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紫杉 孫 晨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慢綜藝是相對于快綜藝而言的一種綜藝節目形態,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為了緩解快節奏時代受眾群體的焦慮,我國打造出了一系列慢綜藝節目。這類節目以節奏慢、傳遞真情實感為特點,讓受眾沉浸在慢綜藝的同時產生情感共鳴,滿足自身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想要慢下來的需求。近年來,我國的慢綜藝有了巨大的發展,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自2017年由湖南衛視制作的首檔慢綜藝《向往的生活》起,其他衛視也接連制作了一系列慢綜藝節目,如浙江衛視的《青春旅社》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不斷發展,不論是對城市規模,還是對人們的生活都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于空間的需求與工業化形成的現代城市向上發展的沖動和欲望,一直在制造著城市空間的緊張感[1],其后果就是加重城市負擔,人們出現了身心疾病,個體心理承壓逐漸達到極限等。相較于快的生活節奏和狀態,人們需要慢綜藝引導自己慢下來去觀察和反省自己的生活,這時沒有宏大背景、沒有大多數“歸園田居”的慢綜藝形式的純聊天慢綜藝,就會突顯出獨特的優勢。
在“慢”潮流趨勢下,許多節目打著慢綜藝的旗號,盲目跟風抄襲其他相似節目,商業合作痕跡太過明顯,與生活場景格格不入。從總體上看,慢綜藝的時長大多都是1小時起步,時長并不短,大都無法適應都市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而輕體量慢綜藝的出現打破了這個格局,短短20~30分鐘的節目時長,剛好滿足了受眾的需求。輕體量慢綜藝主打陪伴,與一般長綜藝里密集的情節爆點形成鮮明對比,它呈現的治愈空間,突破了以往慢綜藝的泛娛樂化,打造平民歸屬感。
2017年1 月,我國首檔慢綜藝《向往的生活》橫空出世,在此之前,我國的綜藝節目史上沒有出現過如此形式,慢綜藝以與快綜藝截然不同的畫風讓觀眾耳目一新。作為老牌的慢綜藝,《向往的生活》從第二季豆瓣8.0的高分滑落到第五季的6.7分,慢綜藝的疲態已顯現出來[2]。2021年11月,輕體量慢綜藝《毛雪汪》上線,以每集20~40分鐘的時長,獲得了受眾一致好評。截至2022年2月24日,《毛雪汪》在微博上贏得了44.9萬討論,與此同時,高達6.1億的閱讀量超過了一些同期的S級綜藝,上線42天播放量突破1億,冬季番結束后,豆瓣評分維持在7.2分。總的來看,受眾對輕體量慢綜藝的接收程度還是不錯的,對春季新番的期待也比較高。
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生活,讓人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內在需求,被消費主義和算法推薦裹挾的年輕用戶需要的是更純粹的生活本身,觀眾渴望從更低的時間成本中獲得可預見且穩定的情緒價值。《毛雪汪》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情感敘事,通過恰好的時長中滿足了青年群體的情感需求,并基于這些脫穎而出。
《毛雪汪》是騰訊視頻推出的全新治愈系綜藝節目,節目的宗旨是給大家帶來安全感和松弛感。不難看出這個定位很有意思,它力求在大城市中尋找舒服的空間來尋找自我,努力地和自我和解,用最舒服的聊天方式治愈一切不開心。兩人一狗的生活,簡單的客廳,規矩的廚房,沒有過多的修飾,無固定主題的意識流節目,在該節目的先導片中,就實打實地體現出了“三無”節目的本質。
