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嫻
(作者單位:河南廣播電視臺)
在當前媒介融合發展態勢下,大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綜藝節目不斷涌現,受到觀眾的廣泛歡迎,在滿足觀眾文化審美需求、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1]。從現實情況來看,無論是央視還是地方衛視,都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制作非常重視。近些年,我國推出了如《中國詩詞大會》《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漢字英雄》等文化類綜藝節目,廣受好評。然而,目前很多文化類綜藝節目逐漸出現了內容同質化嚴重、形式創新性不足等問題,導致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文化類綜藝節目陷入了發展困境。基于此,本文將立足當下受眾的文化需求,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制作與傳播對策展開分析。
許多口碑良好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均以呈現和傳承傳統文化作為節目核心,其中漢字、詩詞、文物等均為我國傳統文化結晶,對這些文化進行展示便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同時,在當前全民娛樂的大環境下,文化類綜藝節目更像是一縷清風,內容厚實,形式具有儀式感,體現出了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從觀眾角度來看,此類節目廣受歡迎,也體現出了當代民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
一檔電視節目的制作和播出必定經過前期市場調研,所以肯定是因為有民眾希望看到文化類綜藝節目電視臺才會制作。從結果來看,文化類綜藝節目深受民眾的喜愛,有著良好口碑,這意味著此類節目比較契合民眾日漸增長的文化需求。同時,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制播方式也逐漸向現代觀眾的收視習慣與思維方式靠攏,許多節目聚焦于解決現代人文化方面的困境,如提筆忘字、對成語一知半解等,節目對大眾了解傳統文化具有很大幫助,因此大眾更愿意選擇觀看節目來滿足自身的文化需求。
要想實現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有效傳播,電視媒體一方面要找到與觀眾的共鳴點,另一方面要在美學意境營造方面有所創新。隨著如今媒體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著眼于策劃、形式、題材等方面的差異化打造,其中綜藝節目憑借著空間與體驗這兩大要素,優化受眾的體驗,帶給受眾身臨其境之感[2]。由此可見,“實景+綜藝”的節目形式創新,能夠有機結合鏡頭與實體環境,突破過往綜藝節目舞臺的局限性,在特定環境中賦予節目情感,帶給觀眾別樣的觀看體驗。在以往許多文化類綜藝節目中,人們感受到的“空間感”主要依靠舞臺特效實現,這雖然也能帶給觀眾一定的視覺享受,但是在情感與認知層面難以引發觀眾的共鳴。而節目制作者創新性地采用“實景+綜藝”的做法,不再完全借助燈光、特效去裝飾舞臺,而是與人們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場景相聯系,可以增強空間的可塑性,增強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沉浸感。例如,《一堂好課》節目組直接把舞臺搬到了學校操場、戶外場館,借助這些真實度高且具有符號化的客觀環境,引領觀眾快速進入節目設定的教學狀態中,打破了課堂與節目的壁壘,實現了真實教學與虛擬空間的有效結合。又如,《我中國少年》節目同樣將舞臺設定在學校的大操場,以“青春中國”作為節目主題,設計“花式課間操”內容,聚焦師生的課間活動,廣受師生和家長的歡迎。
文化類綜藝節目需要重視文化選題,借助綜藝節目技巧對文化進行創新表達,所以制作組應當基于人文主義理念,以打造精品為目標,投入足夠多的資源,從而制作出高質量的原創節目[3]。此外,節目制作方還應對經典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找準其中可以適當搭配娛樂元素的關鍵點,豐富綜藝節目的內容。總而言之,節目制作者需要將文化元素與綜藝節目要素進行融合,創新文化表達方式,提高節目內容的品位。例如,在《你好,生活》這檔節目中,每期節目主持人都會前往不同城市體驗生活,鏡頭并沒有落于俗套地去呈現城市的建筑景觀和景區風光,而是著眼于不同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入探索各個城市,向觀眾呈現出這座城市民眾的涵養和生活,進而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喚醒了人們遺忘已久的“旅行的意義”。又如,在談話與閱讀互動節目《朗讀者》中,節目制作方不僅在文化情感氛圍營造方面下足了功夫,也注重個人情感經歷與傳世名篇內容的有機結合。如果說經典美文是《朗讀者》節目的工具與材料,那前來參加節目的嘉賓便是激發觀眾情緒的關鍵人物,能夠在觀眾與節目之間搭建起一座心靈橋梁,引發觀眾共鳴。事實表明,只要在策劃、選題、主題方面下足功夫,創新節目中的文化表達方式,提高節目文化品位,便能引發全民收視與社會熱議,帶來不錯的傳播效果[4]。
文化類綜藝節目不僅要滿足現代觀眾需求,符合時代審美趨勢,還要承擔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激發受眾了解文化的積極性,這便是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應當實現的目標。例如,《國家寶藏》節目不僅契合了現代中國社會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精神,也摒棄了過去以娛樂為主的綜藝節目制作套路,在節目內容滲透了中國特色文化的主旋律,成為全新的“文化評論+審美綜藝”的節目。又如,文化類綜藝節目《了不起的長城》在形式上顯得更加活潑,節目組挑選了多名不同年齡段的“長城磚員”,從他們的視角出發對長城精神進行品讀,通過戶外體驗與游覽,產生各個年齡層次的思想碰撞,實現代際話語的交換。當然,每個“長城磚員”都有各自的特色,都能夠在創造話題、制造效果及學習長城文化的同時,為觀眾帶來高質量的節目。由此可見,這種由真人品評、圖文講解、戲劇表演等多種符號創新制作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令人耳目一新,能夠有效改變過去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沉悶”狀況,在解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文化創新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節目的傳播。
