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靚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食物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近年來,隨著美食節目創作傾向的轉變,一批以美食為題材的綜藝節目連續不斷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美食類綜藝節目大膽革新的創作模式引領了我國美食節目的創作新潮流,它透過美食的外衣,以戲劇化的敘事手法,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生故事與城市形象,將隱匿在美食背后的中華傳統文化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在大眾眼前,實現了美食與人生、風格、文化的聚焦與融合。
食物因人被賦予了生命與意義,人的情感與生活又因食物得以呈現和延續。人類正是通過故事來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1]。美食綜藝節目以食物為中介,主要以電視為傳播載體,講述了美食與人生際遇、城市形象之間的人文故事。
美食類綜藝節目將食物與人相結合,賦予食物深厚的人文意義,把個體的情感和生活方式納入電視影像之中。它將食物與個體置于同一話語體系內,把食物與人物和家庭相聯系,把個體畫像與社會群像相結合,從而挖掘食物背后的人文故事。
美食類綜藝節目將“食”這一民生問題與個體聯系起來,深入剖析了個體的生活方式。《請吃飯的姐姐》每一期邀請一位素人作為嘉賓,節目通過輕松愉悅的訪談形式,讓嘉賓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嘉賓的職業非常廣泛,有短視頻博主、收納師、戒賭達人、飛刀教練等,雖然這些素人的生活方式不盡相同,但節目以食物為紐帶串聯起每一位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無獨有偶,《親愛的,來吃飯》也采取了星素搭配的節目模式,以明星到素人家庭“蹭飯”為切口,重點刻畫了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從滬飄的普通夫妻,到獨身的相親女博士,再到援鄂的抗疫英雄,各類人物及其生活在節目中得以呈現。《京城十二時辰》更是將現代社會中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刻畫得入木三分。凌晨三點依舊熱鬧非凡的燒烤攤、車水馬龍的夜市、閃爍的霓虹燈都代表當代都市青年的生活方式。對于美食類綜藝節目而言,美食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代表了不同人群獨特的生活方式。
從表面上看,該類型節目刻畫的僅僅是個體的人生故事,實質上,節目通過以點帶面的手法,透視了個體與家庭、個體畫像與社會群像的互文關系。節目中肩負家庭重任的滬飄夫妻是迫于生計背井離鄉外出謀生的家庭的縮影,于他們而言故鄉成為他鄉,生活變成了生存。此外,獨身女博士、抗疫英雄也代表著一種社會群像,他們代表著當下社會中的一類人,成為類型化的人物符號。事實上,從食物與個體人生故事的結合,到個體畫像與社會群像生活方式的刻畫,美食類綜藝節目的更迭與創新,仍是創作者結合市場需求所進行的探索。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由人文、景觀、歷史等諸多元素構成,而城市形象是一個城市的外化表現。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美食與城市形象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一方面,美食類綜藝節目以飲食符號建構城市形象。美食的發展歷史是一個城市文化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一個城市的飲食符號被串聯起來形成一幅美食地圖時,該城市的形象就開始變得鮮活而立體。對于城市而言,飲食符號來源于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獨屬于城市的特色餐飲與味道,為城市貼上了獨一無二的美食標簽,塑造出個性化的城市形象。
節目中的美食與城市相結合,不僅展現了食材經過調制、烹飪變為當地美食的工匠技藝,還強化了觀眾對城市飲食符號的認知,激活了觀眾對美食和城市的情感認同與歸屬感。《打卡吧!吃貨團》將上海的腌篤鮮、哈爾濱的紅腸、貴州的酸湯魚、長沙的米粉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飲食符號與城市文化相捆綁。《中餐廳》則以文化自信為基調,以城市形象為底色,探尋長江中下游城市和各網紅旅游城市的飲食基因,通過武昌魚、剁椒魚頭、小龍蝦、啤酒魚等特色美食建構出了各個城市的獨家記憶。
