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霞,李 冉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中醫藥給予了高度評價,在不同國際舞臺推廣中醫藥,凸顯了中醫藥學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個人、社會、國家3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醫藥文化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將中醫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又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為“仁、和、精、誠”[2]。其主要表現為:仁者愛人、尊重生命;天人合一、陰陽平和;醫道精微,精勤治學;誠篤端方,誠實守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以人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致中尚和取向和大醫精誠追求等方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
孫思邈《千金要方》有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古代醫者治病,提倡不問患者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皆如至親之想,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以人為本,一心赴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既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闡釋,又是人本情懷的具體表現。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學生是主體。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提升學生的價值認同,建立長效的育人機制,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本情懷的具體闡釋。
《靈樞·歲露論》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中醫認為人是宇宙萬物之一,與天地萬物有著共同的生成本原,人與自然環境是互相關聯的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人類的發展影響著自然環境,但人類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又同時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中醫藥文化強調一方面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另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地認識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文明”“和諧”則闡釋了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生態文明,與中醫藥文化中體現的天人合一生態智慧思想高度一致。
《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強調人體的陰陽相對平衡,精、氣、血、津液的輸布與代謝和諧平暢,才能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不斷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友愛互助、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中醫藥文化的致中尚和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諧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精”指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誠”是醫德修養的一種境界,要求醫者需具備大慈惻隱之心,才能普救含靈之苦,且要求醫者在治學、診療、處世等方面要摒除妄言,不得弄虛作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作為一種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最基本的道德支柱,也是高校大學生應當嚴格遵守的。中醫藥文化的大醫精誠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誠信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是中國傳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交融的精神創造,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科學和哲學思,強調“仁心仁術”的素養和品格,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汲取中醫藥文化價值觀精髓,融入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在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既有利于傳承優秀中醫藥文化,又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目前國內已有的將中醫藥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當前生命健康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科學技術教育、法治誠信教育為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四大主題教育。生命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生命觀教育,教育引導他們珍愛生命,維護身體健康。生態文明教育主要內容是引導大學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科學技術教育主要內容是傳播科學技術,引導大學生投身科學研究,為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做出貢獻。法治誠信教育主要內容是增強高校大學生法治誠信意識,引導大學生不信謠、不造謠、不傳謠。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與當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4]。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中的“仁”契合了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中的“和”契合了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內容;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中的“精”契合了科學技術教育的主要內容;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中的“誠”契合了法治誠信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中醫藥文化既創新了教育形式,又豐富了教育內容,能切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孫建中等[5]提倡“四個融入”,把中醫藥文化貫穿育人全過程,采取開辦仲景學術傳承班,舉辦仲景科技文化節等方式,在中醫藥文化學術傳承中進行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張貼以中醫經典和格言警句為題材的字畫、建設中醫藥文化走廊等方式,在中醫藥文化環境營造中進行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發揮全國道德模范等的示范引領作用,在營造優良校風和學生楷模培育中進行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楊珂娟等[6]將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學生的獲得感。陶瑩瑩等[7]提出,應將中醫藥文化貫穿教學全過程,注重發揮專業課課堂主渠道育人作用,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幫助學生增強對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的認同與自信,激發學生傳承中醫藥文化的熱情。
目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機制尚不完善,高校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不同教育主體的溝通聯系不緊密,降低了工作的實效性。
目前中醫藥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簡單生硬,無論是在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中醫藥文化知識,還是在中醫藥相關專業課程中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教育者很少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性教學方法,學生能切身體驗的實踐學習機會較少,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
沒有有效整合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多種社會實踐資源,缺乏實踐載體的開發創新,實踐載體建設實效性不強等問題的存在,使目前中醫藥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式難以滿足大學生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需要。
在中醫藥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網絡宣傳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現為:網絡教育體系缺乏系統性,網絡傳播手段較為單一,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的管理服務滯后等。
中醫藥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立足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從改變整個高等教育的宏觀整體生態來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部循環的“大思政”格局中加以考量和統籌,不斷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優良的師資隊伍[8]。
