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學術期刊融合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2022-12-18 00:11:17段艷文陳旭管張曉婧
出版廣角 2022年19期
關鍵詞:融合發展

段艷文 陳旭管 張曉婧

【摘 要】學術期刊作為廣大科研工作者學術傳播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臺,是我國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也是文化強國和科技強國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媒體融合,作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文章系統梳理了當前學術期刊的融合發展現狀、面臨的普遍問題,從政策推進、內容建設、融合模式、科技應用、全媒體人才五個層面展開探討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 鍵? 詞】學術期刊;出版融合;技術創新;出版行業;對策研究

【作者單位】段艷文,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科學研究院;陳旭管,《中國傳媒科技》雜志社;張曉婧,《中國傳媒科技》雜志社。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9.001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學術期刊的建設與發展,作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先后出臺多項指導性文件,為學術期刊融合創新發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近年來,在網絡信息和數字技術不斷迭代創新的背景下,學術期刊生態發生深刻變化。學術期刊傳統的出版方式、傳播模式借助新興技術和要素資源賦能不斷變革和創新。為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筆者就現階段學術期刊融合發展現狀、問題進行探析,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加快學術期刊的轉型與深度融合,為助力我國學術期刊媒體融合建設發展提供參考。

一、 學術期刊融合發展現狀

1.政策發揮先導作用,促進融合環境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為我國新聞出版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任務的層面,開啟了我國媒介融合的序幕。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明確提出“立足傳統出版,發揮內容優勢,運用先進技術,走向網絡空間,切實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實現出版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機制”[1];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文件指出“大力推動傳統媒體與移動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布局移動互聯網陣地建設”;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文件強調“實現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推進集群化并加快向集團化轉變,全面提升專業化、國際化能力,形成有效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與創新型國家相適應的科技期刊發展體系” [2];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文件強調“深刻認識全媒體時代推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堅持正確方向,堅持一體發展,堅持移動優先,堅持科學布局,堅持改革創新,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盡快建成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逐步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3];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文件指出“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堅持一體化發展,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選題策劃、論文采集、編輯加工、出版傳播的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探索網絡優先出版、數據出版、增強出版、全媒體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圍繞加快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構建數字時代新型出版傳播體系,堅持系統推進與示范引領相結合的總體思路,從戰略謀劃、內容建設、技術支撐、重點項目、人才隊伍、保障體系6個方面提出20項主要措施,對未來一個時期出版融合發展的目標、方向、路徑、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上述文件從“推動”“融合”到“加快推進”“深度融合”,標志著我國媒體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這些政策也為學術期刊融合發展提供政策遵循,指引方向,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2.品種日益豐富,滿足新學科發展需要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期刊已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結構日趨合理、品種日益豐富、期刊出版產業和事業共同發展的現代期刊出版體系。截至2020年,我國出版期刊達10192種,其中,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2688種,文化、教育類期刊1401種,文學、藝術類期刊661種,自然科學、技術類期刊5088種,綜合類期刊354種。

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組織有關專家對期刊嚴格審定,確定了第一批學術期刊名單,共5756種。2017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確定了第二批學術期刊名單,共712種,兩批學術期刊總計6468種。另外,在相關政策推動下,我國陸續創辦了《納米研究(英文版)》《摩擦(英文)》《石油科學(英文版)》《園藝研究(英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前沿科技》《思想理論戰線》《新文科理論與實踐》《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國家現代化建設研究》《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等學術期刊,新期刊的創辦填補了學科研究空白,豐富了學術交流平臺,增強了國際學術話語權。從學術期刊種數和期刊創辦情況看,學術期刊已在我國期刊出版中占有重要地位。

3.融合形態單一,融合水平有待提升

學術期刊數據庫平臺是我國學術期刊目前數字化轉型的主要途徑和載體,催生了互聯網期刊出版。《2020—2021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互聯網出版平臺2020年新增期刊論文1025萬篇,累計達到21300萬篇。互聯網期刊出版收入2016年為17.5億元,到2020年增長至24.53億元[4],詳見圖1。互聯網期刊出版2016年的增長速度為10.41%,到2020年增長至10.18%,5年來,平均增速為9.95%[4],詳見圖2。

