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云,吳秀麗,孫宏普
1.洛陽市中醫院澗西院區,河南 洛陽 471000; 2.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0
肛瘺是肛腸科常見疾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顯示[1],我國肛瘺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以反復發作的肛周自發性流膿和腫痛為典型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手術為肛瘺的主要治療手段,但由于病位的特殊性,手術創面容易出現感染、疼痛等癥狀,加之創面愈合緩慢,加重了患者身心痛苦。因此,肛瘺術后的創面愈合則顯得尤為重要[2]。肛瘺屬中醫學“肛漏”范疇,主要是由于外感風、濕、熱、燥、火等六淫邪氣,順胃腸傳于下部,使肛門腫滿所致。坐浴熏洗是較為常用的中醫外治方法之一。黎佩蓉等[3]研究表明,加味苦參湯坐浴熏洗在消腫止痛、促進傷口愈合方面具有良好的功效,并被逐漸應用于肛腸疾病術后的治療中。筆者將黃柏苦參湯坐浴熏洗運用于肛瘺患者術后,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洛陽市中醫院澗西院區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行肛瘺術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9.11±5.86)歲;病程(11.86±1.77)個月;體質量指數(22.66±3.39) kg·m-2。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38.73±5.80)歲;病程(12.09±1.81)個月;體質量指數(22.45±3.36) 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肛瘺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4]中肛瘺的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診斷學》[5]中“肛漏”的中醫診斷標準;③無手術禁忌證,均進行手術治療;④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且患者家屬自愿參與試驗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病例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試驗;②患有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③合并其他肛腸科疾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行低位切開掛線術:患者術前8 h禁食、禁飲,進行常規消毒后行側臥位并給予常規麻醉。借助探針對肛瘺內口予以探查,并在肛瘺內口對應的肛緣位置做一個放射狀切口,手術醫師將左手伸入肛管進行觸診,并將探針從外口處探入并從內口處探出,隨后切開探針下皮膚組織和瘺道,清除腐爛組織。越過肛腸直腸環處瘺道后使用彎鉗將其深入至瘺管頂部,利用鈍性將直腸黏膜穿破后,采用雙股橡皮筋掛線,同時對腸黏膜進行結扎,給予止血處理措施后借助明膠海綿進行加壓包扎。
對照組術后給予高錳酸鉀坐浴將0.3 g高錳酸鉀和1 500 mL溫開水進行混合,待水溫為35~40 ℃ 時指導患者進行坐浴,將切口部位完全浸于藥液中10~15 min,結束后給予常規的消毒換藥。觀察組術后則給予黃柏苦參湯坐浴熏洗,具體藥物組成:黃柏、苦參各50 g,金銀花、兩面針、紫花地丁各30 g,明礬10 g,冰片5 g。每日1劑,加入 10 000 mL 溫水進行煎煮,取汁5 000 mL,待水溫至40 ℃左右時先進行熏洗,然后進行15~20 min坐浴,于早晚各進行1次。兩組均連續治療1個月。
1.5 療效判定標準采用《肛瘺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4]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估。愈合:患者創面部分完全被皮膚覆蓋,且瘢痕堅實;顯效:創面縮小>75%,且肉芽生長狀態良好;有效:創面縮小25%~75%,且肉芽生長良好;無效:創面縮小<25%或創面無變化,肉芽生長不良。
有效率=(愈合+顯效+有效)/n×100%
1.6 觀察指標
1.6.1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進行比較,總分為0~10分,得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嚴重。
1.6.2 創面愈合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情況,主要包括創面愈合時間、愈合率、創面最大縱徑和橫徑。其中創面最大縱徑和橫徑計算方法為:患者術后換藥時,指導其充分暴露肛門,護理人員采用游標卡尺對創面最大縱徑、橫徑進行測量。
1.6.3 實驗室指標分別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1,離心10~15 min后取上清液,然后采用放射免疫法對其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進行檢測。

2.1 兩組肛瘺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有效率為95.00%,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肛瘺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肛瘺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肛瘺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肛瘺患者創面愈合情況比較觀察組創面愈合時間、創面最大縱徑和橫徑小于對照組,創面愈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肛瘺患者創面愈合情況比較
2.4 兩組肛瘺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bFGF及TGF-β1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VEGF、bFGF、TGF-β1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肛瘺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bFGF及TGF-β1水平比較
近年來,肛瘺的患病率呈不斷增長趨勢,具有難以自愈且反復發作等特點。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肛瘺,其中以低位切開掛線術為主,但由于肛瘺的發病位置較為特殊,加之生理環境和解剖結構較為復雜,故手術創面較大,導致術后愈合和疼痛時間長,且容易引發感染,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術后康復[6-7]。中醫學認為,肛瘺的發病機制主要為外感熱、燥、火等邪氣,加之飲食不節、邪乘下位,導致血氣不通,久之肛門周圍形成膿腫,血瘀不散至瘡口不合,最終成漏。因此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鎮痛消炎為主[8-9]。
黃柏苦參湯中黃柏具有清解濕熱、瀉火解毒的功效;苦參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祛風;兩面針、金銀花能活血化瘀、解毒消腫、行氣止痛;紫花具有祛除風濕、安神去燥的功效;明礬和冰片則能清熱止痛、燥濕止癢。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行氣活血之功效,在促進肛瘺患者術后創面愈合,提高臨床療效方面具有積極意義[10-12]。現代藥理學證實,黃柏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和生物堿能有效清除人體內氧自由基,充分發揮抗氧化活性的作用,從而促進血液循環;苦參中所含有的苦參堿則可對多種細菌的生長起到一定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具有殺菌抗感染的功效;金銀花可激活人體內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在控制機體炎癥反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從而能有效緩解疼痛[13-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創面愈合時間、創面最大縱徑和橫徑均較短,且創面愈合率較高,提示采用黃柏苦參湯坐浴熏洗聯合掛線療法能有效促進肛瘺患者術后創面愈合。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肛瘺患者在行掛線療法后采用黃柏苦參湯坐浴熏洗,一方面方中的藥物能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鎮痛的功效[16],另一方面通過坐浴的方式能讓藥物直接與病灶進行接觸,充分發揮藥效,同時熏洗可對局部血管起到一定的擴張作用,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減輕患者炎癥反應,從而能促進患者術后創面愈合[17-18]。臨床研究表明[19],肛瘺術后創面的愈合由多種細胞因子參與,其中VEGF能起到增加血管通透性、促進血管新生和增殖的作用,能有效促進創面組織修復[20];bFGF作為一種多功能細胞生長因子,對平滑肌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具有促進增殖和分裂作用;TGF-β1則對肉芽組織的生長具有一定的誘導和促進作用,在促進創面愈合方面具有積極意義[2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較,治療后觀察組VEGF、bFGF、TGF-β1水平均明顯升高,提示采用黃柏苦參湯坐浴熏洗聯合掛線療法能有效提高肛瘺術后患者的血清VEGF、bFGF、TGF-β1表達水平,從而有利于患者術后創面愈合,這與周曼等[22]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綜上,黃柏苦參湯坐浴熏洗有利于緩解肛瘺患者術后創面疼痛,且能有效促進創面愈合,同時也能提高患者血清VEGF、bFGF、TGF-β1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