第一,無劇本。與其他慢綜展示生活的美好不同,《毛雪汪》沒有過于綜藝,而是真實反映了朋友之間的真誠待人,無劇本可言,就像是一種花絮。第二,無嘉賓。節目組讓毛不易和李雪琴自己邀請嘉賓,能否邀請來全憑本事。第三,無主題。每一期節目都跟開盲盒一樣,不知道主題是什么,不知道結局走向如何。先導片給人一種荒誕喜劇的開局,綜藝節目不必非看出個所以然,但是大眾需要通過綜藝節目來獲得陪伴感,從快節奏的生活中得到放松,感受一種氛圍。作為季番節目,《毛雪汪》以春夏秋冬四季為導向,以記錄日常生活為核心,這個“三無”節目成為當代年輕人喜愛的綜藝。節目的制片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體會生活,就體會不到這個節目的精髓。”的確,節目中沒有華麗的外在裝飾,沒有舒適的田園生活,有的只是樸實的客廳,強烈的生活氣息,兩位主人公自帶的“打工人”氣質,與絕大多數的打工年輕人并無不同。
作為周一晚間播出的網綜,《毛雪汪》成為治療當代年輕人“周一綜合征”的“藥”,沒有千篇一律的游戲環節,沒有劇本痕跡,而是選擇了一種最接近當代年輕人的方式來展現日常生活,一舉擊中觀眾的內心,輕松的氛圍給觀眾帶來了較強的陪伴感。總體上來看,這檔節目幾乎沒有什么企劃可言,李雪琴和毛不易的合宿日常以及他們和朋友們的相處過程,使得受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收獲驚喜與陪伴。在先導片中,李雪琴曾提到過她想做一檔能夠給觀眾帶來陪伴感的節目,在客廳點外賣、看電視、聊天,并沒有招攬大批量的名人前來做客,沒有強壓的賽制規定,最大的活動莫過于去大型超市進行采購。節目播出的內容就是大多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她與毛不易日常的相處模式使得年輕人具有很強的代入感。就目前播出的走向來看,這檔慢綜藝確實給觀眾帶來了充分的陪伴感。
《毛雪汪》可謂是生活氣息十足,氛圍感拉滿。在內容設置上,居家、養狗、做飯、逛超市、與朋友聊天,分享生活的欣喜與得意,在吐槽人情的悲歡與疏離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在嬉笑談說間,一頓飯的時間就一晃而過。該節目全力打造一般人的熟悉感,拍攝地點不似大多數慢綜藝的簡約設計或豪華別墅,只是普普通通的小公寓,甚至在剛搬入公寓時,因為房屋過臟,兩位主人公只能默默地打掃衛生。相對于那些有著清晰明確主題的慢綜藝,如《向往的生活》《五十公里桃花塢》等,《毛雪汪》沒有明確的主題,沒有較長的時長,用較短的時間展現了年輕人真實的生活,在悠閑又輕松的“老友+生活”的氛圍中侃侃而談,這種氛圍深深地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的受眾。
真實是《毛雪汪》給予受眾的第一感覺,相對于快綜藝,慢綜藝不設置過于激烈的對抗環節,也沒有較多的劇本干預,而是把嘉賓放到一個相對于生活化的情境中,讓其呈現出最本質、最真實的狀態。與其他慢綜藝不同的是,《毛雪汪》沒有明確的主題,僅僅是以生活中的沙發為符號,以客廳為中心進行暢聊,創造一個更貼近真實生活的場景,使得受眾更有代入感。就像節目的主題一樣,“本節目根據毛不易、李雪琴的真實故事改編,故事情節如有雷同,純屬窺探了你我的生活”。
兩位主人公李雪琴與毛不易體現了節目的精妙之處,兩位東北人自帶的幽默屬性是無可替代的。毛不易,一個綜藝節目的重度愛好者,他具有強大的話題駕馭能力,往往能夠通過聊天與觀察給出獨到的見解;李雪琴,有很強的社交能力,能夠把控節目的整體節奏,使得整個節目看起來不零散,總是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
明星也是普通人,李雪琴與毛不易將“打工人”三個字深深刻在了骨子里,逛超市比價格、直播間買東西、點外賣用優惠券,這些都是當代年輕人的真實寫照。例如,第4期趙曉卉來到節目中傾訴了關于找工作與找對象的苦惱;第8期蔡國慶像個大家長一樣來做客;第10期張紹剛像一位多年老友一樣來朋友家里做客。從這幾期的節目中不難看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朋友討論工作、交流想法,期待從中得到收獲與驚喜。節目給予的情緒價值不是“來去匆匆”,而是“細水長流”,節目中的各種話題不斷戳中用戶笑點,《毛雪汪》年番的特點和多元的情感吸引著用戶,比起情感高潮的戛然而止,觀眾需要的正是這樣一種穩定且長遠的陪伴感。
