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東
(作者單位: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伴隨改革開放的浪潮,人們漸漸不滿足于以“八個樣板戲”為代表的文藝作品呈現方式,歌曲、詩歌、戲劇、電影等文藝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并融入大眾生活之中。隨著中國媒體行業的飛速發展,人們逐漸有了更多的渠道收看電視節目,這為春晚的產生提供了硬件基礎。198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以下簡稱“春晚”)的橫空出世無疑給全國觀眾上了一份“文化大餐“,并受用至今。雖然當時的制作手段和節目內容還相對簡單,但那一年的春晚給國內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難以忘卻的記憶。在這初始階段,春晚主持大體呈現出了3個特征。一是主持人構成的多元化。當時每屆春晚的主持并不是一定由科班出身的著名主持擔當,無論是相聲藝人、電影演員,還是國內的著名主持,每個人都風格迥異,給整場晚會注入了活力。二是主持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主持人可以自由發揮那些獨屬于其行業的特點,利用豐富的語言形式串聯節目內容。可以說,主持人的主持環節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節目表現形式。三是主持風格具有隨意性,貼近大眾生活。主持人不僅言語樸實、“接地氣”,還經常性地出現在現場觀眾之間,縮短了舞臺與觀眾席之間的距離,就連其著裝也貼近大眾生活,盡顯質樸之色。
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水準也在迅速提升。為了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春晚也在不斷求變,迫切尋找一條將自身發展與大眾需要相結合的道路。這個階段的春晚主持的主要特征體現為3點。第一,主持節目的專業性。從1991年起,春晚的領導不是由播音員或電影演員兼職,而是選擇了長期擔任著綜藝節目領導的播音員。第二,主持風格也更加成熟穩健。突出的“朗誦式”主持風格,可以明顯地讓人感覺到主持人的形象、語態和表達技巧都成熟了很多,可以說是當今春晚主持人形象的“雛形”。第三,主持人逐漸成為春晚的熱點人物與標志。和20世紀80年代主持人頻繁更替的情況有所不同,從這個時候開始,春晚開始啟用專職主持的長期班底,并培養出了如趙忠祥、倪萍這樣的“黃金搭檔”,而二者組合的完美形象也是那個年代春晚中不可或缺的標志。同時,主持團隊“以老帶新”的形式也從這時開始。
21世紀的春晚以嶄新形象出現在人們眼前,隨之而來的是對主持人更高的標準和更加嚴苛的要求。在這個階段,春晚的主持陣容已初具雛形,相互間的默契配合使得他們的角色感受和受眾的環境感受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時,隨著受眾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審美品位的提高,其對主持人的備稿能力、控場能力和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基于十年相對穩定的主持班底,春晚團隊也加入了新鮮血液,尼格買提、李思思、撒貝寧等年輕一代主持人進入受眾的視野,并在近年逐漸“扛起了大梁”。2015年的春晚上,虛擬主持人——吉祥物羊羊正式出現,其人物形象、話語和動畫均由專家設定,由中央電視臺知名少兒欄目主持劉純燕擔綱配音,人物形象生動活潑,話語表現力豐富。這是春晚首次引入虛擬主持人,并使其擔任主要角色,參與了“互動搖一搖”“發紅包”以及“零點拜年”等環節,運用了當時的最新技術,呈現出了春晚互動環節的全新樣態。
