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絮君 林 濤
(作者單位:1.肇慶市廣播電視臺;2.廣東金融學院)
粵語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粵語主要的使用范圍包括我國的兩廣地區(廣東、廣西)、港澳地區及海外的歐美、東南亞等地。粵語節目的存在有3重意義:政治上,粵語頻道得到國家特批,目的是與境外粵語電視頻道爭奪話語權,增強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經濟上,在粵語地區,粵語頻道的廣告價值普遍高于普通話頻道的廣告價值,可以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文化上,電視媒體使用粵語播出,有利于體現嶺南文化開放、包容、務實的特質[1]。在廣東地區,無論是省級廣播電視臺還是地市級廣播電視臺,粵語頻道的數量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粵語電視新聞節目更是各級地方臺中熱度比較高的欄目,如廣東廣播電視臺的《DV現場》《今日關注》,佛山市廣播電視臺的《小強熱線》,肇慶市廣播電視臺的《肇慶民生007》等,這些都是當地家喻戶曉的粵語電視新聞節目。
本文結合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和所掌握的案例,將肇慶市廣播電視臺粵語電視新聞節目《肇慶民生007》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粵語電視新聞節目發展的可能性,并探究粵語電視新聞節目未來的發展路徑。
《肇慶民生007》是肇慶市廣播電視臺于2008年傾力打造的一檔粵語電視新聞節目,該節目秉持本土化表達的制作理念,即“本土語言、本土題材、本土風格”,在強調視野寬度的前提下走本土化的路線,是肇慶本土新聞資訊的“搜集者”和百姓話語平臺。
肇慶市廣播電視臺《民生007》開播后經歷了兩次改版,節目收視率迅速攀升,已連續多年位居肇慶市廣播電視臺自辦欄目第一位,最高峰時在肇慶地區的月平均收視率達到2.1。該節目在采編手法上注重記者的現場調查和嵌入式體驗,并強調新聞的現場感及主持人點評的“適度張揚”。目前,該節目有4個常設版塊,分別是《頭條》《007出擊》《蛙哥觀天》《資訊留言板》,非常設版塊有《D記有料到》《愛心傳遞》等。筆者通過分析《肇慶民生007》多年來的發展歷程,總結出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對于粵語受眾來說,粵語的地位不可撼動,因此粵語電視新聞節目成為當地受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產品和其對于母語的精神寄托。2012年6月,肇慶市廣播電視臺《民生007》的收視率首次超過了亞洲電視數碼傳媒有限公司和香港無線電視臺兩大頻道在肇慶地區的平均收視率。作為一檔新聞類節目,《肇慶民生007》為肇慶地區的受眾提供了更多的本土新聞,而且粵語的表達一般以口語化為主。例如,在《蛙哥觀天》這個板塊中,新聞評論員“蛙哥”以粵語講故事的形式,講述老百姓的平凡事件,大量使用粵語的俗語、俚語、諺語,讓人耳目一新,更接地氣,并在詼諧的表達中滲透出觀點。
在選題的取材上,《肇慶民生007》內容涵蓋上至當地時政,下到民生小事,所關注的都是與當地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情小事。
在經歷兩次改版調整之后,《肇慶民生007》的欄目口號是“民生007,百姓事第一”,針對的是肇慶地區乃至珠三角地區的受眾群體,對于發生在肇慶地區乃至珠三角地區的新聞都會進行擇優報道,對于監督性報道還會實時跟進處理結果并及時發布。例如,2015年8月12日,《肇慶民生007》節目對當地市民備受關注的“鱷雀鱔”事件進行了報道,還做了一連5期的暗訪調查魚類市場銷售狀況的報道,并及時跟進相關部門的后續處理。
此外,《肇慶民生007》的節目主持人亦是節目的關鍵。該節目歷經多任粵語主播,如蘇肇銘、歐小賢、任莉、周敏敏、謝卓明、李嘉敏等,都是來自肇慶或珠三角地區的主持人,粵語便是他們的母語,其中蘇肇銘是地地道道的肇慶人,曾任職肇慶廣播電臺主持人崗位多年,他在節目的主持中保持著一貫幽默風趣的播報風格,這種說評新聞的方式讓節目更具本土特色和韻味。
為了與受眾形成良性互動,《民生007》推出了官方爆料平臺,鼓勵全民參與爆料,群眾向節目組爆料經采納即可獲得相應的獎勵。這種互動方式既能拓展節目選題的范圍,也能在節目和受眾之間建立起良性循環的互動關系。隨著網絡的發展,當地市民還可以在網絡上與《民生007》進行互動,這不僅豐富了節目與受眾的互動渠道,還大大地提高了節目與受眾之間互動的頻率。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傳統媒體的市場“蛋糕”不斷被瓜分,傳統媒體的經營壓力驟然增加。毋庸置疑,從傳播速度、傳播的互動性等方面來看,新媒體遠遠超過傳統媒體。隨著我國網民數量和手機移動端用戶快速增加,新媒體在快速吸引著傳統媒體受眾的注意力,這導致傳統媒體的市場不斷縮水,經營狀況大不如前,經濟效益呈斷崖式下滑。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獲取新聞資訊的習慣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受眾用傳統媒體來獲取資訊,就必須定時、定點進行觀看,而如今各大手機軟件的大數據算法推薦,以及興趣化、碎片化的閱讀模式,可以讓受眾隨時隨地獲取資訊,且其逐漸對智能移動終端產生依賴,于是便逐漸減少甚至失去對傳統媒體的興趣[2]。即使不少地方廣播電視臺把已經錄制好的節目上傳至網絡平臺供受眾觀看,以期進行深度的融媒轉型,但大都仍處于探索階段,收視效果不明顯。