另一方面,美食類綜藝節目以自然與人文景觀建構城市形象。除了城市的飲食符號外,節目中的城市形象也涵蓋了自然與人文景觀。《京城十二時辰》聚焦北京,深入剖析了北京這座城市的景觀記憶。古老的歷史建筑和摩登的高樓大廈交相呼應,不僅體現出北京厚重的人文歷史,也展現出北京新奇多元的人文景觀。《中餐廳》對城市形象的建構則更傾向于自然景觀,不同的自然景觀在增加節目觀賞性的同時,也深度展現了美食的根源,完美詮釋出了美食與城市自然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
該類型節目中的美食、自然、人文不僅建構了城市形象,更展示出城市的文化基因和底色。對北京和上海而言,城市的多元與包容造就了不同飲食文化的融合;于貴州而言,多民族融合催生了獨特的飲食智慧。總而言之,美食類綜藝節目以飲食符號、自然與人文景觀符號在建構城市形象的同時,也塑造出一個城市的文化屬性。
近年來的美食類綜藝節目已經演變成了集美食、訪談、記錄、綜藝、真人秀于一體的類型化節目,類型雜糅已經成為美食類綜藝節目無法抹去的印記。
近年來,美食類綜藝節目通過層層對抗的結構性游戲,豐富了節目的懸念設置,強化了節目的戲劇性,提高了觀眾的參與度。從懸念設置的手法來看,懸念設置往往是環環相扣的,且貫穿節目始終。美食類綜藝節目敘事風格的特色之一,便在于在節目中設置了層層嵌套、絲絲入扣、貫穿始終的已知和未知環節,充分調動了觀眾的參與性。需要指出的是,在節目的懸念設置中,觀眾并非是擁有“上帝視角”的觀賞者,而是推動節目進行敘事的參與者。
首先,美食類綜藝節目以美食為主題線索,以團隊對抗賽的游戲規則為中心制造主題式懸念,并使其他具體環節依附于主題懸念,將觀眾代入誰是大贏家的終極懸念中以提高觀眾的參與感。《打卡吧!吃貨團》和《京城十二時辰》都將城市作為美食打卡點,將參賽嘉賓分為兩支隊伍設置對抗性任務。對于觀眾而言,究竟哪支隊伍能夠取得最終勝利,成為他們始終牽掛并參與其中的動力。同時,觀眾通過節目預告提前獲知了參賽嘉賓或者美食打卡地點的部分信息,進而產生提前解密的想法。
其次,層層遞進的結構性懸念的設置,強化了節目的戲劇性。《打卡吧!吃貨團》節目中設置了類似猜燈謎形式的美食拼圖和打卡環節,參賽嘉賓需根據不同的線索提示,獲取代表不同分值的特色美食并完成打卡贏取獎勵。看似簡單且常規的節目設置,通過全民競猜的方式成功激發了場外觀眾的高度參與感。與此同時,節目為了強化結構性懸念的設置,還增加了場外求助、分值比拼、趣味對抗等具體環節。
美食類綜藝節目以美食為創作核心,一方面,通過引入真人秀節目的游戲性和對抗性,設置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整體結構性懸念;另一方面,將真人秀節目和綜藝節目的雙重屬性相結合,做到了該類型節目專業性和趣味性的平衡,充分調動了觀眾的參與積極性。
近年來,美食類綜藝節目為了增強看點,在節目制作中融入戲劇沖突。節目常常刻意打破不同人物之間的關系平衡,放大和強化戲劇沖突,從而制造出緊張刺激的人際氛圍。為了追求戲劇張力的最大化,《中餐廳》將嘉賓之間的小沖突無限放大,營造出一種矛盾沖突的不可調和的假象。例如:黃曉明和團隊成員因經營觀念不同,產生沖突并說出“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樣的話語,這句話一時間成為網絡流行語。此外,利用不同嘉賓的性格特點,強化人物沖突也成為該類型節目建構矛盾沖突的手段之一。
美食類綜藝節目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染,在文化價值觀方面,偏向以集體主義為主的家文化和食文化,倡導和諧中庸的文化氛圍。雖然我國美食類綜藝節目在文化輸出的過程中碰到了文化壁壘,如《中餐廳》和《十二道鋒味》雖然都將中華美食帶出國門,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西方國家更崇尚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因此,在美食文化輸出的過程中,如果不注重東西方文化差異,不進行適當的改變,難以使西方國家的民眾對中國飲食文化產生深層次的文化認同感。
美食類綜藝節目以中華美食為基礎,通過展現美食制作技藝的方式,強化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探索了美食背后更為廣闊的文化內涵與意蘊。“擁有共同的文化,往往是民族認同、社會認同的基礎。”[2]美食類綜藝節目所強調的飲食文化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代表,在文化輸出的過程中更容易使觀眾產生文化認同和文化融合的化學反應,有利于突破不同文化間的認同障礙。