與學術期刊數據庫平臺的互聯網期刊出版相比,學術期刊融合發展呈現基礎較弱、創新力不強、融合水平不高等現狀。以我國的科技期刊為例,《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科技期刊總量為4963種(所指中國科技期刊統計數據不含未參加2020年期刊年檢的數據,不含我國港澳臺地區的科技期刊數據),有4781種科技期刊填報了新媒體相關數據,其中有3400種科技期刊沒有新媒體投入;年新媒體投入在2萬元(不含)以下的科技期刊有686種,年新媒體投入在10萬元及以上的科技期刊有153種;有2821種科技期刊填報了網站信息,網站年點擊量在1萬次(不含)以下的科技期刊有463種,年點擊量在1000萬次及以上的科技期刊有31種;679種科技期刊填報了官方客戶端數據;2541種科技期刊填報了官方微信公眾號數據,微信公眾號訂戶數2000(不含)以下的科技期刊有1117種;3552種科技期刊沒有微博,擁有10萬及以上用戶的科技期刊有82種[5]。可見,科技期刊明顯存在投入不足、融合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融合發展現狀仍處于摸索階段。

4.頭部期刊示范引領,打造融合發展樣板

一些期刊積極推進自身媒體融合之路,探索網絡首發、增強出版、新媒體社交傳播等方式,同時嘗試與上下游資源要素融合,呈現多樣化的融媒體模式。例如,科學出版社數字化以SciEngine等技術平臺為支撐,打造期刊全流程數字出版與國際傳播平臺。SciEngine平臺集投審稿系統、全流程數字出版與管理系統、國際化傳播發布系統于一體,為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傳播和影響力提升提供支撐,目前平臺上線期刊296種[6]。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中國學術前沿期刊網上線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20種、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8種。該網采用JustAccepted、Online First、ssue三種版本更替上網機制,在遵循國際開放標準的結構化全文數據基礎上,提升對圖表及參考文獻的處理能力。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已完成期刊學術出版的基礎平臺建設,實現稿件采編、稿件評審、編輯加工、結構化排版、多元發布,提高期刊內容的采編、生產和傳播效率,完成集群到集約的升級。中華醫學期刊全文數據庫注冊機構數達1800家,每日訪問量達10萬人次,實現了從傳統的內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務商和知識服務商的轉型。人大數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運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數據庫、“學界”、“壹學者”等核心業務產品,致力于在數字出版、知識服務、數字人文等領域,為教育機構、科研機構、信息化管理機構、政府公共服務機構等B端客戶,以及讀者、作者、編輯、學者、CIO等C端客戶提供豐富的學術資源、數據分析與技術支持等。一些學術期刊融合發展先行者,一方面積極探索出版流程的數字化提升,另一方面推動自身與上下游資源的深度融合,促進知識傳播向知識服務轉型升級。

5.技術賦能學術期刊,構建新型傳播體系

隨著新興技術的興起和用戶閱讀趨勢的變化,技術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為學術期刊出版、發行傳播、知識服務等提供技術支撐。如平臺服務型機構有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北京世紀超星信息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龍源數字傳媒集團、武漢鼎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技術服務型機構有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拓爾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瑪格泰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仁和匯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生產貿易等綜合服務型機構有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等[6];自媒體類服務機構包括學習強國、人民號、新華號、新浪微博、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網絡音視頻社交媒體包括喜馬拉雅FM、荔枝、蜻蜓FM等;視頻平臺包括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同時,隨著元宇宙在新聞出版業的應用推進,一些學術期刊也逐步嘗試虛擬現實、數字藏品及虛擬主播等技術應用。

6.學術研究活躍,探索學術期刊融合路徑

筆者梳理了我國2005—2019年15年間關于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研究文獻發文量情況(如圖3所示)。2005—2013年9年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研究不夠活躍,2014年媒體融合較前幾年有了很大的提升,2019年達到了發文量最高值,期刊媒體發展研究處于活躍期,進入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的階段。