為了應對沖擊,傳統媒體開始作出調整,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建立了“央視網”,還及時推出了手機客戶端“央視新聞”“央視影音”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但在如今的媒體生態下,如何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有效融合是媒體行業需要思考的,也是粵語電視新聞節目當下發展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一般來說,方言類新聞資訊節目在選題的取材、報道的取向上會比較貼近于本地民生,這是比較常見的取材方向,然而方言新聞資訊節目的核心關鍵詞是“新聞”,而不是“方言”[3]。新聞資訊類的節目都要特別注意兩個原則:嚴謹的新聞框架和高質量的新聞內容,雖然方言電視新聞資訊節目在形式上確實可以更本土一些,但編輯人員在制作新聞時還是要按照新聞的基本原則。但目前的情況是,不少方言類電視新聞資訊節目把民生新聞作為一個幌子,如果當地這段期間的新聞題材不足,就會把平民百姓生活中雞毛蒜皮之事拿來當作當天的熱點新聞,并對其進行一系列的報道,長此以往,便直接導致方言類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普遍下降。例如,本文中所分析的粵語新聞資訊類節目也存在此類問題,欄目組常常把發生在城中村的不大不小的出租屋火災事件、酒駕司機拒絕交警路查、違章建筑拆遷等當成當天的熱點新聞、重點新聞、爆點新聞。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部分媒體將這些并不具備高新聞價值的小事件制作出來并美其名曰為“本地民生熱點新聞”,大大影響了整體節目的質量,限制了自身的良性發展。
除此之外,方言新聞資訊類節目在選題、取材等方面,還存在著范圍過于狹窄、內容形式太過單一等問題,缺少深度報道和深層次的新聞。一般來說,民生新聞也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因此為了保證新聞反映的當地民生問題及時有效,欄目組會盡量把當天采訪到的新聞在當晚播出,但這會出現新聞內容只報道一半的情況,缺少后續跟蹤報道。雖然這樣的新聞報道有一定的時效性,但容易導致報道的新聞只停留在表面,忽略了新聞背后可以引發觀眾思考的故事。
相比于可以大范圍傳播的節目來說,方言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一般歸類于“窄播”。“窄播”,也可被稱為“小眾傳播”或“分眾傳播”[4],方言電視新聞節目的這個特點就決定了方言電視新聞節目在選題和內容制作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方言類電視新聞節目也曾經出現過突破瓶頸的時刻。例如,粵語電視新聞節目就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向外拓展,輻射到其他同宗同源的地區,實現跨區域傳播。由于港澳同屬粵語區的緣故,廣東地區粵語電視新聞節目有它存在的特殊意義。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頻道的粵語電視新聞節目《今日關注》一經推出,就打破了香港地區的電視頻道占據廣東大部分粵語收視市場的局面,與此同時,我國港澳地區的大眾通過廣東廣播電視臺的粵語電視新聞節目加深了對廣東地區乃至全國發展全貌的認識。肇慶廣播電視臺的《肇慶民生007》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原籍在肇慶的港澳居民可以通過此節目了解自己的家鄉,為他們回肇慶生活、工作、發展提供一個明晰的窗口,加強了內地與港澳地區的聯系與交流,擴大了粵語電視節目的影響力。但即便是這樣,粵語電視新聞節目的跨區域發展還是不容樂觀,呈現出發展相對緩慢的趨勢。一方面,粵語對于全國其他省份來說,確實是難懂且難說的方言之一,可以說觀看粵語電視新聞節目時,只能依靠字幕才能勉強理解節目內容,這也是導致粵語電視新聞節目無法得到更廣范圍跨區域傳播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在粵語新聞節目制作方面,內地和港澳媒體機構制作的粵語節目質量還存在一定的差距[4]。例如,肇慶廣播電視臺制作的《肇慶民生007》節目的新聞選題采集范圍較小,一般只注重當地民生問題,所以其新聞內容受眾的視野常常會被局限在當地范圍之內,節目雖然滿足了大量肇慶當地受眾的需求,但也容易忽略其他地區受眾的需求,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粵語電視新聞節目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新聞生產理念,將“內容為王”作為粵語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理念[5],以嚴謹的新聞態度、高新聞價值的新聞素材和原創的新聞評論制作出高質量的新聞節目。
此外,粵語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要使用本土化的表達方式。對于粵語電視新聞節目來說,主持人的好壞與欄目的成敗密切相關。例如,《肇慶民生007》的一大亮點是節目主持人蘇肇銘,在主持節目時,蘇肇銘常常能靈活運用粵語中的俗語、俚語、諺語對新聞進行點評,這種接地氣的點評語態更容易引起當地受眾的共鳴,從而達到很好的節目效果。
隨著5G時代的來臨,傳統媒體中省市級媒體(非衛星頻道)有了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的可能性。例如,原本只在中國境內上星落地的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等省級臺,通過網絡傳播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使用可以傳播到全世界的方式,給粵語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可參考的樣板。
粵語除了在廣東、廣西部分地區通用外,也在歐美等華人聚集區域內大范圍使用,目前全世界使用粵語的人口約有1億,居世界第16位[6]。因此,粵語電視新聞節目要想跨區域發展,利用網絡傳播拓寬受眾是一條可行之路。
傳統地方媒體受到衛星轉播政策、費用的制約,實現跨區域傳播的成本很高,但如果與網絡相結合,傳統地方媒體就可以借助網絡的力量實現粵語電視新聞節目跨區域發展的目標,這也是粵語電視新聞節目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背景下,粵語電視新聞節目需要順應潮流,對節目形式和內容進行創新,擴大自身的影響范圍,實現跨區域發展,這是粵語電視新聞節目走向復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