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孟子》疑難字句考辨

2022-12-18 12:29:56鮑鵬山衣撫生
關東學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孔子

鮑鵬山 衣撫生

疑難字句的解讀是《孟子》文本研究的重要方面,它所涉及的不只是字義句意,還涉及到對《孟子》整體思想的理解。本文為“污不至阿其所好”“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非禮之禮,非義之義”“無上下之交”等疑難字句提供新解,相關內容涉及孟子對孔門弟子的評價、孟子對權勢的態度、孟子對制度與道德的關系的認識、孟子對大禮大義與小禮小義的區分等重要問題。

一、《公孫丑上》3.2“污不至阿其所好”新解

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236頁。

“污不至阿其所好”一句有多種理解,皆不準確。學者們的解釋如下:

趙岐認為:污,下。這句話的意思是,三人雖然有缺點,但是不至于阿諛逢迎自己的老師。趙岐:

宰我等三人之智,足以識圣人。污,下也。言三人雖小污不平,亦不至阿其所好以非其事,阿私所愛而空譽之,其言有可用者。欲為丑陳三子之道孔子也。(2)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686頁。學者多認為,孫奭疏為宋人偽作,而稱之為“偽孫奭疏”。本文為簡便起見,依舊稱之為“孫奭疏”。

趙岐還特地指出,這個缺點就是:

夫圣之道,同符合契,前圣后圣,其揆一也,不得相逾。云生民以來無有者,此三人皆孔子弟子,緣孔子圣德高美,而盛稱之也。孟子知其言大過,故貶謂之污下,但不以無為有耳。因事則褒,辭在其中矣,亦以明師徒之義得相褒揚也。(3)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686頁。

趙岐的意思是:孔子是從堯舜以來的道統中的一員,道統無高下之別,“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離婁下》8.1)(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89頁。,因此孔子和堯舜一致,并無高下之別。宰我等三人將孔子拔高于堯舜之上,是為“大(太)過”,也是他們偏愛老師而導致的缺點。

趙岐的解釋明顯有誤,理由是孟子自言:“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36頁。孟子也認為孔子高于堯舜。

蘇洵《三子知圣人污論》認為,“污”字應屬于上一句,即三人知道圣人的缺點,并能根據該缺點給圣人排序。(6)蘇洵著,邱少華點校:《蘇洵集》,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第88頁。問題在于:堯舜等圣人的缺點是什么?無論是孔門弟子三人,還是孟子,都沒有對此進行說明,因而蘇洵所言難以為據。

朱熹:

污,下也。三子智足以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阿私所好而空譽之,明其言之可信也。(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36頁。

趙岐明言宰我等三人有缺點,朱熹則改為假設語氣,“假使污下”,這樣就避免明言三人有過。朱熹又引程子之言曰:

語圣則不異,事功則有異。夫子賢于堯舜,語事功也。蓋堯舜治天下,夫子又推其道以垂教萬世。堯舜之道,非得孔子,則后世亦何所據哉?(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36頁。

這一方面堅持了“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的原則,另一方面又為孔子賢于堯舜提供了事功方面的具體解釋,無疑比趙岐注更為合理。楊伯峻即采納朱熹的解釋。(9)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68頁。朱熹注的問題在于:宰我等三人在此問題上,到底有污無污?

焦循:

污,本作“洿”,孟子蓋用為夸字之假借。夸者,大也。謂言雖大而不至于阿曲。(10)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17頁。

三人的話可能有所夸大,即夸大自己老師的地位,但不至于歪曲事實。焦循之言與《孟子》文本不合。如前所述,孟子有言:“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孟子認為孔子不僅高于堯舜,而且高于有史以來的所有人,這和三人所言相同,孟子并不會認為三人之言有所夸大。

金良年也認為,污的意思是下,但解釋為“地位低下”(11)金良年:《孟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7頁。。這種解釋有問題:地位的高低,對評價歷史人物并無影響。何況三人的地位也未必低,尤其是子貢,司馬遷稱之為“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史記·貨殖列傳》)(12)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258頁。。

