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珊
(作者單位:中建四局投資發展公司)
2021年8月27 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60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712萬,占網民整體的75.2%。這些數據表明,移動傳播時代已經到來,而5G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又將進一步推動這一趨勢的深化發展。在移動傳播時代,傳統新聞生產如何改革創新以適應受眾需求、順應時代發展?
移動傳播時代中的“移動”,不僅指手機、電子閱讀器等可移動使用的設備及其他參與其中的移動主體,還包括由上述部分共同組成的社會情境。移動傳播依托現代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使傳播者、接受者與媒介具有移動能力或潛力,能夠實現信息實時共享與交換。移動傳播呈現出媒介用戶平等參與、信息即時共享、碎片化閱讀等特點[1]。
1.2.1 傳播者
去專業化:傳統新聞生產時代,傳播者類型單一,均為經過系統學習且持證上崗的專業記者。移動傳播時代,“人人都是記者”“隨時可以發新聞”,新聞傳播者的專業化特點逐漸淡化。
去中心化:傳統新聞生產時代,傳者占據新聞生產中心位置,進行新聞內容專業生產,其生產出的新聞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移動傳播時代,一定程度上傳播者單獨生產新聞內容轉變為由普通受眾直接上傳相關信息,或者受眾提供新聞線索后由專業新聞生產者編輯再加工,新聞生產流程改變,原有的新聞職業邊界逐漸模糊。
1.2.2 接受者
身份轉變:在傳統新聞生產中,接收信息的只是受眾,有什么受眾便看什么,缺乏自主選擇性。而移動傳播時代,受眾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他們不再滿足于被動接收新聞內容,而是會根據自身需要進行個性化選擇,還可以轉發、評論甚至生產新聞。
促進新聞傳播:新聞在社群內部和社群之間進行傳播,以及群成員在轉發、傳播的過程中,可以表達自身的態度、看法,對新聞進行評論。群體成員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這就會使新聞傳播效果再升級。
1.2.3 媒介
融合趨勢:多媒介、多渠道相互交叉融合,既是主動探索,亦是被動選擇。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媒介間的壁壘被打破、邊界模糊,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受關注度降低、影響力減小,迫切需要通過媒介融合以實現轉型發展,融媒體概念因此產生和普及[2]。
互動趨勢:從新聞發送角度來看,H5、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等技術給予接受者沉浸式體驗,讓受眾猶如身臨其境,能夠更真實全面地了解新聞內容。從新聞獲取角度來看,大數據時代,媒介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對用戶有了深入了解,推送更精準,傳播效果再升級。從新聞傳播角度來看,評論、轉載、分享等媒介功能讓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內容生產者之間產生互動關聯,這些都增強了媒介的互動性。
1.2.4 內容
多樣性:移動傳播時代,新聞呈現形式更多元,包括但不限于視頻、音頻等,各種以組合形式出現的新聞產品也在不斷升級。
時效性:傳統媒體生產的新聞往往具有固定的發布周期,而在移動傳播時代,這一規律被打破,新聞生產幾乎與事件發生同步,新聞的時效性得到保障。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的高頻率傳播活動重新定義了新聞時效性。
碎片化:傳統新聞生產更注重新聞的深度和品質,且篇幅較長。移動傳播時代,接收終端微型化、閱讀時間碎片化,使得新聞篇幅縮短,內容更加精練。接收終端能夠隨時隨地接收碎片化新聞內容,反過來又推動新聞向短、平、快方向發展。
二次創造:新聞被傳播者生產發布后,因為受眾身份和功能等的變化,新聞內容在傳播過程中會有眾多受眾評論,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聞內容的二次創造。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是相對的概念。在移動傳播時代,傳統媒體是指報刊、廣播和電視等以單向性傳播形式為特點傳遞新聞的媒介[3]。