以2022年的春晚為例,主持團隊共有5人,分別是老一輩綜藝主持人任魯豫、李思思、撒貝寧、尼格買提和新人馬凡舒。任魯豫、李思思兩個人的主持風格都比較沉穩、大氣,在開始、零點、結尾等關鍵的時間節點,這兩位主持人起到了主要作用。而撒貝寧、尼格買提等作為綜藝界的“老人”,則在年輕一代受眾當中有很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個人語言特點也更加明顯,并且在主持過程中重點突顯了風趣、輕松、活躍、語言表現力強等特點,作為主持人隊伍中活躍舞臺的角色,其給相對嚴肅的春晚帶來了一抹亮色。第一次主持春晚的新人馬凡舒其實也是一名從業多年的“老將”,她以扎實的主持功底與亮麗的形象在春晚進行過程中搶占微博“熱搜”,掀起一波對于春晚討論的高潮。可以說,2022年春晚主持團隊的構成既保留了大氣穩重的傳統,在新人選擇上也得到了受眾好評。主持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將個人特點很好地融入晚會之中,讓受眾感受到了晚會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也是近年來春晚呈現的一大特點。
2.2.1 互動性增強
近年來,春晚主持人一直是大型晚會“對象感”的標桿,與之前“自說自話”的主持方式和純娛樂性綜藝節目有所不同,近幾年的春晚注重在有稿主持的情況下增加主持人之間的交流,并選擇以 “情景化”的方式,使主持人之間形成內部互動,帶動受眾參與到晚會中來。
隨著春晚在有限時間內體量的不斷增大,40年前那種與臺下觀眾“拉家常”的形式已經不太適合,但在拉近與受眾距離方面,春晚團隊一直在努力。比如,在2022年虎年春晚上,撒貝寧頭戴老虎帽出現在觀眾席中并登臺的場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借此機會回應之前的“嘴瓢”,“祝觀眾朋友虎年和我一樣虎頭虎腦,虎虎生威,不會嘴瓢”。不僅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關系,也化解了“嘴瓢”的尷尬。
另外,隨著網絡的廣泛發展和使用,主持人和觀眾之間的聯系已經不只局限在面對面的直播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這兩個范圍,而是逐漸呈現出一種泛化的態勢,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媒介產品觀看視頻并進行即時交流成為主流。而正是這些自由傳播方式所賦能的巨大變化,在全新語境下產生了一種相對于以往來說更“蔚為可觀”且參與度也更高的龐大受眾群。因此,近年來春晚也特別關注到了新興媒介環境下的信息傳播情況,并添加了“互動搖一搖”“分紅包”等環節,而主持人也把互動性視為語言傳遞的重要特征,主持人和觀眾之間形成了有效的信息鏈接。
2.2.2 時代性強,緊隨網絡熱點
近年來,春晚主持人的語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主持詞中時常出現與當下網絡流行熱點、流行語態相結合的內容,主持詞中反映網絡流行熱點的現象也比比皆是。比如,在介紹音樂短劇《萬象回春》的時候,任魯豫與李思思在對話中就引用了2021年云南大象一路向北,人們一路護送的新聞。在節目中編排、在主持詞中融入相關內容,這種緊隨網絡熱點的做法能夠讓觀眾產生一種“熟悉感”,從心理上拉近與晚會的距離。
政治性與文化色彩濃厚也是近年來春晚主持人語言表達中所展現出來的重要特點。在2022虎年春晩中,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涉及“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冬奧會”等諸多內容,其中與“冬奧會”相關的內容屢次被提及,既為即將召開的2022北京冬奧會營造了良好的輿論宣傳氛圍,也體現出了中國人民對于承辦此次冬季奧運會的期盼與熱忱。同時,通過使用成語、古詩詞等傳統語言,注重在語言表達中追求韻律韻腳、對仗工整,展現出濃厚的文化底蘊也逐漸成為春晚主持人話語表現的又一特點。“這里是快樂吉祥喜氣洋洋的大團圓夜;這里是播種夢想豐收盼望的豐收年;這里是張燈結彩迎春納福的新北京城;這就是堅韌不拔欣欣向榮的大中國”,這個開場詞對仗工整、清晰,意味濃厚。“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等大量成語、詩句的引用,體現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由此可見,春晚在追求時代性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間實現了良好的平衡,避免了庸俗氣,其“文化盛會”的屬性更上一層樓。
總體而言,僅僅憑借語言文本分析便可以看出春晚主持中鮮明的政治性與深厚的文化性。作為中央電視臺具有較強傳播力的電視盛會,春晚對當下國家大政方針的宣貫,以及對受眾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不可忽視。