這段文字的背后,是孟子對孔門弟子的評價。問題在于:作為儒家晚輩,孟子是否愿意公開抨擊作為前輩的孔門弟子?如果孔門弟子有缺點、境界不高,又與孔子有師生之誼,是否可以成為評價孔子與他人高下的評委?明乎此,就會知道前輩學者的解釋都與情理不合。

實際上,確實如趙岐、朱熹所言,污的意思是“下”。古語本有“污下”一詞,如《六韜·戰騎》:“污下沮澤,進退漸洳,此騎之患地也。”(13)王喜卡譯注:《六韜·鬼谷子》,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年,第100頁。蘇轍《論黃河東流札子》:“地頗污下,每歲夏秋,漲水多自此溢出。”(14)蘇轍:《蘇轍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編委會編:《唐宋八大家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82頁。引申為見識德性低下,如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王介甫云:‘白詩多說婦人,識見污下。’介甫之論過矣。孔子刪《詩》三百五篇,說婦人者過半,豈可亦謂之識見污下耶?”(15)張戒:《歲寒堂詩話》,山右歷史文化研究院編:《山右叢書初編》第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81頁。《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三年》:“胡宗愈操行污下,毀滅廉恥。”(16)畢沅:《續資治通鑒》第二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第282頁。但孟子整句的意思不是三人有缺點,也不是三人地位低下。孟子對孔門弟子很尊敬,公孫丑挑起孟子與孔門弟子對比的話題,孟子的回答是:“姑舍是”(《公孫丑上》3.2),拒絕回答該問題,背后的原因是既不愿貶低自己,也不想貶低孔門弟子。因此,孟子不會直接批評孔門弟子有缺點、地位低。這里的“下”應該是底、底線、下限。《說文》:“下,底也。”(17)許慎撰,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3頁。《戰國策·西周策》:“溫囿不下此。”(18)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4頁。“不下此”即以此為底線,高于此。因此,此處意為:宰我等三人作為學生,將老師與他人進行對比,是否會不夠公正客觀?孟子指出:三人都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內舉不避親,有下限,有底線,該底線即為“不至阿其所好”,所以他們的評論是準確可信的。孟子所言,不僅不是貶低孔門弟子,恰恰相反,反而是在贊揚他們在大是大非上有底線,不會因私廢公。

二、《公孫丑下》4.2“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辨正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于朝,我不識能至否乎?”

使數人要于路,曰:“請必無歸,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1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43-244頁。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一句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孟子是否可以被齊宣王召見。賈公彥《儀禮注疏》、焦循《孟子正義》都說,“不得已”即孟子不得已而上朝。賈公彥:

《孟子·公孫丑篇》:齊王召,孟子不肯朝,后不得已而朝之。(20)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八《鄉飲酒禮》,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980頁。

焦循:

趙氏言“迫于仲子之言,不得已”,已,止也。不得止者,不得不往朝也。但身雖至朝而心不欲至朝,蓋是時王未視朝,或已視朝而退,孟子雖造朝而未見王。故宿于景丑氏,而以所以辭疾之故告也。(21)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第257-258頁。

焦循對趙岐的解釋并不準確。趙岐之言為:

孟子迫于仲子之言,不得已,而心不欲至朝,因之其所知齊大夫景丑之家而宿焉。(22)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694頁。

趙岐的意思是:孟子“迫于仲子之言”,且家有齊宣王之醫,“不得已”而不能回家,并非“不得已”而上朝。既然不能回家,又“心不欲至朝”,孟子就只能在吊喪結束后,“不得已”而去了景丑家。楊伯峻翻譯為:“孟子沒有辦法,只能躲到景丑的家歇宿。”(23)楊伯峻:《孟子譯注》,第90頁。也正有此意。后文,趙岐注“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時,說的更加明確:“孟子自謂不為管仲,故非齊王之召已也,是以不往而朝見于齊王也。”孟子強烈反感齊宣王召見自己,以之為“非”,因此“不往而朝見于齊王”,不愿、不會也沒有朝見齊王。焦循的理解明顯有誤。

