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敏
(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28)
工業是我國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對提高國民經濟水平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在信息化時代下,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不僅可以實現“以信息化拉動工業發展、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發展”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目標,而且也有利于完善我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1]。但是,在現實中存在著一些影響因素制約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為此,加強相關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對于信息化及工業化而言,兩者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具體如圖1所示,二者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2]。但實際的融合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內外部存在諸多影響因素制約著二者的深度融合,總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我國工業信息化的發展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還有一些不足,在勞動生產率、技術水平、產品附加值及工業增加值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提高,許多工業企業使用的高精尖設備都是進口的。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工業的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差,阻礙了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發展腳步[3]。另外,就國內的發明專利來看,大多專利申請(尤其是在通信等高端技術領域的專利)都是來自與國外,這說明了國內各行業都普遍存在技術空心化及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意識的問題。鑒于此,提高工業信息化方面的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意識及能力迫在眉睫。
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工業生產中,而是涉及到產品設計、軟件工程、生產加工及企業管理等多個領域的革新,是一項動態、復雜且系統的工程。這就要求從業人員既要熟悉掌握信息技術,也要懂得生產管理,并具有良好的集體合作意識。但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大多企業中信息技術人員數量只占到員工總數的1%~2%,既懂企業管理及生產技術,又熟練掌握信息化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就更少了,這樣嚴重阻礙了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為此,應發揮政府的力量,聯合高校與企業共同研究跨學科、跨領域及懂技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優化人才結構,加快兩化深度融合發展[4]。
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發展,企業在某個環節的信息技術應用,將會逐漸發展到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及管理等方面,實現企業全面信息化。同時,行業之間、企業之間也將打破信息壁壘,建立起信息化協同集成體系,從而使企業實現降本提效。但是由于缺少統一的通信標準,各企業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缺少標準依據,只能按自身情況來探索建設,無形中企業之間、行業之間會形成信息壁壘,難以有效對接,進而影響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為此,政府應聯合企業探索構建統一的通信標準,促使工業信息化能夠更加規范化、標準化。
1)加大信息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谘邪l設計及流程管控等,加快信息技術與工業的量化融合,并從深度入手,使信息技術實現從某個環節的應用擴展到工業的生產、管理、設計、銷售等各個方面。信息技術企業和工業企業可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開發建設信息化試點示范工程,然后以點帶面,逐漸實現全面信息化。
2)加快通信設備的研發及制造。基于5G網絡,設備制造企業與電信企業深入合作,積極創新通信產品及服務,推動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和光纖寬帶接入網的建設及發展,優化升級整個網絡系統,實現企業—企業互聯、設計—生產—銷售—管理互聯、企業—客戶互聯,進一步加快工業信息化的發展[5]。
人才是促使信息化與工業化實現深度融合的關鍵。因此,企業可與高校探索深度合作,并設立人才專項培養資金及專項激勵機制,加大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彌補人才缺口。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相關政府部門的作用,不斷完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試及認證制度,進一步加快信息化人才職業化進程。
為盡快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目標,要統一部署,探索并解決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為此,政府應充分發揮其在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中的領導作用,明確宏觀協調目標、統籌規劃,并出臺積極的政策,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同時,由政府牽頭,聯合行業協會、企業、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及資源,建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應包括政府相關負責人、行業專家及風投企業領導人等,加強對前瞻性問題、戰略性問題的深入研究,為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保駕護航。另外,完善企業的信息主管制度,并有效實施企業信息主管的培訓及教育,幫助企業制定科學合理的信息化發展規劃,并監管規劃有效實施,促使企業信息化建設實現戰略發展。
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過程中,構建統一標準的公共服務平臺,有利于打破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信息共享。鑒于此,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從平臺建設、信息化技術展示入手,建立統一標準的公共服務平臺,平臺中要集合政治文化、工業服務、經濟服務以及信息技術等,進一步實現信息共享。同時,在人才、資金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納入到“十四五規劃”中,加速公共服務平臺發展。
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我國發展特色工業化道路的必然。為實現這一目標,在工業規?;l展的同時,建設完善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提高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符合程度,預防出現單邊擴展的現象。同時,政府和企業也應重視開展各類創新活動,鼓勵創新,提高自主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并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及相關資源支持力度,為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進而加快我國國民經濟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