美食類綜藝節目在美食外衣之下,仍舊不缺乏情感敘事。以美食將不同人物心境結合起來,進而成功地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和認同。進一步而言,美食串聯起來的文化認同是中國人鄰里觀、家庭觀、世界觀等觀念的融合。
文化懷舊以社會變遷和發展為基礎,且需要特定的社會情境才能觸發人們的懷舊情懷,記憶中的味道、記憶中的人物、記憶中的時間和地點都能觸發懷舊情緒。無論是《打卡吧!吃貨團》中的鄭凱因為一道美食觸發了對爺爺的思念之情,還是《請吃飯的姐姐》中4 位明星嘉賓因美食歡聚一堂追憶往昔歲月,對于觀眾而言,美食類綜藝節目巧妙地利用了美食中的懷舊元素,即美食、城市、情感、人物等,有效引起了觀眾有關于家文化的懷舊心理。
美食類綜藝節目將有關于家庭情感和人生故事的懷舊情感映射于一日三餐之中,相聚、離別、重逢乃至生老病死都與食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人因食物得以生存,更因隱藏在食物中的情感得以生活。同時,美食類綜藝節目將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以通俗易懂的藝術形式展現了出來,激活了文化基因、激發了文化懷舊、建構了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集群體、社會、民族于一體的文化認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成為近年來美食類電視節目的主旋律。美食類綜藝節目中的食物這種世界共通的元素,起到了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交流的介質作用。一方面,美食因為地域特征、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而有所差異,導致不同國家之間的飲食習慣略有不同;另一方面,由于美食的特殊性,美食能夠跨域種族、文化、政治進行非正式交流,對文化交流與融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美食類綜藝節目承擔了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功能與使命。
美食類綜藝節目利用全球化的文化視野和本土化的文化語境,將中西文化進行融合傳播。《中餐廳》將弘揚中華飲食文化作為節目宗旨,充分調動了美食作為文化調和劑的作用,促使該類型節目的制作由室內轉變為室外,由國內擴展到國外。食物所具有的較強可塑性,造就了不同飲食文化的兼容性。為了更加貼近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中餐廳》將中國傳統菜系水煮肉片中的豬肉替換為牛肉,如此一來,為不同文化的融合創造了契機。此外,為了更加立體多元地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節目中還準備了粽子、餃子、京劇、剪紙、瓷器等富含中國傳統特色的文化元素。
與《中餐廳》相比,《打卡吧!吃貨團》則更強調我國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共生。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為例,由于城市具有多元、包容、創新等特質,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以云貴川地區為例,多元的民族文化交相呼應形成了多民族和諧相處的景象。以地處兩國交界的東北為例,中俄、中朝、中日文化彼此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多元文化共生的局面。
總體上看,美食類綜藝節目通過美食與生活方式的呈現、懸念設置與沖突建構的敘事風格、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合的傳播機制,實現了美食節目的類型創新和價值引領,充分展現了美食與人生、美食與風格、美食與文化的互動關系。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受到電視節目屬性的影響,部分美食類綜藝節目將美食作為噱頭,將收視率提升作為目標,忘記了節目制作的初衷,最終導致節目在文化價值的挖掘上和文化傳播上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平衡傳者與受者的現實需求并堅守正確的審美取向和肩負起文化使命,將類型創作與文化基調、大眾娛樂與文教功能相結合,強化該類型節目的社會教育功能,是美食類綜藝節目的創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