本章文本內部尚有若干線索可尋。第一,倘若孟子最終去朝拜齊宣王,朝拜之后自然可以回家,為何會“不得已”而去景丑家里借宿?借宿,就是為了不見齊宣王,不見齊宣王派來的“醫”,同時躲避孟仲子等人的糾纏。第二,孟子對自己和齊宣王的關系有清晰定位:“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孟子對自己的定位是超過管仲的“不召之臣”,不愿也不會被齊宣王召見。倘若孟子可以被齊宣王召見,就不僅降低了孟子的身份,同時也降低了齊宣王的層次。“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以有為也。”如果齊宣王可以召見孟子,那么他就不是“大有為之君”,而是“不足以有為也”的庸主。而孟子“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顯然對齊宣王是有所期許的。這就是孟子“敬王”的表現。因此,孟子在這里堅持爭取的,不只是自己的體面,更是爭齊宣王的體面,爭齊國的體面,爭道義在權勢之上的體面。有道義的國家才是體面的,孟子是在維護政治生態的平衡。

因此,孟子是否去拜見齊宣王,之所以是一個重要問題,是因為這涉及到道義與權勢孰尊孰卑的問題。朱熹:“此章見賓師不以趨走承順為恭,而以責難陳善為敬;人君不以崇高富貴為重,而以貴德尊士為賢,則上下交而德業成矣。”(2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45頁。此論可謂得孟子之旨。賈公彥、焦循所注,則拘泥于趙岐注的零星字句,誤解趙岐注,更嚴重背離孟子之旨,造成孟子“不得已”而朝拜齊宣王、道義“不得已”而屈從于權勢的假象。此事關系重大,不可不予以辨正。

三、《公孫丑下》4.4“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新解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

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日,見于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

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2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64頁。

“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一句,歷來注家都認為是孔距心在暗諷齊宣王。如,趙岐:

此乃齊王之大政,不肯賑窮,非我所得專為也。(26)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695頁。

孫奭:

距心言是其齊王行政,故不肯發倉廩而賑救其民,非我所得而專為者也。(27)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695頁。

朱熹:

對言此乃王之失政使然,非我所得專為也。(2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64頁。

焦循未有新注,當是贊成趙岐注。金良年贊同朱熹注。(29)金良年:《孟子譯注》,第85頁。

這些注解是受到下文“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影響,但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發生在孟子與孔距心的對話之后,對“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的分析,應該回到孟子與孔距心對話的情境之中,而不應向后尋找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明乎此,就會明白,孔距心并非責難齊王,而是推責于“兇年饑歲”。理由有三:

第一,孔距心乃是不明大義的職業官僚,寧愿百姓流離失所,也絕不放權,如此貪戀榮華富貴,如何敢、如何會推責于國君?這是為官之大忌。況且,孔距心如果要表達對國君政策的不同意見,也應向國君匯報、諫諍,而非在陌生人孟子面前指桑罵槐,再由孟子將這番指桑罵槐傳回齊宣王的耳中。這也是為官之大忌。視榮華富貴高于百姓生命的孔距心,必不會有如此言行。

第二,孟子言:“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所言并非平常所為,而是在“兇年饑歲”的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如此,孔距心推責于“兇年饑歲”,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三,孟子的比喻也可以說明這一點:“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孟子假設了兩種情況,“立而視其死”,則牛羊必死;“反諸其人”,則牛羊得活。兩者相反,孔距心的正確做法應是“反諸其人”,“其人”即為齊宣王,這也說明錯不在齊宣王。

因此,孔距心所言當為推責于“兇年饑歲”,與梁惠王的“罪歲”(《梁惠王上》1.3)(3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04頁。如出一轍。如此“罪歲”之人,居然是“為都者”的五人之中,唯一“知其罪者”,可見當時齊國民生之艱難。

而這段文字最后齊王的“此則寡人之罪也”,也是齊王類推孟子的邏輯,平陸之不治,罪在平陸大夫;則齊國之不治,罪在齊王也。齊王原非僅為平陸一事而愧疚,孟子以平陸孔距心之事“為王誦之”,目的也是要齊王整體反思自己治理齊國的得失。如此,在邏輯上才能接得上《梁惠王下》這章對話: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3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20頁。