黨政干部是中醫藥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領頭羊”,應切實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和踐行能力,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我院的黨政干部認真學習中醫藥文化,并嘗試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高校思政課教師是中醫藥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體力量,他們自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知和踐行能力直接決定了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效果。我院的思政課教師主動加強中醫藥文化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創新思維,成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者。高校專業課教師是中醫藥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支持。我院專業課教師堅持學習黨史,參加各種校內及校外培訓,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質、理論修養和實踐能力,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通過不同形式,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構建全過程育人體系,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更好地承擔起指導、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是中醫藥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和班主任身處大學生管理服務的第一線,立于中醫藥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前沿陣地。輔導員和班主任既是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大管家,又是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領路人。我院輔導員和班主任的選聘打破了專業限制,不僅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選聘輔導員和班主任,還從中醫學、中藥學等相關專業教師群體中進行選聘,構建多元立體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
中醫藥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無論是思政課教師、公共基礎課教師還是中醫藥相關專業課教師,都應該共同構建“大思政”課程與教學體系。
5.2.1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思政課程教育教學中,我院思政課教師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巧妙地將中醫藥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如在講解關于誠信的內容時,以中醫藥傳統文化為依托,向學生講解孫思邈《大醫精誠》中的相關內容,并分小組讓大家對疫情期間新聞報道的一些醫患之間的故事進行討論,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化和生活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大學生的頭腦,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時,在進行中醫藥相關專業課及綜合素養課教學過程中,我院專業課教師以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中的“仁、和、精、誠”理念為依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融入中醫藥相關專業課程及綜合素養課中,“道”“術”融合,做到在知識傳授中突出價值引領,在價值塑造中凝聚知識底蘊。例如,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講解“體質”這一章時,既要使學生掌握體質稟賦于先天,得養于后天,尤其會受到飲食、勞逸等諸多因素影響的專業知識,又要進行升華,告訴學生,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要不負青春,砥礪前行。
5.2.2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5門主干課程具有明顯的顯性教育功能,而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則可歸屬于隱性教育范疇。我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充分發揮顯性教育優勢,融入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系統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我院綜合素養課程和中醫藥專業課程則充分發揮隱性教育功能,在綜合素養和科學思維培育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中醫藥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學生沒有親身體驗的經歷,很難外化于行。通過實踐活動,可將抽象的理論觀點形象化,將頭腦中的知識等轉化為感性的情感、價值和信仰。學生在服務社會和人民的體驗中,以中醫藥文化為依托,傳播健康養生知識,推動全民健康發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中醫藥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充分利用好“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兩種實踐路徑。
5.3.1 “課內+課外”的實踐路徑 一方面,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醫藥專業課、綜合素養課的課內實踐教學環節,將中醫藥文化融入課內實踐教學活動中,培養大學生用理論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如在講解中醫基礎理論專業課程中的“陰陽學說”這一章時,讓學生歸納總結并制作陰陽歸屬表格,從中了解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現實中兩種相關聯事物的發展是對立而又統一的,矛盾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進而使學生掌握整體、辯證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醫藥專業課、綜合素養課的課外實踐活動。如教師在講解“大醫精誠”這節課時,要求學生課外通過查閱文獻、閱讀中醫經典古籍等方式,學習掌握著名醫藥學家的醫德故事,并進行組間交流,進而對學生進行醫德教育。
5.3.2 “校內+校外”的實踐路徑 一方面,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校內中醫藥文化活動、“大醫精誠”演講比賽、中醫養生興趣小組等,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等時間指導大學生參加有益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以中醫藥文化知識為依托,促使大學生將思想觀念和價值信念轉換為實際行為。如開展暑期“三下鄉”為敬老院老人送健康活動,健康學院在“三下鄉”活動中,把夏季防暑保健等內容納入其中,制作了夏季防暑保健知識宣傳單,志愿者利用中醫專業知識,向老人講解夏季防暑需注意的問題,受到了老人的歡迎,學生在知識層面鞏固了所學專業知識并應用于實踐,在精神層面受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的教育。
首先,打造一支全方位網絡文化隊伍。高校要建設一支集黨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等為一體的網絡文化隊伍,以中醫藥文化為依托,在網絡上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和討論中醫藥文化熱點話題。其次,推進中醫藥文化的網絡化傳播。利用好微信、短視頻平臺等信息化方式,將現有中醫藥文化資源轉化為易于傳播的短視頻、動畫、科普推文等,實現網絡共享[9]。最后,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監管。建立和完善校園網絡規章制度,提高校園網絡輿情應對能力,抵制和消除網上錯誤思潮和不良信息的影響,宣傳中醫藥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的意識和能力。
我院健康學院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這個新媒體傳播工具,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節點,由參與活動的教師負責撰寫文章,班主任和輔導員帶領學生實施相應活動,最終,在我院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推出了“跟著古人學養生”專欄,完成系列推文24篇。“跟著古人學養生”專欄用新媒體系列推文的形式表達中醫藥內涵,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人人學習、人人傳播、人人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局面。欄目主要包括“與二十四節氣養生結合,科普中醫養生保健知識”“與學生關注熱點結合,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課程內容結合,提升專業知識學習興趣”“與學生實踐活動結合,樹立正確人生價值導向”4個方面的內容,系列文章目前閱讀總量已突破兩萬,在全院營造了積極學習、健康養生的良好氛圍,弘揚校園正能量,有效提升了大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在“以人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致中尚和取向和大醫精誠追求”等方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一致性。以中醫藥文化為依托,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能夠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切實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我院通過建設優良師資隊伍,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整合多種實踐資源,優化網絡文化內容供給等路徑,形成獨特的思政教育形式,為后續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