特色民族風情,把旅游產業和健康養老高度結合,打造景觀旅游、度假休閑、康養娛樂于一體的生態健康養老旅游綜合體,以自身的森林風景、清新空氣、民族特色,融合彝族文化、傈僳文化等多種元素,開展以修養身心、調節機能、強身健體為目的的森林休閑、度假、療養等活動。
3.1.2 康養小鎮融合健康養老。依據資源稟賦和目標人群,可以將康養小鎮劃分為自然資源依托型康養小鎮、特色文化驅動型康養小鎮、康療保健植入型康養小鎮3種模式。涼山森林資源豐富,加上攀西地區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也為民族地區發展健康養生產業提供參考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下,將產業和民族地區的鄉村基本振興形式結合起來。在民族地區鄉村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發展民族地區特色康養小鎮,并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展現優勢補充劣勢,為健康養老提供發展新態勢。
3.2.1 提供生態產品促進健康養老食品保障。涼山州內的安寧河谷作為四川“第二大糧倉”,華山松、黑松露、黑山羊、紫玥核桃等農產品豐富優勢,推進現代生態產品和康養服務產業融合發展,為康養小鎮旅游的養老人群提供綠色無污染、口味好的特色農業產品。
3.2.2 提供醫藥產品完善健康養老預防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彝藥作為涼山特有的中醫特色文化,在預防老年人疾病方面具有防治痛風、痛風性關節炎、咽喉炎、風濕及類風濕性疾病、強直性脊柱炎、皮膚病、脫發、骨傷等彝醫藥防治優勢,形成可推廣應用的彝醫特色診療技術、方法和方藥。新建的涼山州彝醫醫院和9個縣級中彝醫院,也將為彝族特色醫藥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2.3 提供民族產品提升健康養老周邊發展。涼山民族地區特色村寨體現了中華文化多樣性、四川各民族社會發展特點和民族文化特色。結合民族地區特色村寨保護和建設,對于充分挖掘利用獨特的民族文化產品,對于民族地區特色村寨要充分宣傳當地合理民俗、民風,將當地特色服飾、頭飾以及配飾做成特色產品宣傳推廣出去。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保護涼山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創新融合、助推民族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3.3.1 規范智慧健康養老市場標準。社會發展數字化背景下,網絡信息冗雜,利用平臺及時推送符合個人要求的信息,也可以根據健康養老產業的細分領域針對推送行業信息,對于智慧康養來說具有實際意義。健康中國戰略提出后,越來越多行業開始進軍、投資互聯網結合健康養老的產業當中,社會資本參差不齊,會阻礙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的未來的健康發展。因此應不斷制定完善的行業標準,規范進入智慧健康養老的細則,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良好保障。
3.3.2 搭建智慧健康養老數據平臺。民族地區可依托現有互聯網信息資源,搭建健康養老數據平臺,為健康養老目標人群提供護理看護、健康管理、康復照料等融健康療養和養老服務為一體的服務。收集民族地區各健康養老服務并細化領域發布在數據平臺,滿足有需求的客戶進入系統,了解老年人的各項健康數據,可使養老的供給和需求之間更加平衡,解決信息傳遞不順等問題。實現健康 養老的供給消費內循環。除此之外,發展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緊急呼叫和心率跳動檢測、緊急呼叫監控等設備,不僅可以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同時使得養老出行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