四、《離婁上》7.1“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新解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3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80-281頁。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一句,主要有三種解釋:

趙岐:

但有善心而不行之,不足以為政。但有善法度而不施之,法度亦不能獨自行也。(33)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717頁。

孫奭:

徒善不足以為政,蓋謂雖有先王之道而為之善,然而人不能用而行之,是徒善不足以為政也。徒法不能以自行,蓋謂雖有規矩、六律之法,然而人不能因而用之,是徒法不能以自行也。以其規矩、六律之法不能自行之,必待人而用之,然后能成其方員、正其五音也。堯舜之道,自不足以為之政,必待人而行之,然后能平治天下而為法于后世也。(34)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717頁。

孫奭疏與趙岐注的含義相同,而以“規矩、六律之法”解釋趙岐所言之“法度”,顯然是對本章前后文有整體把握,有可取之處。

朱熹:

徒,猶空也。有其心,無其政,是謂徒善;有其政,無其心,是為徒法。(3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80頁。

楊伯峻同朱熹,翻譯為:“好心和好法必須配合而行。”(36)楊伯峻:《孟子譯注》,第163頁。

趙岐和朱熹的解釋不同。主要有兩個區別:第一,趙岐認為,“政”和“法”不一樣,前者是政治,后者是“法度”(法律制度)。朱熹認為一樣,所以將“徒法”解釋為“有其政”。第二,趙岐認為,“善”和“法”都是善的,本身沒問題,問題在于不被實行。朱熹認為,“善”和“法”自身都有缺陷,需要配套使用,缺一不可。

焦循:

徒善是但有善心,徒法是但有善法度。行仁政必有法,徒有仁心而無法,不可用為政也。有法而不以仁心施之,仍與無法等。有善心而不以法,與無善心以施行法,同一不行先王之道也。先王之道,既不行于無善心之人,又不行于有善心之人。(37)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第484頁。

焦循兼采趙岐和朱熹,對“政”和“法”的解釋同趙岐,對“善”和“法”需配套使用,則采自朱熹。

以上注解可以自圓其說,但是從原文句式來看,均有所不足。今以原文句式分析為基礎,另作新解。需要注意的是,本章前半部分的句式高度統一,均為如下句式:

(1)“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2)“規矩”=(3)“成方員”;(1)“師曠之聰”+(2)“六律”=(3)“正五音”;(1)“堯舜之道”+(2)“仁政”=(3)“平治天下”;(1)“仁心仁聞”+(2)“行先王之道”=(3)“民被其澤,可法于后世”;(1)“竭目力”+(2)“規矩準繩”=(3)“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1)“竭耳力”+(2)“六律”=(3)“正五音,不可勝用也”;(1)“竭心思”+(2)“不忍人之政”=(3)“仁覆天下”;由此句式來看,上述句式中的(1)和(2),分別對應“善”與“法”。

“善”對應“目力”“耳力”“心思”“堯舜之道”,是非制度性的、個性化的東西。具體而言,“善”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為“堯舜之道”(堯舜所代表的價值觀),就是趙岐所說的“善心”,二為“目力”“耳力”“心思”,則是為善的能力與天賦。由此可見,趙岐的總結并不全面。

“法”對應“規矩準繩”“六律”“仁政”(“不忍人之政”),是指制度、規則而言。落實到國家治理層面,則指“刑”“政”等國家制度。“善”與“法”配套使用,缺一不可,方可實現良好的政治,朱熹對二者關系的解釋準確。

簡言之,“善”指“德”“禮”等道德修養,以及圣王的善心、愿望和個人能力等;“法”指“刑政”等國家制度。前者是價值觀,或政治倫理,后者則是指與之相應使之能夠得以實行的制度性、法律性手段。

此觀點亦見于《公孫丑上》3.4:“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3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37頁。“賢者”與“善”有關,“政刑”與“法”有關。

