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平,吳興全,黎勇
1.上栗縣中醫院,江西 上栗 337009; 2.萍鄉市婦幼保健院,江西 萍鄉 337000
周圍性面神經炎是由于莖乳突孔內面神經出現炎癥反應(非化膿性)引發面部肌肉癱瘓所致疾病[1],以面部表情肌肉活動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此病多為突發性,發病患者年齡段不一,以孕婦、家族史患者占多數[2-3]。周圍性面神經炎屬中醫學“口癖”“口”等范疇,主要臨床表現為額紋變平、眼裂擴大、口角下垂等,發病原因為體虛于內,邪氣入侵,導致面部經脈受襲、氣血阻滯,面部經脈失衡。若不積極治療,患者可能存在面肌痙攣、聯動綜合征等后遺癥。因此,針對該病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十分重要[4]。西醫治療本病以激素、抗病毒和對癥治療為主,初期療效尚可,但對于穩定期、恢復期療效欠佳。針灸治療可促使全身氣血暢通[5],起到舒筋通絡、祛邪扶正的作用。加味牽正散具有疏風祛痰通絡、行氣活血的功效,能夠促使神經功能得以改善,有利于病情恢復[6]。筆者采用加味牽正散聯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栗縣中醫院收治的82例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1例。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21~65(39.28±5.43)歲;病程1~42(21.45±3.12) d。觀察組男17例,女24例;年齡23~62(39.45±3.18)歲;病程2~39(20.32±3.09)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針灸學》[7]的診斷標準:①起病突然,春秋為多,常有受寒史、一側面頰及耳后完骨處的疼痛或發熱;②出現一側面部板滯、流淚,口角不能閉合,口角向健側牽拉;③肌電圖表現為異常。
1.2.2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實用神經病學》[8]的診斷標準:①患者起病急、常有受涼吹風史或病毒感染史;②癥狀表現為一側面部表情癱瘓、病側額紋消失、味覺喪失等;③經CT、MRI等方法診斷為神經炎。
1.3 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本人和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③積極配合治療者;④患者個人信息資料齊全。
1.4 病例排除標準①診斷為中樞性面癱疾病;②合并有腦血管疾病;③患有嚴重肝腎功能疾病;④因其他原因導致口眼歪斜、語言不清等情況;⑤對研究藥物存在過敏。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針刺治療,主穴:四白、攢竹、下關、迎香、地倉;配穴:太陽、風池、翳風、絲竹空。提捏法斜刺或橫刺,行平補平瀉的針刺方式,進針1.5~2.4 cm,待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間隔 10 s 行針1次,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加味牽正散治療,具體藥物組成:全蝎(沖服)5 g,白僵蠶、白附子各 10 g,桑葉、蒲公英、白芷、川芎各12 g,黃芪20 g,連翹9 g,白附子、地龍、桃仁、紅花、當歸、甘草各6 g。每日1劑,水煎200 mL,早晚分服,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6.1 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將口眼歪斜、舌強語謇、頭暈頭痛、嘴角流涎等癥狀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1.6.2 面部神經功能評分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通過面部神經功能簡易評定量進行評估,若患者面部和側部表情運動較好,呈現一致為3分,若患者表情肌運動減弱則為2分,面部表情肌稍有運動則為1分,反之表情肌無運動則為0分,共10個動作,總分為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病情程度越輕。
1.6.3 面部殘疾指數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部殘疾指數評分,共包括軀體功能評分(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FDIP)和社會功能評分(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FDIS)。FDIP共37.5分,包含1~5個項目,每項4個等級,分別計2~5分,分值越高預示身體功能越好。FDIS共40分,包含6~10項,每項6個等級,分別計1~6分,分數越低則說明患者面癱程度越輕。

2.1 兩組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面部神經功能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治療前后FDIP、FDI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FDIP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FDIS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治療前后FDIP、FDIS評分比較 分)
周圍性面神經炎屬中醫學“面癱”范疇,基本病機為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而引發人體正氣不足[9],外邪侵襲、痰濕素盛、少陽經絡致使氣血阻滯、經脈失養。《素問·太陽陰陽論》云:“傷于風者,頭先受之。”風邪易使面部經脈閉阻而發生面癱[10]。因此,治療應以疏風通絡、調氣活血為主。臨床研究表明,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療效較好,通過針刺穴位,可達到調整陰陽、活血化瘀的功效,促使局部缺血水腫情況得以改善,尤其是對于周圍神經損傷變性起到再生修復作用[11]。
西醫認為,周圍性面神經炎可能是面神經急性病毒感染、自主神經不穩等導致面神經的微血管痙攣,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而導致。西醫治療多以口服激素或注射靜脈抗生素的方式,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面神經水腫,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但易出現高血壓、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12]。
本研究所選穴位多位于面神經分支上,選取四白、攢竹、下關、迎香、地倉穴位[13-14],并選取局部、循經取穴相結合,通過針刺健側相關腧穴,能夠有效刺激患側相同穴位上的經氣,從而達到調整陰陽、活血化瘀、疏風通絡的目的[15],針刺也可消除局部缺血水腫,并對周圍面神經損傷情況起到較好的修復作用,還可發揮運行氣血、調整機體平衡功效[16],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提升神經興奮性,增強機體抵抗力,驅邪外出[17]。地倉、頰車相配,是治療此疾病的主要穴位,具有疏風通絡、調氣活血的功效[18-19]。通過針刺治療可提升神經興奮性,可加快神經組織代謝,改善水腫,再聯合加味牽正散進行辨證加減治療能夠產生協同效應。
加味牽正散中白附子,辛、溫、燥熱,具有祛風、化痰、除濕之功效[20],通過入陽明經而走頭面,可起到祛風化痰功效;全蝎善通經絡、定風解痙;白僵蠶熄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黃芪益氣固表、利水退腫;防風祛風通絡;川芎行氣活血;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地龍清熱息風、平喘;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當歸養血活血、止痛潤燥;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補氣養血、活血祛瘀、痛經活絡之功[21]。加味牽正散與針刺相結合,形成有效、完整的治療方案,可提升治療效果,縮短療程[22-23]。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張俊歌等[24]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說明加味牽正散聯合針刺,可緩解其口眼歪斜、頭暈頭痛等癥狀,使得面部神經功能恢復加快,利于預后。此外,兩組患者治療后FDIP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FDIS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加味牽正散聯合針刺,可調整陰陽、疏風通絡、活血化瘀,陽明、少陽經氣得以貫通,氣血運行暢通,風寒之邪驅散,經筋得以濡養,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經功能,緩解其臨床癥狀,提高軀體及社會功能,標本兼治,與王嵐萱等[25]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加味牽正散聯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面部神經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