隨著各種類型的慢綜藝相應崛起,慢綜藝主打的慢節奏卻逐漸消失。現如今的一部分慢綜藝已經脫離了本意,眼下的生活類綜藝要么展示一個人的孤獨,要么上演一群人的尬聊,按照咖位和人設請來一堆明星攢出一檔節目來[3],上慢綜藝似乎成為檢驗當今藝人人脈與人品的一種工具。而且滿綜藝抄襲現象較為嚴重,廣告的過量植入,使得慢綜藝失去自身本應該擁有的治愈感和陪伴感,而如何使得慢綜藝回歸經典定位是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
慢綜藝需要有明確的定位和標準,然而由于廣告的介入,慢綜藝并不能像最初那樣可以給人帶來治愈與陪伴。慢綜藝應該在毫不強制的情況下滿足受眾精神上的審美享受,使其身心得到休息,從而有精力投入新的工作中,并從中受到教育和啟迪,所以慢綜藝找到慢的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向往的生活》主打的是世外桃源的生活,在《毛雪汪》剛上線之際,也有許多人把其定位為“室內版”《向往的生活》。其實不然,田園生活對大部分的當代年輕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有花大量的時間才能享受的慢生活對年輕人來說是無福消受的,田間的生活再美、再慢,它也離人們真實的生活太遠。而《毛雪汪》不同,節目嘉賓會為了便宜15塊購買尊貴藍的空氣炸鍋,會在直播間買79元的衣服,在觀看節目時,受眾會忘記他們是明星,自己會投入綜藝節目展示的生活中去,感覺他們是與自己一樣的“社畜”。相比較田園生活中的慢,在都市生活中的慢才是時下人們所需要的,才更貼近生活。
總之,慢綜藝就是要抓住其不緊張、不刺激的特點,要敘事真實、內容簡單,重在自我認識與共情,使得觀眾沉浸其中找到共鳴。同時,嘉賓要力求真實,節目制作理念要力求真實。“慢”不僅僅要體現在節目的速度上,更要體現在情節發展上,故事情節走向要傾向于意識流,過程中的沖突與矛盾不應在預設的情景之中[4]。
以《毛雪汪》為例,該節目創意的起點就是因為毛不易和李雪琴是一對真正的好朋友,同樣是東北人,同樣具有才華和幽默感,又同樣有著與實際年齡不符的通透。節目內容就是一天的生活,白天李雪琴和毛不易兩人居家嘮嗑、逛街,隨著嘉賓到達,開始吃飯、嘮嗑。主題也很清晰,就是有什么就聊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節目播出后,很多人都說這個節目拯救了大家的“周一綜合征”,看他們這個綜藝會覺得工作日也沒有那么難熬。其實這種無用但好笑的聊天內容就是陪伴感的關鍵所在,它不強調制造快樂,而是讓觀眾意識到原來生活中有這么多細微的快樂。
這檔節目就像是在大眾家里裝了攝像頭一樣,每一個人看完都會說一句“這不就是我平常的生活么”,它做到了在陪伴中“偷窺”你的生活,一下就增強了整體的陪伴感,貼合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在《毛雪汪》中,嘉賓不必完成任務,不必硬凹話題,不必客套應付,就能獲得一種仿佛窩在自家的沙發上的自在和松弛,這種高級的陪伴感是慢綜藝在今后應該著重表現的。
從受眾的角度來看,明星的“慢”大部分都體現在回歸鄉野、勞動或做飯的過程中,抑或從公眾視角短暫逃離,做回普通人,與朋友講講煩惱、發發牢騷。而當下的普通人真正需要的是在城市的喧囂中尋得一片凈土,在這個充滿壓力的世界里得到一絲喘息的機會。因此,慢綜藝應增強整體陪伴感,使得觀眾從心靈上得到安慰,告誡觀眾向往的生活不一定在別處,當下擁有的一切也都是幸福。只有滿足受眾真正的需求,才能實現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從而真正豐富慢綜藝的內涵。
慢綜藝是應時代需求而生的,但同質化嚴重、趣味性不足、商業化嚴重是現在慢綜藝的弊病。慢綜藝應該抓住受眾人群的心理與審美需求,在內容上去偽存真,還原真實的生活;在主題上堅持正能量,給觀眾以暖心治愈;在表現上加入創新元素,適應當下發展需求[5]。未來,輕體量慢綜藝要走的路還很長,讓大眾獲得治愈感與陪伴感,是慢綜藝在今后發展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