權威性:從傳播者來說,傳統媒體生產者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往往經過系統的培訓,通過考核后持證上崗。從新聞生產來說,傳統新聞生產過程嚴謹,層層把關。從傳播媒介來說,渠道相對固定,管控和監督工作高效精準。并且,新聞生產有一定的門檻,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新聞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滯后性:傳統媒體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新聞內容從被采集到被發布需要經過固定的流程。比如,紙質媒體要求傳播者將新聞內容轉換成文字形式,根據版面等相關要求控制字符,經層層審批核對后,統一印刷,并在固定的時間點向受眾發布。這一流程完成后,新聞內容已與新聞發生的真實時間隔了一段時間,這使新聞傳播具有滯后性。
傳播未形成合力:從新聞生產過程來看,新聞采集、編輯和播報是三個獨立的環節,且不同環節之間有一定的技術壁壘。從傳播媒介來看,受技術等客觀原因限制,媒介形態的選擇較為單一,受眾只能通過單一渠道接收新聞。
3.1.1 生產機構一站式配齊
傳統媒體工作體系健全,各部門、各工種各司其職但彼此割裂,單向傳遞的生產模式無法有效保障新聞的時效性。因此,很多傳統媒體在機構設置、采編流程等方面改革創新,建立健全一站式的媒體組織構架,打通采編播流程,提高了新聞時效性。
“中央廚房”作為融媒體發展的典范和傳統媒體學習的樣本,從頂層設計入手,系統布局,統一安排,投稿、取稿、審核、校對、發布等流程一站式完成,形成了大開放、大協作的媒體形態。同時,注重歸口把關,集體負責,多角度呈現,跨媒體傳播。通過集約化管理方式編制新聞內容,簡化生產環節,實現對新聞內容的多元開發,提高新聞內容的傳播效果[4]。
3.1.2 受眾加入新聞生產
移動傳播時代,受眾參與新聞生產或傳播的意愿增強、渠道暢通、能力提升,新聞互動性也隨之加強,受眾在新聞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澎湃新聞由傳統媒介《東方早報》改革創新而來,經歷了新聞內容由傳播者單獨生產到用戶共同參與內容生產的巨大變革。一方面,“問吧”作為澎湃新聞下設版塊,會邀請專業人士對某一專業問題或新聞熱點進行專業分析、詳細講解和系統介紹,如在“我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何燕玲,我們該如何面對疾病與死亡,問我吧!”中,專業醫生對受眾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解答,由媒介編輯成新聞內容,然后通過平臺傳播出去,真正實現了新聞內容生產的創新。澎湃新聞下設的“澎湃號”版塊發揮其平臺作用,為受眾上傳信息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移動傳播時代,自媒體可以直接上傳信息,再由媒介平臺進行加工,制作成新聞。比如,《三個北大女生的十年成長》一文是由受眾自身在社交賬號上發布的,澎湃新聞對其進行解讀、加工后進行再次發布,在這里《澎湃新聞》就成為新聞的傳播者而不是生產者。
3.1.3 媒介融合倒逼內容生產多元化
傳統新聞生產一般以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內容傳播力弱,影響力小。移動傳播時代,網絡信息技術等快速發展,傳統新聞生產模式得以創新,并且多渠道、多形式的媒介融合已然成為發展趨勢。媒介融合已由不同媒介的簡單相加升級到多種媒介“相乘”,融合更緊密、更有深度。視頻動畫、H5、VR、人工智能等都開始為新聞生產服務,媒介融合倒逼新聞生產內容多元,使新聞出現了動圖、短視頻及數據新聞等新型內容表達方式。
例如:2017年,人民日報客戶端以H5形式發布新聞《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2018年,《人民日報》入駐抖音平臺,開通官方賬號。2019年,人民日報社以記者果欣禹為原型,合成首個人民日報社智能合成主播果果,進行新聞播報工作。這一新聞傳播者,可以24小時不停歇工作,在呈現效果上甚至也可以做到以假亂真。2021年,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采用一圖到底的形式發布了新聞《明天起,這些新規將影響你的生活》。這些都表明,媒介融合已成為媒體行業的必然發展趨勢,且將使內容生產更加多元。
3.1.4 內容要素親民化
