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閱讀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用積極的內容和恰當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數字閱讀是出版的時代命題。文章在分析高校數字閱讀推廣傳播圖景基礎上,針對高校數字閱讀推廣存在的數字內容缺少廣度和深度、傳播渠道相對單一、合作共建活動不足等問題,提出出版單位應關注高校數字閱讀推廣,聚焦大學生數字閱讀需求,拓寬數字內容廣度和深度,助力多元主體的高校數字閱讀推廣活動實現價值共創。
【關? 鍵? 詞】融媒體時代;高校;數字閱讀;推廣
【作者單位】吳銀秀,廣西藝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 G239.2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9.016
促進大學生閱讀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也是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網絡社交和移動互聯設備的普及,當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早已從簡單的紙質閱讀轉變為多媒體、多樣化的數字閱讀。據相關統計,“60%以上的大學生把閱讀的重心放在了公眾號和文章的閱讀以及電子書的閱讀上”[1]。可見,數字閱讀是融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
高校是開展文化自信自強教育的戰略高地。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代大學生要在高校的學習生活中,賡續中華文脈,感知時代進步,形成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自強。融媒體時代,關注高校數字閱讀推廣需求,用積極的內容和恰當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數字閱讀,推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是出版的時代命題。
一、高校數字閱讀推廣的傳播圖景
當代大學生越來越具有媒介化特征,媒介生活與現實生活的界限模糊,媒介既反映現實生活,也塑造現實生活。融媒體格局的成熟、數字交互慣習趨向,以及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構建了當代大學生數字閱讀的多樣化圖景。
1.傳播格局的立體化
融媒體格局在當代社會已然成熟,和傳統的電子媒介相比,數字化的傳播方式有著更大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影響力。數字化傳播方式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和交流行為,使得大眾能夠更加主動地獲取信息,學習所需技能,了解中華文化。目前,我國媒體深度融合之路走向成熟,根據《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21)》,2020—2021年,我國各類媒體在內容、平臺渠道建設和經營管理方面實現了穩健增長,媒體融合已由增量擴張變為內涵拓展,進入智能融合、生態融合、柔性融合的新階段[2]。
出版手段的數字化變革在給讀者帶來新閱讀體驗感的同時,也促進了出版業的便利性,革新了產品形態,延伸了出版邊界,增強了表現效果。融媒體時代,傳統出版內容的傳播方式以及傳播媒介不斷優化,從傳統的紙質版本售賣到現在的數字化產品傳播,擺脫了以往傳播方式的局限性,傳播格局逐漸立體化,這使得大學生的學習和閱讀不再受到限制,多媒介傳播方式已然成熟。大學生數字閱讀的途徑越發豐富,數字內容的傳播范圍及空間不斷拓寬,形成了立體化的傳播格局。
2.興趣認同的情感化
過去,閱讀更多的是基于文字的閱讀方式,而文字表述所具有的線性和邏輯性強的特征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閱讀素養,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讀者閱讀興趣的形成和理解的程度,就如同“知溝理論”所指出的文化鴻溝,興趣認同的程度往往因人而異。數字時代,多媒體傳播技術的輔助可以讓閱讀更為高效,而這一改變是建立在多媒體表達所激發的興趣上。