出色的語言表達力不僅是晚會主持人,更是所有主持人都應當掌握的基本功。晚會主持通常需要背誦大量的主持詞,這要求主持人自身具有良好的素養,能在備稿階段完整地理解稿件內容,并根據稿件邏輯設計表達技巧。因此,晚會主持人一定要通過勤加練習不斷提高基本功。此外,晚會主持在盡量做到語言平實自然的同時,還需要通過掌握語言表達的分寸、言語表現的節奏和語調等,構成自身獨特的格調,或者詼諧、或者深沉、或者輕松。主持人的獨特風采是其個人的思想、知識、才能及智力等各個方面的集中體現,而這種風格的形成與展現絕不僅僅是在一年一度的春晚上形成的,而是“工夫在詩外”,要求主持人不斷地進行探索、學習與積累,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主持風格。
除了春晚,一般的大型晚會為了保證將主旨鮮明精準地傳達給受眾,主持詞大都是由專業寫作人提前撰寫好,以預設語言(發言者在說話前經過準備的語言表達形式)居多,隨即語言(在事先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即興表達)為輔。預設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春晚主持風格的變化,可以確保春晚的播出質量,但較少會給主持人自由發揮語言的空間,但這并不代表主持人“高枕無憂”地完成背稿任務即可。董卿的“金色三分鐘”就是一個成功案例,2007年元旦專場電視節目中,在臨近零點時,場景時間忽然出現了二分半鐘的空檔,編導立即要求董卿緊急救場。對于這一突發狀況,董卿毫不慌張,沉穩應對,就在這時,耳麥里又忽然傳來了導播的聲音:“沒有二分半,只是一分半了。”此時董卿還是保持鎮定,并連忙調整詞序,準備好結尾語。但是讓人最始料未及的是耳麥里突然又傳過來聲音:“不,兩分半!”面對這樣的情況,無論是導演、導播還是攝像,都捏了一把汗,因為在零點鐘敲響之前的兩三分鐘是整個聯歡會的氛圍最高點,觀眾的視線都聚焦到了舞臺之上,而董卿更是焦點中的焦點。觀眾只看到她不慌不忙地走上舞臺,向觀眾深深地鞠了兩躬,這樣一系列動作有利于其在急迫的環境下掌控住節奏,而后救場成功,不僅體現出了自身強大的心理與專業素質,同時也成為廣大主持人學習的好榜樣。
“腹有詩書氣自華。”縱看歷屆春晚主持人,每一個人都是有著深厚知識底蘊的博學多才之人。由此可以看出,晚會主持人不僅要博覽群書,還要緊扣時尚潮流的脈動,與這個時代“同頻共振”,進一步拓寬自己的思路,解放思想,活躍思路。唯有如此,才能在主持節目的時候更好地抓住時代主題,更為密切地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和社會發展現狀。當然,能夠在關鍵時刻進行合適的語言表達絕非一日之功。讀書的重要性已經是老生常談,但堅持并非易事,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必須要求自己做一個“雜家”,廣泛學習不同專業的理論知識,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這不僅對主持工作大有裨益,同時也對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具有積極意義。作為主持人,特別是春晚主持人要意識到自身工作的特點,要認識到自己擔負的是國家意志“傳聲筒”的責任,要意識到自身的言行舉止在較大程度上代表著黨和國家的形象,如果不具備深厚的政治理論基礎、沒有正確理解政策方針,就無法用正確的方式把黨的理論精髓傳遞給人民群眾。另外,對主持人而言,要想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必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掌握黨的方針、政策和各種理論知識,緊跟“第一議題”,及時更新、完善自己的“理論儲備庫”。并且,還要養成深入性學習、長久性學習和終生學習的習慣,唯有如此才能有機會成為一名優秀的晚會主持人,擔起“黨的喉舌”的重任。
時代在變,流行在變,但情懷不改。春晚的主持在經過了20世紀80年代的火爆開啟、90年代的健康成長,以及新時期平穩發展3個階段之后,現在正處于創新與探索階段。隨著觀眾審美需求的不斷提高,主持人必須在語言表達上下更多的工夫,以適應新的傳播語境。但不管傳播方式與大眾審美如何變化,深厚的政治與文化素養、獨特的個人風格及快速的應變能力,都應該是主持人不變的追求。而在追求創新與恪守莊重的過程之中,在兼顧時代性、文化性與政治性的情形之下,春晚的主持樣態也逐漸摸索出一條守正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