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作者單位:鄭州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移動視頻直播自誕生以來,就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移動網絡直播用戶規模近5億人,移動視頻直播成為傳統媒體新的傳播手段,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移動視頻直播的出現,雖然給傳統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方式帶來了極大沖擊,但也給受眾提供了全新的信息獲取模式,并使新聞的呈現方式和報道方式更加豐富,在短時間內覆蓋了各主流媒體、門戶網站、新媒體資訊等媒介機構,全面掀起了應用移動視頻傳播新聞內容的浪潮。然而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移動視頻直播尚存在一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成為當前媒體行業急需探討的課題。
融媒體環境下,網絡視頻直播適應了媒介樣態革新對于場景要素的需要,開始大規模興起[1]。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智能設備的廣泛普及,移動視頻直播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和方式。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10.29億,較上年增加4373萬;網絡直播用戶規模為7.03億,較上年增加8652萬,占網民整體的68.2%,通過移動設備觀看視頻直播的網民占比顯著提升。在短視頻的沖擊下,新媒體和傳統新聞媒體也迎來了移動視頻直播,并在爭相試水后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該傳播效果直接影響著新聞業的發展方向。
移動視頻直播的發展給傳統新聞資訊生產、傳播帶來了巨大沖擊,其以一種零時差的傳輸和浸入式體驗、實景化的呈現等方式向受眾呈現新聞內容,極大地豐富和創新了新聞報道方式[2]。2016年,樂視云與財新網聯合推出了“一鍵式”新聞直播;央視新聞的新媒體平臺推出了央視新聞微直播欄目;梨視頻也打造了資訊類視頻直播平臺。2017年,《人民日報》與微博、一直播共同推出了全國移動直播平臺,主打移動直播的央視新聞移動網同時上線,這標志著媒體直播正在從過去兩年的各自零星探索進入集體試水的階段。
移動視頻直播作為全新的新聞傳播方式尚處于起步階段,其音視頻的呈現效果、現場信號、主播的聲音質量等都存在不足之處,通觀爭相上線的移動新聞直播項目,報道質量參差不齊,移動直播要由萌芽而邁向成熟穩定的發展期[3],相關人員需要在實際使用中不斷反思和潛心探索,以切實提高其報道質量。
融媒體環境中,移動視頻直播的特點是反應快速和應用靈活,更好地契合了新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需求,不僅能夠完整地展示事件全貌,還能生動直觀地給受眾帶來良好的視聽體驗,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代入感[4]。然而,移動視頻直播也存在著內容同質化、主播水平差異大等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視頻直播具有門檻低、互動性強、時效性強等優勢,但其內容的同質化現象也較為突出,增加了輿論引導的難度,給移動視頻直播新聞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尤其是在5G的加持下,視頻直播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信息共享和傳播更為便捷。然而,由于網絡傳播平臺較多,新聞報道視角單一,許多新聞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同時,在直播過程中,主播的專業水平直接關系到報道質量,主播可以引領觀眾全面了解事件,挖掘出事件的本質和價值。移動視頻直播對主播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及隨機應變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然而,在移動視頻直播過程中,許多主播缺乏相應的經驗,甚至未進行網絡直播崗位培訓便直接上崗,所以在直播過程中容易出現緊張、用詞不當及思路不清晰等問題,如果移動視頻直播的時間較長,則更容易放大其專業性缺陷,從而遭到網友的質疑甚至是批評,從而影響移動視頻直播報道的效果。再加上移動視頻直播的稿件審核環節被嚴重簡化,無法有效對主播語言進行把關,也會導致直播效果不好。例如,在某次直播過程中,主播剛走進事故僅存的生還者的病房內,就要求其回憶事發情形,然后就受到了網友的質疑,這就是主播未能有效判斷現場情形,沒有采取正確的行動,其不適宜言論給報道質量帶來了嚴重影響。
同時,直播報道是否能夠成功與主播是否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有很大關系,新聞主播只有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對事態進展的把握能力、敏銳性、語言功底等,才能順利進行直播報道。但是,當前一些主播的報道水平極為欠缺,應變能力比較差,對于突發事件缺乏應對的能力。眾所周知,在移動視頻直播過程中,新聞事件的發展動態具有不確定性,尤其是突發事件,其進展更是不可預知,現場存在不可控性,現場直播承擔了巨大的風險,如果直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突發暴力、血腥、暴露受害人隱私等的畫面,均會產生嚴重的后續問題。同步直播雖然實現了新聞傳播的即時性和實時性,但也承擔著預判突發情形的風險,移動視頻直播中出現突發的不適內容時,缺乏相應的應急處理方案,這是當前媒體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媒體行業必須要注重提高主播的專業能力和應變能力,嚴格執行崗前培訓制度,以幫助其盡快適應網絡直播環境,同時要針對突發事件盡快制訂應急處理方案,以及時修正這些畫面。
在當前的不少移動視頻直播中,前期準備工作明顯不夠充分,相關文案策劃不細致,現場音響、燈光等設備調試不理想,未能達到內容制作和直播的要求。而且,相關工作人員并未預估視頻直播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缺乏相應的處理預案,一旦發生突發狀況,會造成直播現場秩序混亂,影響直播效果和節目質量。