孟子此言可以看作是對孔子的繼承和發展。《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3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54頁。歷來注家多以為,孔子反對政刑,至少是認為政刑不如德禮。如參照孟子此處所言,《為政》可作新解:孔子所云,并沒有否定政刑的意思,恰恰是“徒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不足以為政,民免而無恥。故尚須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兩者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需要注意的是,在國家制度中,孟子著重強調的是“先王之道”“先王之政”或“先王之法”。本章所言的“堯舜之道”與“先王之道”不同。“道”在古漢語中有兩層意思,一指人類最高的、普遍的價值觀,人類的最高追求,我們稱之為A;一指路徑、方法,我們稱之為B。堯舜是先王,先王行列中有堯舜,這是“堯舜之道”與“先王之道”的一致之處。但“堯舜之道”指的是堯舜所代表的價值觀,就是A;“先王之道”指的是先王落實、實現這種價值觀的方法,就是B。統治者徒有“堯舜之道”,而無“先王之道”,徒有目標和理想A,沒有實現目標和理想的路徑和方法B,則“民不被其澤”,這叫“徒善不足以為政”。同樣,“徒法不能以自行”,徒有路徑和方法B,沒有價值觀A引導,也沒有方向,不能準確到達目的地。所以,第一要有目標,有價值觀,第二要有實現價值觀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用今天的表述,一個是方向問題,一個是方法問題。作為執政者,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方法,無法達到目標;沒有方向,不知道要將國家引領到何處,就可能會南轅北轍,國家就可能走上歧路。

五、《離婁下》8.6“非禮之禮,非義之義”辨正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4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91頁。

學者多將“非禮之禮,非義之義”解釋為似是而非的禮,似是而非的義。如,趙岐:

若禮而非禮,陳質娶婦而長拜之也。若義而非義,借交報仇是也。此皆大人之所不為也。(41)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726頁。

焦循的注釋是:

“若”猶似也,似禮非禮,似義非義,皆似是而非者也。(42)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第551頁。

后世學者多據此立論,比如楊伯峻翻譯為:

孟子說:“似是而非的禮,似是而非的義,有德行的人是不干的。”(43)楊伯峻:《孟子譯注》,第188頁。

傅佩榮翻譯為:

孟子說:“似是而非的禮,似是而非的義,德行完備的人是不會去做的。”(44)傅佩榮:《傅佩榮解讀孟子》,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第144頁。

也有學者有不同說法,比如金良年:

孟子說:“非禮的禮,非義的義,君子是不去做的。”

此章是說,禮、義也有冒牌貨,因此履行禮、義時,應當仔細鑒別一下,不符合準則的所謂禮、義就不應該去做。(45)金良年:《孟子譯注》,第172頁。

雙方的分歧在于:焦循、楊伯峻、傅佩榮解釋為似是而非的禮義,金良年解釋為本身是禮義,但是不符合禮義的初衷和價值觀。應以何者為是?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邏輯上講,禮義如果似是而非,便不是禮義。正如“真正的君子”,君子就是真正的,不真正的就不成其為君子,不存在“不真正的君子”。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說似是而非。似是而非終究為不是,而“非禮之禮,非義之義”的落腳點為最后一字的禮義,顯然應為禮義,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假禮義。

第二,趙岐注的內涵比較豐富,學者多采似是而非這一點,未得趙岐注全意。趙岐所作章指為:

禮義,人之所以折中,履其正者,乃可為中,是以大人疑禮。孟子謂有所為禮,有所為非禮,有所為義,有所為非義。如非禮非義,惟大夫能弗為之也。(46)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726頁。

趙岐指出,有禮義,也有非禮義,要區分二者,不要被迷惑。那么,要如何區分二者?趙岐舉了兩個例子:“若禮而非禮,陳質娶婦而長拜之也。若義而非義,借交報仇是也。”這兩個例子不容易理解,孫奭疏似乎未讀懂,只能含混其辭:“此蓋史傳之文而云然。”(47)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726頁。據焦循對趙岐的解釋:

“若”猶似也,似禮非禮,似義非義,皆似是而非者也。周氏廣業《孟子古注考》云:“陳質,疑是奠贄之義。”董子《繁露·五行相勝篇》云:“營蕩為齊司寇,太公問治國之要,曰:‘在仁義而已。仁者愛人,義者尊老。愛人者有子不食其力,尊老者妻長而夫拜之。’太公曰:‘寡人欲以仁義治齊,今子以仁義亂齊,寡人立而誅之,以定齊國。’”此拜妻之證也。阮氏元《校勘記》云:“《音義》‘陳質’本亦作‘賈’。按孫志祖云:‘長讀長幼之長。長字句絕。’”按古事相傳,名姓往往各異,如虞慶之為高陽魋,盍胥之為古乘。此營蕩之為陳質,亦其類耳。

周氏廣業《孟子古注考》云:“《史記·貨殖傳》云:‘閭巷少年,借交報仇,篡逐幽隱,實皆為財用耳。’《游俠傳》云:‘郭解少時陰賊,以軀借交報仇。’《漢書》:‘朱云少時,通輕俠,借交報仇。’師古注:‘借,助也。’”(48)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第551頁。周廣業所引《漢書》內容有誤。原文為“借客報仇”,而非“借交報仇”。

“陳質娶婦而長拜之”的意思是,敬重年長者而拜之,是禮,但娶年長之妻而拜之,則不是禮,亂了夫妻之大倫;“借交報仇”的意思是,為自己的親人報仇,是義,但為朋友的親人報仇,則不是義,是對整個社會秩序和法律的肆意破壞。如此,趙岐所言“若禮而非禮”“若義而非義”并不是指似是而非的禮義,而是指滿足了小禮小義、卻與大禮大義相違背的行為,這種行為,趙岐在章指中明確將其定性為“非禮非義”。趙岐言“惟大夫能弗為之也”,意為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小禮小義迷惑和拘謹,只有大人才能抓住更為本質、更為重要的禮義。

因此,金良年先生的翻譯是準確的。

正如法有“惡法”,禮也有“惡禮”,義也有“惡義”。惡法、惡禮、惡義即不符合或者是違背法、禮、義本來價值立場的法、禮、義。法、禮、義的本意是保護人的權利,如果變成侵害、剝奪人的權利,就會變成惡法、惡禮、惡義。后來的反對禮教,也與不合禮的禮有關。比如,古代中國所謂神權、父權、夫權、族權就是“非禮之禮”,三綱就是“非禮之禮”,其所依據的“義”即為“非義之義”。

六、《盡心下》14.18“無上下之交”新解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4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68頁。

本章可與《論語》的如下內容參看: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5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61頁。

學者們均將“上下”理解為君臣,即孔子與陳、蔡(或僅為陳國)的君臣并無交往。如,趙岐:

孔子所以厄于陳、蔡之間者,其國君臣皆惡,上下無所交接,故厄也。(51)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775頁。

孫奭:

孟子言孔子見厄于陳、蔡二國之間,幾不免死,以無上下之交而已,以其上無所事,雖死不為諂,下無所可與,雖死不為瀆。是為無交接也。(52)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775頁。

朱熹:

君臣皆惡,無所與交也。(5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68頁。

焦循:

趙氏以上指君,下指臣,上無賢君,下無賢臣,皆不與孔子合,故無援以至于困厄。(54)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第978頁。

楊伯峻:

孟子說:“孔子被困在陳國蔡國之間,是由于對兩國的君臣都沒有交往的緣故。”(55)楊伯峻:《孟子譯注》,第330頁。

金良年:

孟子說:“君子在陳國、蔡國間遭到困厄,與這些國家的君臣毫無交往。”(56)金良年:《孟子譯注》,第302頁。

傅佩榮:

孟子說:“孔子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是由于同這兩國的君臣沒有交往的緣故。”(57)傅佩榮:《傅佩榮解讀孟子》,第295頁。

學者們的上述解釋存在明顯問題:孔子居陳三年,如何會與陳國君臣都無交往?倘若陳國君臣無一人值得交往,孔子何必久居陳國?這于情理不通。何況《孟子》明言孔子與司城貞子有交往: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于衛主癰疽,于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為之也。于衛主顏仇由。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是時孔子當厄,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為孔子。”(《萬章上》9.8)(5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11-312頁。

