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勉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廣播電視臺)
廣播編輯作為傳統廣播電視臺建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統媒體事業具有重要的影響。廣播新聞編輯工作既是貫穿節目的構思、組織、加工、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環節的總稱,也是結合節目的特點進行節目內容編排的重點。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斷增多,推動著整個媒體行業都在不斷轉型;新興媒介技術的不斷涌現,促使我國逐漸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與平臺的創新發展,對于傳統的廣播編輯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手段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廣播編輯,如短視頻傳播形式的推廣和普及,給廣播編輯的傳統傳播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給廣播電視臺的轉型帶來了必要的技術支持。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廣播電視臺正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現狀,為此,在媒體行業競爭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廣播編輯就需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結合自身的特點,順應時代發展,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以更好地滿足新媒體時代大眾的文化需求,促進自身長遠發展。
為了更好地推動自身的轉型發展,廣播編輯需要明確自身是稿件組織者的角色定位。與傳統稿件的采編方式不同,在新媒體時代,網絡環境中的信息呈爆炸式涌現,多元化的信息不僅為廣播編輯提供了必要的新聞線索,也大大增加了廣播編輯處理信息的難度,這就要求廣播編輯具備一定的稿件組織能力。首先,信息資源的采集工作是廣播編輯的基礎工作,其需要充分拓展信息、稿件的來源,從而以更加快捷、及時的方式獲取新聞線索。其次,價值性作為廣播新聞編輯傳播新聞的重要原則,為了更好地提高廣播新聞的價值,廣播編輯人員需要提高自身的稿件篩選能力,在海量的信息中獲取最具價值和看點的新聞線索,摒棄失真、低俗化等信息,充分保證新聞的價值。再次,廣播編輯需要結合大眾的新聞需求,立足于社會大眾的視角來明確新聞選題,并對新聞線索進行篩選、重組、編輯,使用更加凝練、準確的語句充分表達新聞內涵,做好稿件的整合工作,這是新媒體時代對廣播編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
隨著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這降低了新聞生產和傳播的門檻,容易導致媒體亂象的問題出現。在網絡環境中,部分新聞的傳播人員為博取噱頭,提高熱度,就不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等傳播原則,惡意篡改新聞或傳播低俗化、缺乏真實性的新聞,從而引發不好的社會影響,這不僅嚴重違背了基本的新聞傳播原則,也不利于社會的健康、和諧、穩定發展。廣播媒體作為連接黨和人民的主要橋梁,承擔著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并且,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播媒體也應充分發揮自身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為此,在新媒體時代,廣播編輯的角色還包含了輿論的引導者,為了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在社會輿論中的引導作用,廣播編輯應嚴格審核新聞線索的真實性,避免出現虛假新聞。對于社會輿論中所傳播的不實新聞和不良信息,應及時予以修改,將事實真相歸還于社會大眾,從而更好地在向大眾傳遞準確、具有價值的新聞內容的同時引導社會輿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1]。另外,在引導社會輿論的過程中,廣播編輯也要充分遵循新聞編輯的客觀性原則,保持中立的態度編輯新聞,站在客觀的角度進行新聞傳播,將新聞事實的原貌呈現給大眾,盡可能地傳播社會正能量,從而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
新媒體時代,催生出了一系列先進的媒體技術和媒體平臺,既為廣播編輯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也大大提高了對于廣播編輯業務能力的要求,這就使得傳統的廣播編輯模式已經無法適用于現代廣播編輯的轉型發展。因此,廣播編輯還應該是多種技能的掌握者,廣播編輯不僅要積極學習并熟練掌握先進的媒體技術,如大數據技術、5G、云計算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還應積極主動了解先進的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通過充分了解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功能和傳播形式,將新媒體技術和平臺與廣播新聞的編輯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并以受眾的需求為導向,更好地對新聞內容中的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進行加工處理,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新聞傳播,拓展新聞傳播的渠道,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吸引更多的聽眾收聽節目。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對新聞內容的傳播與閱讀有了新的要求。新媒體行業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廣播的傳播方式,使得廣播的發展在媒體行業中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一方面,由于傳統廣播編輯具有自身的管理體制,在人才與資金的引進,新聞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技術的應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流程,這就使得廣播編輯的運行機制缺乏靈活性,無法與時代的發展相符,從而降低了廣播內容傳播的時效性[2];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在不斷增加,這不僅大大縮短了新聞信息傳播的生命周期,也對廣播編輯的傳播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廣播新聞節目中往往存在著內容單一的問題。首先,廣播新聞的內容傳播形式較為單一。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相較于豐富多彩的網絡新聞,廣播新聞中的內容往往以簡單的文字、圖片、音頻及視頻的方式進行傳播,從客觀的角度進行新聞內容的傳遞,缺乏情感色彩和交互性,長此以往,就容易導致聽眾產生聽覺疲勞,降低收聽廣播新聞的興趣,從而影響廣播新聞的收聽率。其次,廣播新聞傳播缺乏生動性。由于人們信息獲取需求的不同,傳統的廣播內容存在著聲音與解說詞不一致的問題,所以就容易導致聽眾在收聽時產生誤差,聲畫不同步,使得廣播新聞傳播缺乏生動性[3]。