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銀玥,陳 楊
(中國人民解放軍92228部隊,北京 10007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環境保護問題受到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綠色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重要論述對于發展新時代綠色物流起到了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2021年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商貿物流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加快綠色物流發展。基于此,以新時代綠色物流的基本理論為邏輯起點,著力探討新時代綠色物流發展的意義、困境和出路。
“綠色物流”這一概念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學界被提出,與《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的出臺直接相關,并且自2006年至今每年都有上百篇的期刊論文發表。關于綠色物流的概念學界多有探討,相關概念界定多達幾十種,但至今尚未達成共識。從實踐來看,2009年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首次在國家文件層面提出“綠色物流”這一概念,并將發展綠色物流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但卻沒有對其概念進行界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綠色物流的概念應當體現出時代性,與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物流創新等理念相銜接。基于此,筆者比較贊同的觀點是:新時代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減少環境危害、實現節能降耗、降低碳排放,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的一種物流發展模式[1]。
①生態保護性特征。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均提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物流的首要特征在于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降低物流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與生態環境共生共存。②資源節約性特征。資源節約是物流行業的典型特征,也是物流企業盈利的重要標準。綠色物流不僅注重物流運行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而且強調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從而降低物流成本。③資源循環性特征。新時代綠色物流改變了傳統物流重視資源開采、忽視資源回收利用的模式,采用逆向物流的模式實現了物料替代、產品再利用、廢棄物再處理。這種經濟、高效、循環的物流發展模式,大大提高了物流資源的利用率。
①綠色運輸。綠色運輸是綠色物流的核心要素,強調運輸線路的合理布局,使用新能源車輛等綠色交通工具,減少能耗及尾氣排放,提高車輛裝載率。②綠色存儲。綠色存儲是綠色物流的重要環節,要求合理選擇倉儲位置,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科學布局倉庫面積,實現倉庫空間利用最大化;對于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貨物的要采取特別存儲措施,避免對環境的破壞。③綠色包裝。綠色包裝是綠色物流的必備條件,以提高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率,有效控制資源消耗。據調查,近年來新增生活垃圾中電商包裹占90%左右,其中主要為塑膠垃圾和紙類垃圾[2]。可見,倡導綠色包裝的循環利用、建構科學的包裝標準和克服過度包裝已經成為綠色物流發展的重點問題,但仍有待于進一步規范和落實。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我國許多物流企業在對外貿易領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逐步打造成了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同步發展格局。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對物流的標準和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尤其是對破壞生態和影響環境的物流商品進行十分嚴格的控制,甚至是嚴厲的打擊。在實踐中,我國不少出口產品由于不符合環保標準而屢屢碰壁,使物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受到削弱。尤其是2021年,我國物流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壓力巨大,不僅面臨運費上漲、貨物積壓、港口擁堵、環節增多的問題,而且對環保標準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為此,需要我國物流企業積極轉變發展模式,打造符合國際標準的綠色物流模式,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以期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立得住、站得穩、走得遠。
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社會的可持續性3個方面[3]。新時代綠色物流就是采取綠色化措施,強化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從而減低物流企業運營成本,提高競爭優勢。一方面,物流是一個環節龐雜的領域,也是高度消耗的領域。商品的生產和加工時間約占10%,其余時間大都用在了包裝、存儲和運輸等物流環節,這也是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而將物流環節進行綠色化處理,能夠減少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企業生產運營成本。另一方面,環境保護問題日益重要,物流企業只有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才能與國家不斷出臺的生態措施保持一致,從而避免違法違規行為所帶來的損失。物流發展只有遵循綠色原則,才能建構科學的物流體系、實現物流企業的穩定利益和強化競爭優勢,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物流領域正在引發一場技術革命。什么樣的物流發展模式,更符合新時代的需要,更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好匹配共享經濟的發展目標,其將成為未來物流行業發展的主導模式。近年來,“綠色物流”成了物流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物流發展模式創新的必然要求。對于綠色物流而言,不僅強調技術上的升級改造,而且強調觀念上的革新重塑,更強調物流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出物流的資源整合優勢。“物流的本質就是通過集約、優化各種資源,提高流通效率、壓縮流通成本。”[4]需要指出的是,綠色物流之所以強調綠色,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一環境保護觀念,只有在兼顧生態效益的前提下,物流企業才能實現更大盈利。
