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順安
(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 蕪湖 241000)
隨著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的不斷提升和迭代,各種新興媒介層出不窮,抖音、微博、小紅書等網絡媒體介質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公眾接受信息方式的多元化發展。以抖音等網絡自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介在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造成極大威脅的同時,又憑借數字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傳播速度、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等方面帶動了媒介自身的更新。值得肯定的是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中,新興媒介抓住這一強大推動力,弱化了傳統新聞傳播媒介之間原本涇渭分明的界限,而且呈現出媒體融合的明朗趨勢。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媒介若沒有及時適應新變化,很容易就會出現功能弱化甚至邊緣化的危險。從媒介發展的長河來看,有足夠多的歷史經驗表明如果媒介跟不上時代的進步,長期停留在過時的思維中,則很難避免自身作用被削弱的危機。例如傳統媒介的代表之一——廣播,曾經占據了媒介的半壁江山,但因為大多數廣播電臺在廣播特色有所弱化、傳播形式過于單一、內容明顯缺乏深度等社會現實下,仍然困居在歷史的輝煌中,不能及時轉變發展理念,最終在融媒體時代越發被公眾忽視。因此伴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化和拓展,加之各種新興互聯網技術的逐步推廣,傳統媒介如何正確緊跟時代步伐,做出正確的應變策略以及融媒時代下的新聞介質有何特征,值得作出一番探討。
紙質媒介是所有以印刷為復制手段的媒介,主要包括報紙、雜志、書籍等。文字的出現,直接催生了書寫媒介的使用,造紙術的發明,改變了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而印刷術的革命,使得紙質媒介的大眾傳播成為可能。
報紙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連續向公眾發行的散頁出版物,其作為社會生活舉足輕重的新聞傳播媒介之一,有著獨特的優勢,如易保存、有利于流傳后世、閱讀選擇比較自由、攜帶方便等。報紙也呈現出顯著功能:一是傳播信息,溝通情況,提供教育。報紙能夠反映豐富多彩的每日事件,既包括世界各地各領域的最新情況和最新成果,也包括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變化,其既要對事實的表象進行寫實性反映,還要通過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告等形式,透過現象挖掘其本身潛藏的事實本質。同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還能獲得很多有用的知識。二是進行宣傳,引導輿論,陶冶情操。報紙一般會登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活動和重要講話以及重要會議和重大事件,它能讓讀者及時了解現階段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引導讀者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使讀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到自律和他律。同時讀者還可以通過報紙上一些服務型報道來提高生活質量,豐富精神生活。但報紙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時效性偏弱,傳播不夠廣泛;與電視的聲像一體相比,略顯枯燥;和網絡相比,互動性不夠強。
雜志有固定刊名,以期、卷、號或年、月為序,定期或不定期連續出版的印刷讀物。其出版周期比報紙長,在時效上不如報紙,但雜志時間的相對充裕使其對同一事件的材料收集和分析,可以更充分、深入、精到。在報紙進入“厚報時代”以后,雜志的這些長處又日益被“厚報”吸納。但雜志仍可利用其受眾面窄、針對性強、內容選擇精、印刷質量高、保存和查閱方便等特點,保持相對優勢并開辟新的領域。
書籍是用文字、圖畫和其他符號,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表達作者的思想和觀點,并且裝置成冊的著作物。與其他印刷媒介相比,書籍容量大,既適于傳播系統化的知識,又便于探討深奧的理論,還有保存和查閱方便的長處。但書籍出版周期長,成本高,價格貴,因此書籍不宜刊載時效性強的內容。盡管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傳播知識信息手段推陳出新,但書籍仍然是促進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