中國科協、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等相關部門紛紛設立關于學術期刊融合的研究項目。近幾年,大量關于期刊媒體融合的研究成果出版,如《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研究》(冀芳)、《新媒體時代高校學術期刊媒介融合問題研究》(孟耀)、《中國科技期刊數字轉型融合出版模式與路徑研究——期刊聯盟發展模式探討》(郭陸莊)、《中國期刊數字出版技術變遷研究》(張立偉)、《融合再造:期刊創新密碼與互聯網+研究》(李祖平 汪新紅)、《大牌期刊路在何方:國際著名期刊的融合發展戰略》(張聰)等。《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還推出了《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專題》。這些學術研究為厘清學術期刊融合發展概念、模式及路徑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參考。

二、 學術期刊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在新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知識與信息的載體、方式、渠道發生了重大轉變,學術期刊必須適應受眾知識信息獲取方式的變化,改造其生產方式、承載方式與傳播方式。因此,學術期刊融合發展,既是出版產業做強做大的方向,也是學術期刊生存發展、轉型升級及提升學術引領能力的內在需求。筆者主要從政策推進、內容建設、融合模式、科技應用、全媒體人才五個層面展開探討。

1.政策推進層面

第一,加強政策落實。在學術期刊出版與新媒體全方位的融合發展中,思想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是融合發展的基礎。《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調查數據顯示,有59.28%的期刊有意開展融合出版相關工作,由于種種原因還未落實到具體行動;30.54%的期刊認為必須加快融合出版進程,并且已經開展相關工作;7.95%的期刊對融合出版持觀望態度;也有少數期刊(2.23%)表示并不關注。另外,此次調查中有23.44%的期刊認為期刊人在觀念上尚未認識到融合出版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是我國科技期刊融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可見,學術期刊業界普遍對融合發展認識不夠,缺乏深入理解和工作主動性[7]。針對該層面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要加強學術期刊主管、主辦單位及出版單位的主體責任意識,對政策文件進行深入解讀與貫徹落實。加強融合出版體系建設,包括理念、內容、技術、傳播、人才等多個體系的宏觀布局與具體舉措,應成為行業發展共識。

第二,建立長效機制。《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年)》顯示,全國4963種科技期刊共1311個主管單位,每個主管單位平均主管3.79種期刊。3140個主辦單位,每個主辦單位平均主辦1.58種期刊;4261個出版單位,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出版1.16種期刊。4069個期刊出版單位出版1種期刊,占被調查期刊總數的95.49%。以單刊編輯部為出版單位的有3282個,占被調查期刊總數的77.02%[5]。可見,科技期刊依然存在“散、小、弱”和經費投入不足問題。非法人組織沒有獨立的財產,因而不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這將極大制約學術期刊融合發展的進程。筆者認為,要實現學術期刊融合發展的戰略布局,就必須從建立長效體制機制入手,形成有效的運營機制、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快構筑與學術期刊深入融合相適應的更加完備、更富韌性、更有效率的制度體系。

第三,優化學術環境。近年來,在打擊學術不端和假刊物、假網站方面,相關部門重拳出擊,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湖南長沙查獲了“11·21”假冒學術期刊案[8],天津南開區破獲了假冒學術期刊實施詐騙案[9],2022年9月,北京順義警方打掉了一個以“代發論文”為名涉案金額上百萬元的山寨雜志社,19名嫌疑人被刑事拘留[10]。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了《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174—2019)》,該標準界定了學術期刊論文作者、審稿專家、編輯者所可能涉及的學術不端行為,以及各類學術不端行為的判斷和處理[11]。雖然在政策層面和法律法規層面推進了學術環境的健康有序發展,但由于網絡虛假信息的監管難度較大,加強學術期刊出版單位官網認證、官方賬號的管理,防止假冒網站、假冒期刊、假冒賬號對期刊社、作者、讀者的侵害迫在眉睫。

第四,優化資源整合。有些學術期刊多年來形成了“低頭辦刊”“關門辦刊”的傾向,這不利于發揮學術共同體作者作用和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筆者認為,學術期刊應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積極探索學術期刊的“學會+企業”“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企業”等多種協同發展新模式,這將有益于學術期刊發展的資源和要素用足、用好。在學術期刊出版過程中逐步形成自主的知識服務產業鏈和知識服務體系。

