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超
(作者單位:甘肅廣播電視總臺電視新聞綜合頻道)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很多行業或領域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特別是媒體行業不僅面臨著很多考驗,也獲得了創新的機會。目前,大多數電視媒體都在不斷摸索與探尋創新路徑。科技的發展,使電視新聞節目的數據保存、傳遞等愈加便捷;同時,也對電視新聞編導的工作提出了較大的考驗,尤其是創新思維。對于電視新聞節目而言,編導的思維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節目的質量,因此電視新聞編導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思考模式,與時俱進,這樣才能讓電視新聞節目穩定持續地發展。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與深度融合的過程,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1]。通過“互聯網+”計劃大力推動模式創新、新應用拓展、新技術突破、新服務創造和新資源開發,著力發展“互聯網+”新業態,推進中國產業智能化升級,打造萬億級信息經濟的核心產業,建設感知互聯的智慧城市[2]。“互聯網+”概念的提出與實施,使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行業面臨著挑戰和機遇,給電視新聞編導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在“互聯網+”環境下,從新聞資訊的生產到報道,每個環節都需要創新與改變,這給新聞行業發展帶來了諸多機遇,但也使電視新聞編導面臨更多挑戰。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幾乎與網絡密不可分,以前是沒水沒電會給人們造成較大的困擾,而現在是沒網絡會給生活帶來較大的困擾。這是因為無論是工作還是平時的生活都離不開網絡,如上傳文件、視頻聊天等,可見網絡已經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電視新聞編導要使用“互聯網+”的優勢來制作新聞,這樣能夠讓新聞效果更加理想,擁有穩定的受眾群體。例如,電視媒體可以通過微博或者微信等媒介與受眾進行溝通,并且很多新聞也可以在網絡電視臺播放,與傳統電視編導相比,其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大多數熱點新聞往往都是通過社會大眾進行傳播的,換而言之,新聞線索往往由社會大眾第一時間發現,并由其向新聞編導提供更多的線索。而在“互聯網+”環境下,社會大眾可以依托網絡平臺,繞過新聞編導直接對新聞事件進行傳播,這給新聞編導帶來了一定挑戰。因此,新聞工作者只有通過與受眾建立良好的聯系,才能獲得更多與熱點新聞相關的資料[3]。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新聞的傳播速度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在過去郵遞員送信的時代,這樣的傳輸效率僅存在于科學家的想象中,而現在這種想象已然成為現實。這樣的信息傳輸速度不僅給新聞制作帶來了諸多好處,也給新聞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因為過去新聞經過制作以后,往往借助廣播、電視等平臺來實現傳播,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大多數用戶都是利用移動終端或電腦來收看新聞。此外,一些用戶會對新聞事件簡單編輯后,上傳至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甚至出現新聞內容過于片面的情形。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節目制作者在制作節目時,不僅要保證其真實性,還要保證其時效性和全面性,這樣才能保證電視新聞節目擁有穩定的受眾群體。因此,電視新聞編導需要把“互聯網+”這一概念融入電視新聞的制作過程中,繼而增強電視新聞節目的時效性,讓電視新聞節目得到穩定發展。
電視新聞發布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主要依靠報紙、電視、廣播等載體傳播,而在“互聯網+”影響下可供選擇的發布平臺逐漸增多。比如,微博、今日頭條、短視頻平臺及微信公眾號等都能成為發布新聞的載體。因此,電視新聞編導在選擇新聞發布平臺時,就會面臨一定的挑戰。電視新聞編導使用互聯網平臺來發布新聞時,不僅要考量所擁有的受眾數量,還要考量受眾間的差異性,如此才能保證新聞發布后獲得更多關注度,從而促進電視新聞節目的良性發展。此外,電視新聞編導不能只選擇單一方式,應選擇不同的平臺發布新聞內容,讓更多人接觸或接收到新聞內容,從而拓寬電視新聞的傳播途徑。
對于電視新聞編導而言,其在“互聯網+”環境下不管如何培養創新思維,都應當遵循基本原則。甚至,可以說這些基本原則是電視新聞節目獲得長久發展的根本原則。
電視新聞節目以往大都選擇同一種編創理念、形式、方法等,這就造成在內容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同質化現象,并且節目的思路愈加狹窄。而在“互聯網+”影響下,電視新聞編導不僅要從思維上創新,也要堅持內容為根本的原則,這樣就能讓電視新聞節目脫穎而出,并引導社會大眾正向思考,從而讓電視新聞得到更好發展、傳遞更多正能量。這就需要電視新聞編導注重對新聞內容質量的提高。任何時代,電視新聞內容都是極為關鍵的,這也是電視新聞編導應當重視與追求的核心所在,只有優質的新聞內容才能吸引受眾。電視新聞編導要打破“互聯網+”環境對思維的束縛,挖掘出更具有價值、深度的新聞內容,創作出更多優質、客觀、專業的新聞內容[4],給受眾的生活帶來積極的引導。
對于新聞而言,其保證內容真實性是最為根本的原則。然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很多人都知道“網紅”這一詞語,一些人為了出名,不惜使用作假、杜撰的方式來編造各種類型的新聞內容,以求獲取廣大受眾的注意,以求自己能夠盡快“出名”。雖然這種方法在短時間可能有效果,但新聞內容大都經不起推敲與印證。而作為電視新聞編導必須始終堅持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對每一條新聞線索進行嚴格把關,將一切虛假的、不真實的新聞資訊予以剔除,這是電視新聞節目一直以來的發展優勢與根本。在“互聯網+”環境下,電視新聞編導更需要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利用電視新聞節目的權威性,向廣大受眾傳遞真實、可靠的新聞資訊,繼而實現對社會輿論的正向引導。