現象級節目之所以能引發全民關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故事性、人物性及細節性等特色,故事結構一定要有矛盾、有沖突、有懸念,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證敘事節奏明快[5]。文化類綜藝節目制作人員不能只盲目地追求敘事飽滿,而要在保證畫面精美的同時,有清晰的敘事主線與副線,以及相互配合的明線與暗線,根據節目特點設置章節,合理呈現實景,提煉其中的文化內核。例如,在《朗讀者》節目中,會有專門環節讓朗讀嘉賓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國家寶藏》節目設計了“劇場”形式,對國寶的傳奇故事進行演繹;《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也會為選手提供一定的時間進行自由發揮。此外,部分節目還會以戲劇作為主要表現形式,配合懸念設計和劇情沖突,在保證節目整體性的基礎上,讓觀眾感受到戲劇的曲折性,給觀眾帶來別樣觀感。
文化類綜藝節目要想吸引更多不同年齡與職業的人群,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社會影響力,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就需要對傳播策略進行創新。
隨著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在電視熒屏上的迅速出圈,無論是電視媒體平臺,還是網絡新媒體平臺,均已推出了大量文化類綜藝節目,這類節目的內容出現嚴重的同質化問題,而且有的節目依舊沿用娛樂形式的競技、真人秀模式,甚至有的節目的流程、內容完全照搬其他高收視率的節目。
事實上,文化類綜藝節目要想從諸多的節目中奪人眼球,成功突圍,就要保證自身的創新性,不管是節目的傳播主題、傳播內容,還是節目傳播渠道,均要全面創新,但最主要的是保持節目的特色。當前,各種類型的綜藝節目不斷涌現,文化類綜藝節目要想保持持久的吸引力,就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重視節目的原創性,并且要在娛樂性與文化性之間找到平衡,打造出更具創意且能激發觀眾收視興趣的原創類文化類綜藝節目,滿足受眾需求。
作為大眾傳播中的組成部分,文化類綜藝節目有著傳播知識、娛樂大眾的功能,但也不能忽視其經濟功能,二者之間不存在矛盾沖突。文化IP的商業化運作,同樣是文化傳播的創新方式,所以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傳播過程中不能只著眼于解讀文化,還要持續深入地開發文化內容,在保證節目質量及其能帶來正面社會影響的同時,想辦法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通過創新衍生出文化創意產品,此舉在推動文化類綜藝節目傳播“破圈”的過程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同時能夠增加節目的經濟效益,與當前文化傳播趨勢相符,也契合將傳統文化融入受眾生活的理念。例如,《國家寶藏》作為現象級文化類綜藝節目,它開創了天貓旗艦店,店鋪粉絲較多,靠的就是備受人們歡迎的具有國寶元素的節目文創產品,如“千里江山圖抱枕”“唐代仕女盲盒”等。隨著這些文創產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相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傳播效果有了質的 提升。
在當前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舊媒體的互動已屢見不鮮,大小屏同步傳播已成常態,所以文化類綜藝節目傳播者也需要樹立媒介融合思維,構建傳播矩陣,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接收差異化需求,實現文化類綜藝節目傳播范圍最大化[6]。文化類綜藝節目可采取臺網聯播的做法,實現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的同步更新,而且節目組還可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注冊官方賬號,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和受眾特征,有針對性地上傳內容,與受眾進行積極互動,為節目增加熱度,這將有助于打造節目的良好口碑,實現二次傳播。比如,《故事里的中國》節目便有效借助了微博這一媒介渠道進行營銷,對傳播策略進行全面創新,節目首播當天熱搜居高不下,話題閱讀量達到驚人的2.1億次,而且通過微博用戶的實時互動與反饋來看,節目組一直在與受眾進行高效互動,準確把握住了觀眾的需求,對節目作出了調整,吸引了更多大眾的注意力,獲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同時,該節目的微信公眾號在節目播出后,為了維持話題熱度,會向粉絲推送節目制作的幕后故事,與受眾展開互動,從而實現多平臺、多渠道傳播,保持節目熱度,提高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許多觀眾在看完文化類綜藝節目之后會對節目中介紹的文化十分感興趣,于是產生了親身前往體驗的興趣。比如,《國家寶藏》節目為觀眾介紹了各地博物館的珍寶,讓觀眾對文物形成了更全面的了解,許多觀眾紛紛前往線下博物館打卡,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博物館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縮影,在《國家寶藏》這類文化類綜藝節目出現之前,人們在參觀時僅僅基于自身對文物的淺顯理解,如果所參觀的文物超出了自身的知識范疇,則需要博物館館員幫助自己理解,但這種理解是單向性的,并且自己的參與感非常低,只能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人們在觀看完這類節目之后,再去博物館欣賞藏品,便能引發對歷史文化的深思。所以,文化類綜藝節目應當將內容中涉及的景點、著作、文物等實物的線下體驗點進行詳細介紹,并與相關機構聯手合作,為節目受眾帶來更好的打卡體驗,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打造良好口碑,進而再次提升傳播 效果。
目前,大眾對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漸強烈,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當前的媒體市場中備受矚目,人們在收看文化類綜藝節目時能夠從中了解文化、獲得知識,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作為電視媒體從業者,面對如今新媒體的強勢沖擊,一定要重視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制作與傳播方面的創新,從節目制作的內容、形式、傳播渠道、策略方面著手,不斷提高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社會影響力,為受眾制作出更多高質量、文化內涵豐富的節目,推動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