第五,推動項目引領。學術期刊界普遍存在對融合概念、路徑、模式認知不夠清晰的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構建重點項目帶動、樹立學術期刊樣板。筆者認為,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社會組織及相關機構應該設立學術期刊融合案例庫,同時在原有案例遴選推優項目中增加學術期刊融合發展入選比例,通過樹立融合發展標桿,推動學術期刊融合發展進程。

2.內容建設層面

互聯網時代,優質內容生產仍是學術期刊的核心競爭力,結合我國學術期刊辦刊實際,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重點發力。

第一,發揮主管主辦單位優勢,加強優質內容供給。按照主管、主辦單位的性質,我國學術期刊可分為三類。其一,學會類學術期刊,發揮學術共同體作用,推進集群化建設,形成特色刊群,實現差異化發展。比如,中華中醫藥學會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積極推進中醫藥期刊集群的建設,打造了我國中醫藥學領域規模最大、最具學術權威性的品牌期刊集群,匯聚了領域內76種期刊[12]。其二,高校類學術期刊,以一流學科建設、交叉學科建設和重點學科發展為抓手,實現從綜合性刊物向專業化刊物方向轉型。其三,科研院所類學術期刊,加強產學研聯動,推動科研成果在行業中的落地。

第二,挖掘學術前沿、熱點,提升內容的學術價值。學術期刊結合自身特色,可將內容聚焦于“三個面向”,即面向國家發展大局和戰略方向,面向主管、主辦單位工作部署,面向科學共同體的共同關切。學術期刊通過策劃和組織特稿、專題、專欄、專刊等方式,可為相關部門的戰略與決策、學科發展及行業實踐提供智力支撐。

第三,強化版權運維意識,實現內容價值提升。融合發展的顯著特征是多元傳播和“N次售賣”,即將學術期刊多年來積累的優質內容轉化成相關內容產品,將品牌轉為成產業延伸的文創產品。學術期刊必須增強版權意識,充分認識到版權是生存之基和發展之源;要聯合版權方,完善授權機制;統籌考慮與版權方互惠雙贏,積極挖掘版權衍生價值;介入現代的版權運營,提高紙媒版權管理、運用、維護能力和水平,加強IP孵化、開發和轉化[13]。

3.融合模式層面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調查數據可見,學術期刊界對融合發展還停留在新舊媒體介質融合的層面,缺少深入的理解和探索。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健全數字化環境下一體化內容生產傳播機制,全面推進機構融合、業務融合、資源要素融合。在出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出版與其他行業跨界融合等方面,加強改革創新,不斷拓展融合發展新模式,形成數字時代出版融合發展新優勢”[14]。

筆者根據學術期刊出版特征,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建構融合模式。一是機構融合。組織機構融合體現在融合部門的設立上,應組建專業團隊從事融合發展業務工作。二是業務融合。業務融合就是建構和優化全流程的過程,該過程強調將學術期刊人員轉變為全媒體人才。三是資源要素融合。資源要素融合就是以用戶為中心,強調學術期刊內容相互傳播和資源共享,通過激活內容資源、學術資源、機構資源等,形成知識服務等新的媒介價值。

4.科技應用層面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學術期刊選題策劃、內容編審、出版傳播、版權保護、產業延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術期刊在科技應用層面,應按照管理部門的要求,重點關注加強前沿技術研發、推動成熟技術應用、建構標準化管理體系三個方面。

第一,加強前沿技術研發。應推動出版集團、學術期刊集群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科技企業等加強產學研合作,在挖掘學術選題、遴選作者、優化出版流程、革新科學傳播、推動開放科學、提升增值能力等方面加大研發力度,加強成果轉發。

第二,推動成熟技術應用。應實現學術期刊內容資源統一加工及碎片化處理,實現產品形態多樣化、精準傳播和增值服務。

第三,建構標準化管理體系。應聯動企業、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等各方資源,在技術研發、成熟技術應用基礎上推進標準化建設和效果評估工作,同時要保障技術實現內容安全、流程安全和傳播安全。

5.全媒體人才層面

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年)》,全國4963種科技期刊中,得到有關于科技期刊新媒體工作人員情況的有效數據4850個,統計顯示沒有新媒體工作人員的科技期刊有3386種,占有效數據總量的69.81%[5]。筆者認為,打造高質量的融合發展,人才隊伍是核心競爭力。培育和科學使用全媒體人才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學術期刊出版單位多個層面協同推進。