媒介融合的傳播環境下,公眾對新聞信息的接收愈發注重時效性,而傳統紙質媒體因限于截稿時間和字體排版、成片印刷等環節,導致新聞傳播的時效性較差。同時紙質媒體上的新聞信息只能通過文字、圖片等靜態符號來展現,這就帶來了新聞信息的現場感、生動性不夠,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凸顯出間接、延時的特點。移動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型傳播方式在信息傳達方面展現出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它能夠讓公眾以親臨第一現場的沉浸感,在最短時間內接收到相關信息。但移動端帶來的信息碎片化、分散化也較為容易造成輿情撕裂現象,并且在傳播過程中受眾視野由于會受到信息發布者限制的危機,導致公眾認知在第一時間會出現混亂,甚至做出盲目跟從的行為。
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我們注意到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有缺點,移動端媒介顯然可以彌補紙媒傳播效率低的弱勢,而紙媒可以通過自身的權威來減少移動端媒介的虛假信息。達成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深度合作需要紙媒樹立開放的心態,積極與互聯網展開合作,借助網絡力量,提升傳播能力。
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使媒介呈現融合的趨勢,不少傳統媒介在轉型的過程中,提出了“全媒體”的概念,即突破媒介界限,建立在整合和融合基礎之上的,能綜合運用多種表現形式進行新聞傳播的綜合性媒介平臺。就報紙媒體而言,全媒體戰略就是打破傳播介質和表現形態的束縛,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媒體技術,改變原本單一紙質媒介傳播方式,將新聞傳播延伸至其他載體,建立組合式的、跨媒體的內容發布平臺。
電子媒介是利用電子技術,以電磁、電光、電子、微電子等為介質,大都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進行傳播的媒介。在媒介融合已經深入發展的今天,各種媒介微端百花齊放,形象生動、傳播覆蓋面廣泛、受眾群體多元不再是引以為傲之處。事實上,如何貼近公眾的接受喜好,滿足公眾的接受需求,釋放公眾的社會化情緒成為了當下媒介融合面臨的問題。電子媒介在意識到要積極參與媒體融合的重要性后,更要及時轉變觀念,注重捕捉公眾的心理情緒,通過多種媒介方式傳導符合公眾需求的信息,才能不負媒介融合的時代環境。探究電子媒介的發展史,廣播、電視和新媒體是其間重要的三種大眾媒介,分別通過語言、音樂、音響、畫面等視聽元素進行信息傳播。于是應當注意到的是在時下日益分層化、差異化的傳播趨勢背后,如何有效統一多種媒體的力量鞏固受眾群體,擴大媒介影響力,就成為了媒體融合需要思考的地方。
廣播是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向廣大地區傳送聲音的新聞傳播媒介。作為一種新聞媒介,廣播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傳播快捷,時效性強。廣播新聞制作手續相對簡單,可以免去報紙排版、印刷、折疊、運輸等多項工序,加快了新聞的流通速度,加大了新聞節目的容量,加速了新聞傳播的時效。二是覆蓋廣泛,滲透力強。廣播以電波作為傳播載體,現在更與人造地球衛星相結合,其電波幾乎可以覆蓋全球。三是聲情并茂,感染力強。廣播是訴諸聽覺而非視覺的大眾傳播媒介,傳播信息的載體只有聲音符號,聲音具有的傳真性,使得聽其聲如見其人,聽其聲如臨其境。
電視是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輸聲音和圖像的大眾傳播媒介,其具有聲像一體的感性化與傳播時效的即時化等特征。電視傳播具有顯著的優勢:一是傳播迅速及時。可以進行現場直播,同步反映新聞事件。二是視聽兼備,親切可信。電視以傳送聲音符號和圖像符號而訴諸人們的聽覺和視覺,這就使傳播的信息更為具體可感。三是滲透性強,覆蓋面廣。不受文化程度、年齡、性別和職業的限制,視聽覺正常的人都可以成為電視的受眾。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從內容到形式都進行了變革,無線傳輸技術使得人們可以跨越時空看到從遙遠的地方傳來的圖像,三維動畫技術使電視畫面更加豐富和生動,數字化的設備使電視圖像更加清晰。
廣播電視的缺點主要是線性傳播,播出內容瞬間即逝,很難回放和保存。借助互聯網,廣播電視可以克服自身的弊端,為受眾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廣播電視媒體利用互聯網改造自身新聞業務,使傳播形式多樣化,提升新聞傳播影響力。
在數字化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手段已呈現出多媒體化的發展趨勢。利用網絡音視頻技術,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實現節目在線收聽(看),方便受眾在不同場合的視聽需求。網站可通過建立節目庫的方式,將節目內容按時間、欄目、主題等分類,方便受眾檢索,按需點播。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媒體可以將節目文稿上傳至頁面,供有需要的受眾參考。在未來的新聞傳播系統中,電視將從新聞接收的終端轉化成為新聞傳輸的中樞,成為多媒體的一個呈現方式,電視機的界面將既是計算機的界面,又是報紙、廣播的界面,而且還可能是人機對話的界面,享受多樣化的服務。