數字閱讀擺脫了傳統閱讀方式的制約,傳統出版的數字化傳播形式日漸豐富,為當代大學生的數字閱讀開辟了新空間。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閱讀不僅可以看、可以讀、可以聽,還可以沉浸式閱讀。讀者只需要借助VR眼鏡、耳機、大屏幕,便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作品的文化氛圍,理解創作者的創作心理。AR全景式閱讀、沉浸式閱讀、手機APP興趣推送等功能,增強了大學生閱讀的感官體驗。
在多媒體技術的賦能下,利用大數據識別技術可以多元化地向受眾推送特定內容,這能激發大學生的閱讀興趣。這種方式對興趣點的展現不再是生硬的白紙黑字,是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元素的融合,是多種形態的。如“5G+AR全場景沉浸式閱讀”加入了聲音、動畫、情景等元素,改變了傳統閱讀的單一性、枯燥性,有助于大學生在閱讀中形成興趣認同。
3.傳播媒介的多樣化
傳統出版大多通過印刷傳播,內容的傳播范圍和深度具有局限。但是融媒體時代,數字傳播形式的便捷性、快速性、精準性打破了傳統傳播形式的局限,加大了數字閱讀方式的可選擇性,提高了閱讀推廣成效。
數字化服務拓展了閱讀的形式和渠道,智能化設備和智慧化應用為讀者營造了更便捷、更高效、更舒心的書香氛圍,讓讀者與閱讀“零距離”接觸。國家圖書館新閱讀空間給讀者帶來了全新體驗,該空間分為“沉浸式”閱讀體驗區和國圖書房兩個區域。“沉浸式”閱讀體驗區又分為“全景展廳”和“閱讀樹”兩個部分。“全景展廳”采用的是270度環繞的LED三折屏幕,具有巨幕裸眼VR真實效果,讀者置身于三面超高清大屏環繞的全景式空間里,可以獲得較強的沉浸感和真實的畫面感。“閱讀樹”則是將移動智能設備、VR設備與樹形展架有機結合,讀者可通過現場不同的VR設備終端,觀看古代典籍、國畫、文物古跡、城市印象等不同類型的VR視頻資源。相較于傳統閱讀形式,國家圖書館新閱讀空間給讀者帶來了視覺、聽覺、觸覺等豐富的感官體驗和情感體驗。
二、高校數字閱讀推廣的挑戰
相比傳統的紙質閱讀,數字閱讀不僅內容呈現媒介不同,而且具有移動、互動、便捷、即時等特征。當前,高校數字閱讀推廣具有較大空間,在新媒體的加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挑戰,需要出版單位加以關注,借勢發力合力解決相關問題。
1.數字化內容缺少廣度和深度
首先,數字產品形式多樣化不足,缺少廣度。一是目前數字產品還是以簡單的內容數字化轉化,也就是數字圖書和音像出版為主;二是網絡新興傳播平臺(抖音、微博、小紅書等)提供給大學生數字閱讀的內容資源較少,優質資源精準對接有限。
其次,數字產品對傳統內容的挖掘和整合不足,缺少深度。數字生態下的大眾閱讀接受趨向和慣習既有多媒體化、可視景觀化形式的需求,也有對碎片化、藝術化形式的需求。對大學生來說,碎片化閱讀與場景化閱讀越發常態化。調查數據顯示,“近九成學生喜歡閱讀,然而超五成學生每天閱讀時間不足一小時,‘手機免費閱讀成為學生的主要閱讀方式”[3]。這種碎片化、迅速化的淺閱讀模式需要傳統出版在數字化過程中加大對原有內容的挖掘和整合力度,引導大學生養成“深閱讀”“有效閱讀”的趨向和慣習。
2.數字內容的傳播渠道相對單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閱讀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再是單一的傳統文本閱讀方式,而是包含傳統文本閱讀方式在內的電子閱讀、網絡超文本閱讀、手機閱讀等多樣化數字閱讀方式。在高校數字閱讀推廣中,這些數字閱讀方式并沒有被很好利用,原因在于對大學生閱讀的特點研究不夠,對大學生數字閱讀推廣渠道挖掘不足。
新時代的大學生本就是互聯網原生代,他們的思維方式更開放、活躍,對新生事物具有很大的接納度和包容度,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當前,媒介趨向體系化、立體化,“聽讀”“短讀”“劇讀”等方式已是常態。而大學生數字閱讀渠道建設不足、重視度不高直接導致高校數字閱讀推廣缺乏長效性和常態化,高校尚未形成良好的數字閱讀推廣傳播生態,數字內容的傳播渠道還有較大的挖掘空間。出版單位要密切關注高校數字閱讀推廣需求,精準對接高校數字閱讀推廣工作,豐富數字內容推廣路徑。
3.合作共建活動不足
高校數字閱讀推廣活動一般由高校圖書館負責組織實施,借助網頁、APP是主流的數字閱讀推廣方式。出版單位的閱讀推廣內容多集中在圖書推薦、圖書活動開展、社訊/資訊提供、書評/比賽舉辦等,其中,圖書活動開展聚焦數字閱讀不多,針對大學生的數字閱讀活動有限。可見,目前的高校數字閱讀推廣主體單一,品牌化、體系化有待提升,活動形式有待豐富,高校應與出版單位開展形式多樣的共建閱讀推廣活動,以增強閱讀推廣活動的持續性。