首先,政府層面。一是要創新用人機制,讓人才擁有事業歸屬感;二是要靈活試點編輯職稱制度。2014年,全國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首次將互聯網出版單位從業人員納入考試報考范圍。2016年,北京市試點開展數字編輯職稱考試和評聘工作。2017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新聞出版單位高級職稱評審工作中首次提出了數字編輯相關職稱的評審規則。這些舉措將有益于持續推進數字出版產業的人才隊伍培養和建設[15]。

其次,高校層面。高校要強化出版專業與實踐的結合。在2022年全國出版學科共建工作會上,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張久珍表示,宏觀上,“政產學研用”一體發力有助于全方位、多維度推進出版學科建設;實操上,部校共建模式有利于調動各方優勢資源,既能充分發揮部委宏觀指導、多方協調的優勢,又能借助高校交叉學科的優勢,推動出版學科建設邁上新臺階[16]。

最后,社會層面。中國期刊協會數字期刊分會、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網絡化工作委員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出版融合工作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數字化工作委員會及中國新聞技術工作者聯合會出版融媒體技術分會等社會組織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分層次、分類辦好出版融合發展相關的培訓班、研修班。學術期刊出版單位將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的方式儲備全媒體人才,為學術期刊融合發展聚集人才優勢。

隨著新興技術迭代創新和學術期刊融合發展實踐推進,學術期刊融合發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將不斷拓展和豐富,這也是學術期刊融合深化的過程。我們相信,在政策賦能、科技賦智、人才賦力下,學術期刊界將主動適應網絡化、平臺化、社交化等學術交流新趨勢,加快傳統出版向知識服務、數字經濟轉型,學術期刊將呈現更多可能,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 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R]. 2015.

[2]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 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R]. 2019.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R]. 2020.

[4]張立. 2020—2021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1.

[5]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6]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技期刊產業發展藍皮書(2022)[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

[7]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技期刊產業發展藍皮書(2018)[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8]湖南:“湖南長沙‘11·21假冒學術期刊案” 一審判決[EB/OL]. (2020-02-20 )[2022-10-15]. https://www.shdf.gov.cn/shdf/contents/2855/413099.html.

[9]天津:南開區破獲一起假冒學術期刊實施詐騙案[EB/OL]. (2020-09-14)[2022-10-15].https://www.shdf.gov.cn/shdf/contents/11419/421294.html.

[10]花錢就能發論文?北京警方查獲代發論文山寨雜志社刑拘19人[EB/OL]. (2022-09-19)[2022-10-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364079958793720&wfr=spider&for=pc.

[11]學術出版規范 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 CY/T 174—2019[EB /OL]. (2019-05-29)[2022-10-15].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805/102815.shtml.

[12]方正電子與中醫藥學會共同推進期刊集群化發展新模式[EB /OL]. (2021-05-13)[2022-10-15]. http://www.founder.com.cn/News/index/show/1513.html.

[13]段艷文. 紙媒知識服務要重視版權管理和有效開發[J]. 中國傳媒科技,2018(8):1.

[14]中共中央宣傳部. 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R]. 2022.

[15]視界·觀點|數字出版高質量發展呼喚專業人才隊伍[EB/OL]. (2021-11-02)[2022-10-15].

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1/11/

02/576122.html.

[16]產業·觀察|強基培根,出版學科如何提升教育水平?以體系化建設推進出版學科邁上新臺階[EB/OL]. (2022-09-28)[2022-10-15]. https://sghe

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2/09/28/866498.html.

猜你喜歡
融合發展
一次函數“四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今日農業(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融合》
現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国毛片网|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欧美三级自拍| 干中文字幕| 免费jizz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另类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91九色国产在线|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亚洲天堂久久|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欧美色视频网站|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青青国产视频|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视频| 欧美色99|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欧美成人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亚洲综合专区|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色135综合网| 婷婷综合色|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一极毛片|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久久精品91麻豆| v天堂中文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91青青视频|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天天综合色网|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国产99精品视频| 国内a级毛片|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婷婷六月在线| 日韩无码黄色|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91亚洲影院|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