孔子去往他國,對所投奔的主人的選取標準甚嚴,必取君子,絕不茍求富貴。司城貞子的生平事跡不詳,但由此觀之,其為人應有相當高尚的品行。因此,不能說孔子與陳國君臣都無交往。

學者們的上述說法,應是受到《史記·孔子世家》如下記載的誤導: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59)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1930頁。

朱熹、全祖望、崔述、錢穆等學者都曾指出,這段記載并不可信。朱熹認為《史記》的記載與事理不合,且時間不符:

是時陳蔡臣服于楚,若楚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安敢圍之。且據《論語》,絕糧當在去衛如陳之時。(6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42頁。

全祖望的論述全面可信,可為定論,并為錢穆等所采信:

問:陳、蔡以兵圍子,朱子疑以陳、蔡方服于楚,豈有昭王欲用之,而陳、蔡敢出此者,故定以為哀公二年去衛之時。仁山則以為蔡已兩屬于吳、陳,亦非竟臣楚者,或有之。或曰絕糧在先,以兵圍之又一事也。其言誰是?

答:朱子是而仁山非也。當時楚正與陳睦,而蔡則已全屬吳,遷于州來,與陳遠,是所謂如蔡者,非新遷之蔡,乃故蔡,孔子欲如楚,故入其地也。蔡已非國,安得有大夫乎?且陳事楚,蔡事吳,則仇國矣,安得二國之大夫合謀乎?且哀公六年,吳志在滅陳,故楚大興師以救之,卜戰不吉,卜退不吉,楚昭至誓死以救之。陳之仗楚何如,感楚何如,而敢圍其所用之人乎?即如所云陳、蔡大夫圍之,使子貢如楚以兵迎,始得免。是時楚昭在陳,何必使子貢如楚。而楚果迎孔子,信宿可至,孔子何以終不得一見楚昭。而其所迎之兵,中道而聞子西之沮,又竟棄孔子而去,則皆情理之必無者。古史謂孔子曾見楚昭,亦無據。且楚昭旋卒于陳,則孔子又嘗入楚乎?故朱子之疑之是也。唯是朱子以為在哀公二年,則于游、夏之年皆不合,故其事似當在六年。孔安國注以為陳人被兵絕糧,則于情為近。乃知陳、蔡大夫兵圍之說,蓋《史記》之妄也。然安國被兵絕糧之說則是,而以為自宋適陳即遭此厄,則先于哀公二年,是又誤矣。蓋哀元年,吳亦伐陳,故安國因之而誤也。總之當厄應在六年,《史記》之時之可信者也。絕糧則以陳之被兵,孔注之事之可信者也。參伍求之,而其所不可信者置之可矣。(61)全祖望:《經史問答》卷六《論語問目答范鵬》,朱鑄禹匯校集注:《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49-1950頁。文中的“或有之”為“仁山”之言,應屬上句,即“仁山”認為或有陳、蔡大夫合圍孔子之事。朱鑄禹誤標點為屬下句。

既然《史記》的陳、蔡大夫加害之說不可信,則本章應作新解。

此“上下”并非君臣,也不是地理位置的上下,而是上家和下家。“無上下之交”的意思是,孔子已經離開陳國(上家),尚未到達楚國(下家),在兩者之間遇到戰爭,被迫卷入其中,上下兩家都接濟不上,因而絕糧。孟子之意,大概是在感嘆古人出行之不易,易于受到突發事件侵擾,因此應早作預備。如《莊子·逍遙游》所言:“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62)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9頁。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學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4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中文字幕2区| 极品av一区二区| 91青青视频|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国产免费网址|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男人天堂| 亚洲另类色|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激情网址|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综合久久五月天|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色婷婷狠狠干| www精品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91娇喘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夜夜操国产|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美女被操91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欧美a网站|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a在线看|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亚洲视频三级| 亚洲天堂久久|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 精品国产自|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日韩第一页在线|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青青草一区|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