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方向、管長遠的觀念,是發展行為的先導。新時代綠色物流的發展首先要確立科學的理念,尊重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對國內外生態環境的變化要作出積極回應,對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要敢于面對。對于物流企業而言,發展綠色物流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成本增加,從而不少企業不愿意主動轉型。對于企業管理層而言,發展綠色物流常常停留在口頭上,并未意識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在商品包裝上,仍然采用傳統包裝模式,膠帶、速率、泡沫等的過度使用缺乏標準和監督,從而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影響。因此,在新時代綠色物流的發展上,發展理念不充分,將難以厚植優勢、增強動力和破擊難題,甚至會走“平庸之路”“失衡之路”“透支之路”“封閉之路”。
新時代綠色物流的健康有序發展,必須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使物流各個環節都依法運轉。我國關于物流的法律主要體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等,地方性法規僅有《鄂州市現代物流業發展促進條例》《烏魯木齊市寄遞物流安全管理條例》《福建省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僅有《佛山市寄遞物流安全管理辦法》。可見,關于物流的立法數量較少且不成體系,尤其是缺乏綠色物流的專門立法,存在制度供給不足的問題。現有物流法律規范體系,雖然對普通物流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規范和引導作用,但也存在相互沖突、重復和矛盾的問題。“沒有可供物流企業作出具體綠色物流行為的法律規范,缺乏普遍適用性,無法對綠色物流業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規制,難以保障綠色物流活動的正常進行。[5]”
①物流人才發展不平衡。我國眾多中小型的民營物流企業,都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沒有足夠的物流專業人才。對此,有學者指出,我國目前物流人才缺口約300萬,其中物流人才缺乏嚴重影響了綠色物流的推廣;由于尚未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綠色物流供應鏈管理的專業人才更是缺乏,這嚴重制約了綠色物流的發展[6]。②物流設施發展不平衡。我國綠色物流發展起步較晚,倉儲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尚未達到綠色化要求;公路、鐵路、海路、空路運輸之間缺乏銜接,導致綠色化程度不高;物流車輛空載率較高且浪費現象比較普遍。③物流技術發展不平衡。物流技術是物流企業發展重要的直接動力,主要包括電子交換系統、信息共享平臺、信息繼承軟件。雖然部分物流企業有智能信報箱、智能快件箱、無人配送等技術,但其覆蓋率遠遠不足,導致綠色物流的發展必然較為緩慢。
樹立綠色物流發展理念需要從3個方面著手。①企業必須提高對綠色物流的認識,著眼企業的長遠利益,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積極制定符合國家部署和適合自身發展的綠色物流發展規劃。同時,對企業員工要加強綠色物流的理念引導,培養他們良好的綠色物流意識,將綠色物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②政府應當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對物流企業和物流環節的監督制約,通過新聞媒體加強綠色物流的宣傳教育,對違法違規的行為要堅決予以制止并依法懲處。③社會公眾要綠色消費,選擇綠色包裝、綠色產品,從而對物流企業給予良性引導,甚至通過消費評價逆向督促物流企業綠色運營。
①建議國家抓緊起草《物流法》,并將綠色物流作為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進行制度設計,明確綠色物流的法律地位、主體權利和義務、主要標準、禁止性行為和法律責任。②如果制定《物流法》的條件不成熟,可以先由商務部制定《綠色物流發展促進條例》這一部門規章,就綠色物流法律問題進行專門規定。③在國家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中, 對物流行業的固體廢物、水、大氣、噪音等進行限制,尤其要借助當前環境法典編纂的機遇在其中融入相應內容。④在國家的稅收立法和其他行政管理立法領域,明確綠色物流所享有的稅收優惠和補貼制度,強化綠色物流的法律保障功能。⑤及時修訂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法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有關物流的條款,對綠色物流的各個環節作出更為具體和細化的規定。
“我國的綠色物流業必須要實現整合,只有整合同類資源,才能使其達到規模化、標準化。”[7]①引進和培養優秀的物流管理人才。“綠色物流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需具備切實可行的實踐經驗。”[8]這就要求,物流企業高度重視專業人才的作用,將人才引進來、留得住、使用好。同時,各高等院校要加快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步伐,加強與物流企業的合作辦學,幫助物流企業解決人才儲備問題,推動產學研合作的一體化。②加強物流設施設備的智能化、專業化、通用化建設,尤其要重視應用無人倉庫這種綠色化程度較高的設施,使物流過程更加可視化和易于管理。③加大綠色物流技術開發。國家要積極支持和鼓勵物流企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強化這些技術在物流行業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并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