再次,廣播新聞的傳播形式比較直白、客觀,僅僅是對新聞內容進行簡單的加工和處理,而且編輯的內容主要是以國家的方針政策為主,脫離了大眾的生活實際,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使得大眾對于枯燥乏味的新聞內容難以理解和喜愛。此外,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和直播行業的發展,使得大眾更加注重廣播新聞的互動性交流,然而傳統的廣播新聞的互動性較差。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具有速度快、時效性強且全天候的特點,能夠有效地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大眾可以隨時隨地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新聞的傳播,這不僅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還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具有較強的時效性,這對廣播編輯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傳統的廣播編輯仍以紙質的稿件內容繪制為主,需要經過相應的制作流程才能轉變為廣播節目進行傳播,且傳播形式和內容都存在著較為單一、落后的問題,無法有效地滿足大眾的新聞需求,這就容易降低廣播新聞的收聽率,所以需要廣播編輯盡快轉型。
新媒體時代,大眾的新聞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廣播編輯為了更好地推動自身的轉型,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就需要堅持以大眾的需求為導向,做好相關的問卷調查活動,可以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分析新媒體時代大眾對于新聞收聽方式、收聽內容及收聽時間等方面的需求,并編輯出符合時代主旋律和受眾需求的新聞內容,這樣才能有效地增強與大眾與之間的黏性,避免出現嚴重的大眾分流現象[4]。
在生活與工作節奏加快的情況下,人們的閱讀方式逐漸發生轉變,更加偏向于碎片化和便捷化的收聽方式,這就需要廣播編輯改變自身的編輯方式,提升廣播的服務質量。在編輯廣播新聞的過程中,廣播編輯應充分結合大眾的收聽需求,將新聞內容以碎片化的形式進行傳播,并且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提高新聞內容的曝光度,拓展新聞的傳播渠道。同時,充分考慮到現階段大眾對于手機、平板電腦等的廣泛使用,廣播新聞編輯還可以視頻豎屏的形式進行傳播,如此可以方便受眾靈活地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來進行新聞閱讀,從而使得大眾愿意通過碎片化時間收聽相關的新聞內容,提高廣播新聞的收聽率[5]。除了傳播形式外,廣播新聞編輯還應注重提高內容質量。在制作新聞的過程中,廣播編輯應堅持內容為王的生產原則,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對廣播編輯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可以引導受眾直接參與到廣播新聞的編輯工作中,從以往的引導者逐漸轉變為受眾的服務者,通過在網絡媒體平臺上設置話題,引導受眾以多種形式來參與話題討論,通過受眾間的討論和交流,既能有效地豐富廣播新聞內容,使內容更加貼近受眾,還能更好地延續相關事件的報道熱度,提高廣播電視新聞的受關注度。
為進一步推動自身的角色轉型,廣播編輯需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從而更好地承擔社會職責,提高廣播新聞的社會影響力。在新媒體時代,廣播編輯應意識到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與以往的新聞傳播之間存在的不同之處,并從新舊新聞傳播模式中找出不足,進而更好地促進自身的轉型。尤其是在近年來,人們的思想日益開放,對于自身的言論自由權高度重視,人民群眾思潮的愈加先進,使傳統媒體引導式的新聞評論模式已經無法適用于現階段的廣播電視臺發展,這就需要編輯應逐漸從新聞評論者轉變為新聞發現者,緊跟社會思潮,以客觀的方式引導社會輿論。例如,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升空時,《人民日報》就順應社會思潮,帶動話題“一人一句祝福太空三人組”,進而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要想更好地發揮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作用,廣播編輯應嚴于律己,堅持黨的路線和方針,明確自身的社會職責,并在法律的規定下開展新聞編輯工作,嚴格規范自身的行為,堅持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原則,從而保證廣播新聞內容的質量,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6]。
新媒體時代,廣播編輯不僅要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應重視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在轉型過程中,廣播編輯只有具備相應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動自身的轉型發展。首先,廣播編輯應具備新時代的審美能力。社會潮流的變化,影響著大眾審美觀念的轉變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新時代的審美能力是時代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是與新媒體時代發展相契合的,廣播編輯作為文化工作者,更應具備新時代的審美能力,貼合社會的審美要求,甚至成為社會審美觀念的引導者,這樣才能更好地生產出符合大眾審美的新聞內容。其次,興趣作為提高廣播新聞收聽率的重要因素,廣播編輯應了解新時代受眾的興趣,積極地捕捉社會上的新聞熱點,這樣才能制作出符合社會上大眾感興趣的作品。再次,為了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廣播編輯還應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7]。在競爭壓力日益激烈的媒體行業中,為了更好地適應行業的轉型和發展,廣播編輯需要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技術,尤其是當代的新媒體技術、直播通信技術、大數據技術及云計算技術等,要與時代的發展接軌,優化廣播新聞的傳播模式。同時,廣播編輯應不斷開拓自身的視野,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新聞編輯能力,公正、客觀地進行內容編輯[8]。為了提高編輯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廣播編輯應從新聞事實的闡述者轉變為新聞的發現者和評論者,對社會的熱點事件進行深度的報道和評論,結合大眾的實際需求,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站在大眾的立場上對其進行評論,并借助新媒體平臺加強與大眾的互動交流,激發大眾收聽新聞內容的興趣。
廣播編輯的編輯能力對于廣播新聞節目質量具有直接的影響,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雖然極大地沖擊了我國媒體行業的現有格局,但為傳統廣播行業帶來了發展機遇。為了更好地迎接時代發展所帶來的挑戰,提高廣播在媒體行業中的市場競爭力,廣播編輯就應結合新媒體時代編輯行業的發展現狀,明確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堅持以受眾的需求為導向,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廣播新聞的社會輿論導向作用,使得傳播內容與大眾需求相契合,從而提高自身在廣播新聞行業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