從內容層面看,在當前的移動視頻直播中,部分節目的內容主題不太清晰。眾所周知,融媒體時代受眾的信息需求發生了變化,短視頻、全民直播等的出現,很快就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5]。在此環境下,我國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的移動直播內容也呈現出娛樂化的傾向,部分主流媒體的移動視頻直播內容傾向于以事件為切入點去打造爆品內容,然而由于內容主題缺乏深度,傳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還有部分直播內容的主題不明確,這樣不利于留住受眾,進而會影響視頻直播的關注度。
融媒體環境中,若要確保移動視頻直播的質量,避免其出現問題,主流媒體就要針對視頻直播節目內容構建科學化的質量控制體系。當前,主流媒體并未構建相應的視頻直播質量控制體系,導致視頻直播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6]。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的移動視頻直播對團隊綜合能力有較高要求,所涉人員應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和應變能力,要能夠有效把控直播現場和靈活處理突發問題。
此外,對于直播現場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技術故障,相關工作人員應能夠制定相應的處理預案。然而,因為移動視頻直播的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在視頻直播過程中極易出現視頻畫面不夠清晰、聲音效果不佳、信息冗余等問題,甚至會泄露個人隱私等,或對直播中人物的個人信息缺乏足夠的保護,給其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的困擾等,這些都反映了平臺內部管理的缺失。為此,相關部門必須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和未成年人約束與保護條款,多維協同治理,讓平臺“自律+他律”落到實處[7]。
優質內容是移動視頻直播的核心競爭力,要想打造優質的內容,內容生產者就應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明確視頻方向定位,并基于此定位創作內容。從內容選擇上看,視頻內容要貼近生活、源于生活,視頻創作者要善于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在生活細節中發現其小美好,從而生產出爆款內容,吸引更多大眾的注意力。例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為了讓大眾真實地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狀況,一些電視臺采用電視新聞、網絡同步直播互動的方式,從多個角度直播多地醫護人員出征武漢的畫面,直播高鐵站口的疫情防控畫面,直播外賣小哥為醫護人員免費送餐的畫面,把鏡頭對準志愿者、對準奔赴慈善機構的愛心人士,對這些場景進行細節化的展示,并在第一時間發布此類信息,不僅滿足了大眾了解疫情信息的迫切需求,也向大眾傳遞出人們在面對疫情時展現出的大愛精神,直播內容深深觸動著大眾,引發了大眾的情感共鳴。再如,央視頻客戶端推出的《全景直擊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慢直播,將鏡頭聚焦挖掘機,新華社客戶端將鏡頭聚焦公益志愿者車隊,央視新聞直播將鏡頭聚焦于武漢長江大橋,以一個個真實的細節去呈現此特殊時刻的武漢狀況,展現城市的一街一角,呈現出了真實的武漢,吸引數億人次線上觀看,“云監工”“挖掘機天團”等關鍵詞多次登上微博熱搜,引發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8]。
同時,要想打造優質短視頻直播內容,還需要深挖新聞素材。在挖掘新聞素材過程中,要注重受眾的需求[9]。比如,央視網視頻號在直播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過程中,主播或記者不僅展現了體育運動員的精彩,也展示了球迷的喜悅,除了在現場采訪運動員和回答網友提出的問題,還將鏡頭聚焦國外運動員,報道其對冬奧會運動場、中國美食等的評價,這不僅增強了移動視頻直播的趣味性,也給受眾帶來了良好的場景體驗。尤其是國外運動員對中國美食、志愿者的贊美和對中國文化的欣賞與喜愛等,一下子吸引了許多觀眾,視頻評論近50 000條。與傳統新聞報道相比,此類移動視頻直播能夠給受眾提供極為優質的視聽體驗和較強的現場感,進而滿足其信息需求,獲得良好傳播效果。
主題不清晰是當前移動視頻直播存在的問題之一。互聯網將四通八達的信息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眾多接收器、無數個終端,令人眼花繚亂。要想提高移動視頻直播效果,主流媒體應做好欄目定位,明確主題,豐富主題策劃方式,并積極應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及5G等技術,打造沉浸式的跨屏直播模式,以向受眾提供良好的場景體驗,增強受眾的黏性[10]。例如,受眾在直播平臺觀看視頻內容,可以獲得較強的滿足感,甚至還能從平臺上感受到“家”的溫暖和生活的樂趣。研究發現,VR視頻能夠顯著增強受眾的參與感,給受眾以身臨其境之感[11]。
質量控制體系是提高移動視頻直播質量的重要保障,節目組應結合工作實際,科學完善質量控制體系,明確劃分相關工作職責,確保各工作環節的質量和秩序[12]。同時,制定考核制度,定期考核,以確保團隊人員的綜合能力和素養符合要求。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學習視頻直播新技術,使其能夠熟練掌握和應用前沿技術,確保移動視頻直播的質量[13]。
總之,在融媒體環境中,傳統主流媒體要完善直播管理制度,對視頻直播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進行科學評估,制定處理預案,以增強相關人員的應變能力,進而使其能夠全面控制直播現場,確保直播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