在“互聯網+”環境的影響下,各類型新聞節目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這對新聞編導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極大考驗。對于電視新聞編導而言,其在“互聯網+”環境下應當擁有更高的職業精神、謹小慎微的責任心、獨具特色的工作風格等素質,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電視新聞編導在日常注重對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此外,電視新聞編導往往會面對諸多難以預料的難題或突發情況,這就需要其能夠沉著冷靜地處理,尤其是在危險環境下收集新聞線索時,更考驗電視新聞編導是否擁有極高的素養與能力。總而言之,在“互聯網+”環境下,電視新聞編導要想培養自身的創新思維,就要秉持對個人綜合素養不斷進行提高的原則。
常言道:“思路決定出路。”要想讓電視新聞節目獲得更好的發展,電視新聞編導一定要結合“互聯網+”環境的特征來轉變思維方式,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打破固有思維的束縛。可以說“互聯網+”理念與傳統電視新聞的制作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區別。在“互聯網+”環境下,社會大眾的思想禁錮逐漸被打破,他們受到固有思維影響的力度越來越弱,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編導應注重對自身思維方式的轉變與創新,吸取“互聯網+”思維方式中的優勢,打破傳統新聞制作思維的束縛,勇于嘗試、探索,繼而尋找到思維方式上的突破。第二,秉持以受眾為核心的理念。在“互聯網+”下,新聞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等逐漸朝著多元化發展,其目的都是獲得廣大受眾的支持與關注,尤其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平臺或自媒體為博取關注,不惜杜撰虛假的新聞資訊。因此,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電視新聞編導應當秉持以受眾為核心的理念,依托大數據技術精準分析受眾的需求,根據受眾的喜好與差異性為其提供合適的新聞內容。
在“互聯網+”環境下,社會大眾面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與理解能力逐漸增強,并且也更愿意嘗試自己從未接觸過的新鮮事物。從藝術角度來看,社會大眾的生活和工作都越來越注重藝術性。雖然電視新聞節目大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嚴肅性、權威性,但這種嚴肅性與藝術性并不沖突[5]。甚至,電視新聞節目在創作時同樣需要融入諸多的藝術思維,如畫面的色彩搭配、拍攝角度的選擇、主持人的服飾搭配等都要體現出一定的藝術性。因此,電視新聞編導要想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就要注重對自身藝術創新思維的培養,了解與掌握更多的藝術知識。對藝術思維的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需要電視新聞編導注重學習服飾搭配知識、色彩搭配知識,以及參加各類藝術鑒賞活動,進而培養自己的藝術創新思維。
對于電視新聞節目而言,往往以客觀、權威的角度來服務廣大受眾,讓受眾了解最真實的新聞事件與評論,以及國家方針政策等。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人員在制作節目時要考慮受眾的實際需求。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不同時期的受眾對新聞資訊的需求,一般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為此,電視新聞編導要不斷了解各類受眾的實際需求,再根據受眾的需求為其編輯出具有差異性的電視新聞內容。例如,有些受眾偏愛了解國家政策,有些受眾偏愛了解生活瑣事,有些受眾傾向了解突發事件[6]。不管是哪一類的受眾群體,都需要電視新聞編導去深入了解與挖掘,如利用社會調研、大數據技術等方式收集受眾需求,如此才能在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借助專業知識,盡可能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
在“互聯網+”影響下,各類型的新聞平臺都越來越注重與受眾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這也對受眾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現階段,受眾不再以被動接受的方式獲取新聞資訊,其在新聞傳播中的地位逐漸提高,既可以成為新聞評論者,又可以成為新聞的傳播者。相對比而言,傳統電視新聞節目過于注重節目的制作,忽視與受眾互動,受眾只能被動地接收資訊內容,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要加強電視新聞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因此,電視新聞編導需要拓寬與受眾的交流互動形式,如利用互聯網平臺開辟第二屏幕、直播連線、微信公眾號等,利用多通道的方式在同一界面開展直播與評論的共享,使受眾邊看邊聊,這樣不僅契合“互聯網+”環境下與受眾交流、互動的要求,還能提高節目的吸引力[7]。
在“互聯網+”環境下,媒體行業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并且互聯網媒體技術不斷更新與創新,促進了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要想進一步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電視新聞編導就要學習互聯網技術。只有掌握互聯網媒體技術,才能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才能將其與傳統電視新聞節目進行有效的融合。同時,電視新聞編導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了解與學習媒體行業廣泛運用的媒體技術,通過實踐快速掌握這些技術的運用要領,并將這些技術融入電視新聞創作的各個環節,如利用媒體技術對新聞事件進行剪輯、畫面的優化、鏡頭的特寫等[8],繼而達到對自身創新思維的拓展與強化。
在“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受眾的身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傳播者,不再以被動接收者的身份來觀看新聞。同時,“互聯網+”環境既給電視新聞編導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又給其帶來了更多創新的空間。因此,電視新聞編導要堅持內容為根本的原則,通過轉變自身的思維方式、重視對自身藝術創新思維的培養、了解新聞受眾的實際需求、注重加強與受眾的交流等策略,來實現對自身創新思維的一種強化,繼而制作出更加契合“互聯網+”發展趨勢、受眾需求的電視新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