新媒體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不斷發展演變的概念,綜合國內外學術和產業界的概念界定及產業分析,新媒體主要采用數字壓縮技術、網絡傳輸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為用戶提供資訊、內容和服務,這些技術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決定著新媒體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根據媒體表現形式現行的新媒體可以分為互聯網媒體、電視新媒體、手機媒體等。
互聯網的英文是Internet,在中國一般譯為“互聯網”或“因特網”,是一種把眾多計算機網絡聯系在一起的國際性網絡,它是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融合的產物。互聯網是當代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超遠距離信息傳送網絡,被人們視為自報刊發明以來的一項無與倫比的創舉,是信息生產、傳播及交換領域的一場革命。所謂網絡媒介,即指借助國際互聯網這個信息傳播平臺,以電腦、電視機以及移動電話等為終端,以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來傳播新聞信息的一種數字化、多媒體的傳播媒介。
互聯網媒體新聞傳播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高速度。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新聞的傳播在互聯網絡的構架內,對各種外在影響和障礙的超越與克服能力大大加強,其網絡新聞的更新周期可以以分鐘甚至秒來計算。二是大容量。由于電腦巨大的信息儲存量與聯網數據庫、郵件目錄群、新聞討論組、電子郵件等多種采集途徑的同時使用,網絡媒介具有超大信息容量。三是立體性。網絡新聞集報紙、廣播、電視之長于一體,兼具數據、文本、圖像、聲音的超文本、多媒體結構,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等報道手段的有機結合,有聲有色、圖文并茂、亦動亦靜。四是可搜索和選擇性。網絡信息數字化的特點,使得對網絡新聞進行快速搜索成為可能,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搜尋和選擇自己喜歡的新聞信息源、新聞信息內容、新聞信息表現形式等。五是易復制和易保存性。受眾可以下載新聞信息,還可以存儲、加工、利用新聞信息。但網絡新聞傳播的弱點和缺陷也不能視而不見,如網絡新聞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問題。
電視雖然是上世紀的產物,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當今新媒體時代,其有著不同的使命和全新的發展。電視新媒體中當下最受關注的是IPTV (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即交互網絡電視,其集合了電視傳輸影視節目的傳統優勢和網絡交互傳播優勢,革新了電視傳播的方式,能夠很好地適應當今網絡飛速發展的趨勢,充分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互動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和個人喜好有選擇地收看節目內容,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
移動電視作為一種新興媒體,一般是指在公共交通等可移動物體內通過電視終端以接收無線信號的形式收看電視節目的一種技術或應用,顧名思義就是在移動的狀態下收看電視節目,是傳統電視媒介的延伸。它具有覆蓋廣、反應快、移動性強等特點,還可以邊走邊看、隨時隨地收看,滿足了當代人生活快節奏的需要。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繼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之后,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媒介形式——手機媒介,這是一種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它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定向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也可稱之為移動網絡媒介。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手機這個最初用于移動通話的通信工具,具備了一些特殊的功能。當手機開始接收、儲存和轉發專業組織發送的新聞時,手機具有了大眾傳播媒介的特征。手機新聞傳播具有顯著的特點:一是便攜靈活。手機小巧,與受眾的關聯度高,幾乎成了人們利用率最高的現代化通信工具。二是時效性強。手機的傳播非常迅速,受眾接受新聞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束縛,現在很多大眾傳播媒介還借助App 軟件來發布即時信息。三是個性化傳播。手機媒介具有極強的個人特征,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主要表現為選擇性關注和選擇性訂閱。在手機時代,每個人接收的信息都是不同的,細分化的市場為媒介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