傳統新聞生產往往嚴肅客觀,語言嚴謹、語態莊重。移動傳播時代,為更好地適應時代潮流和受眾需求,傳統新聞生產內容要素逐漸向親民化發展。2019年7月29日,《新聞聯播》衍生產品《主播說聯播》與觀眾見面,以與《新聞聯播》不同的風格刷新觀眾對央視新聞的認知。從內容呈現形式上看,《主播說聯播》一改《新聞聯播》端莊大氣、嚴肅刻板的播報風格,采用講故事和談話的語氣講述新聞,同時增加了肢體語言的頻次和幅度,更加注重眼神交流。內容上,《主播說聯播》大多使用短句子、簡單句以及容易被記住且引發大眾共鳴的“金句”,“常有理”“雙向奔赴”等接地氣的日常用語和網絡熱詞為其帶來了更高的熱度。
3.2.1 傳播者:跳出傳統做新聞
人才競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改革創新的媒體行業。轉變傳統思想是傳統新聞生產方式變革的前提和基礎,傳統媒體生產者需要“強能力,改文風”,以更好地適應移動傳播時代。
第一,“強能力”,即由一專過渡到多能。在移動傳播時代,只做到業務的“精”和“專”已不能再滿足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傳播者不能滿足于單一的角色,而是要向復合型媒體人才轉型。比如,傳播者要提升新聞策劃能力,了解各種媒介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方法、特點等,最終能夠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對新聞內容進行多層次、全方位報道,滿足各層次受眾的多元需求。
第二,“改文風”,即以具有親和力的敘事語態代替宣貫播報,以時尚又不失水準的、貼近生活的表達吸引受眾,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找小切口,挖真故事。以平凡人物為報道對象,拉近主流媒體和受眾之間的距離,使受眾能在報道內容中找到與自身生活相關的內容,并能從中得到啟示。
3.2.2 媒介:跳出媒體做新聞
傳統媒體轉型,媒介融合是必然趨勢。媒介融合不僅要在形式上進行媒介重組,在理念和實踐方面也要不斷融合探索。
第一,轉變新聞生產理念。移動傳播時代,信息海量,供大于求,獲取新聞內容越來越容易,方法和渠道越來越多,而受眾的時間和精力卻是有限的,有選擇地通過某一渠道接收特定的新聞內容成為必然。因此,為追求最大化的傳播效果,傳統媒體需在發揮自身固有優勢的同時轉變新聞生產理念,了解受眾基本需求,建立和完善新聞生產架構,為受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新聞。同時,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在新聞生產前期可以從受眾視角尋找選題,在新聞生產中期吸引受眾參與,使其見證、監督新聞生產的過程,在新聞生產后期可以邀請受眾提出意見,及時獲取受眾反饋的信息,改變新聞生產由新聞機構主導的單一模式,建立傳播者和接受者可以雙向互動的新聞生產模式。讓受眾參與新聞生產的全過程,可以提高其對新聞的關注度,在增強其黏性的同時匯聚受眾的智慧,新聞生產的質量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第二,加強新聞生產和實踐融合,建立健全融媒體架構。手機網民規模空前,占整體網民的比例不斷增加,移動端接收新聞已成為必然趨勢,傳統媒體應加強媒體融合頂層設計,合理規劃,統籌不同媒體平臺上的新聞內容,以全局性眼光推動新聞生產與實踐融合;針對不同媒體特點,量身定制新聞內容,并在第一時間提供給傳播終端,高效輸出新聞內容,進而建構符合媒體自身發展需要的新聞內容生產流程。
3.2.3 內容:跳出傳播做新聞
第一,加大深度。將受眾發現、提供的新聞素材作為報道的著手點,梳理匯總并深度挖掘新聞的“第二落點”。在過去,傳統媒體是受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在移動傳播時代,傳統媒體的這一作用顯然已經弱化。在新時代,受眾對于新聞的要求已經轉變,不再滿足于只能從中獲取一定的信息,而是有了了解文化知識的需求,因而只提供事實或者只提供基于事實的簡單報道的傳統媒體顯然已經無法與新媒體競爭。因此,傳統媒體在進行新聞生產的改革創新過程中,應充分挖掘信息背后蘊含的文化知識,增加新聞內容深度,傳播好聲音和正能量[5]。
第二,頂層布局打造新聞品牌。移動傳播時代,媒介已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優質的品牌、醒目的標簽將增加受眾選擇的可能性和忠誠度。比如,央視“流量密碼”王冰冰、“央視Boys”等品牌的出現,改變了受眾對央視嚴肅莊重的刻板印象,受到了更多年輕人的追捧。這就要求傳統媒體應加強品牌建設,在信息爆炸的移動傳播時代打造自身不可替代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