三、出版助力高校數字閱讀推廣的策略
當前,高校數字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出版單位要善于創新理念和方法,不斷促進高校數字閱讀推廣的發展。
1.聚焦大學生數字閱讀需求,豐富出版樣態
高校數字閱讀推廣具有可持續性,在媒體融合的當下,出版單位可利用好數字化出版的優勢條件,加強謀劃,把關注高校數字閱讀推廣作為深入推進出版融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最常見的數字化出版手段便是電子圖書出版,但是在融媒體環境下,讀者的需求增多,出版單位將紙質作品簡單地轉化為電子圖書出版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多樣化出版方式已是出版業的必然選擇。
在有關內容的數字轉換上,傳統出版需要更加關注大學生閱讀需求,要在創新傳統出版方式的產品形態、表現效果等上下功夫,與時俱進,推動融合發展,豐富出版樣態,擴大出版邊界,服務好當代大學生的數字閱讀需求。出版單位要深入研究大學生數字閱讀的特點,嘗試在數字內容的梯度性、跨平臺、個性化等特征上開辟新路。比如,在傳統文化內容的數字化建設方面,《國學寶典》是一套適用于互聯網及移動終端的大規模中華古籍全文檢索數據庫,并且經過了全面標點整理以及專家審定,其分類體系兼顧傳統四庫和現代學科,可以直接全文復制,滿足大學生的學術需求。目前《國學寶典》仍以每年1億至2億字的速度擴充數據庫內容。再如,強化網絡新興傳播平臺建設,加強抖音、微博等平臺中大學生數字閱讀內容資源開發,以及優質資源的精準對接,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的數字閱讀需求。
2.拓寬數字內容廣度和深度,為高校數字閱讀推廣提供精準有力的內容支撐
出版單位擁有良好的內容資源、作者資源,具有拓寬數字內容廣度和挖掘數字內容深度的天然優勢。信息技術引入可為閱讀領域帶來閱讀功能的增加,但提升大學生數字閱讀推廣成效的關鍵前提是要有高質量的內容。當前,為了緩解學習生活的壓力,大學生多把數字閱讀作為休閑娛樂方式,喜歡閱讀休閑讀物,因此,提升休閑讀物的文化內涵十分關鍵。出版單位要深挖出版資源,創新表達方式,以更符合融合出版特點、更加接地氣的方式切實關照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點和時代使命,關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全力提升數字出版內容質量,引導大學生數字閱讀方向,著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高校數字閱讀推廣提供精準有力的內容支撐。
3.積極作為,助力多元主體的高校數字閱讀推廣活動實現價值共創
《從價值鏈到價值星系:設計互動戰略》一文中指出,成功的企業不僅僅是增加價值,而是著眼于能夠創造價值的系統本身,要通過主體身份的重塑與組合實現系統成員共同創造價值。這個理論也同樣適用于出版單位在高校數字閱讀推廣活動中的定位。
首先,出版單位要善于作為、主動作為。校園閱讀是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單位要服務好校園閱讀,做實全民閱讀。作為一家大學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打造優質的閱讀推廣活動,開展青年讀者喜聞樂見的讀書活動,積極響應并踐行國家對全民閱讀的倡導,引導大學生發現更好的自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策劃的“24小時校園閱讀空間”大型閱讀主題活動用“眾創”和“共建”的形式在校園里推廣。“24小時校園閱讀空間”由閱讀區、活動區、展覽區、書寫區等幾大活動區域組成,設有閱讀馬拉松、小型書展、故事雜貨臺、讀書會、真人圖書館、圓桌派等活動。其中,閱讀馬拉松活動影響火爆,覆蓋全國55個賽區,線上報名人數將近6000人,而且與幕天公益的“鄉村圖書角”項目鏈接,大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可參與公益活動,賦予此次閱讀活動更多的意義。
其次,出版單位要發揮主體作用,積極組織高校數字閱讀推廣的大型活動,并在一系列活動中創造閱讀價值,挖掘出版空間,促進高校數字閱讀生態的良性發展。如由湖北省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主辦,湖北省高校圖工委閱讀推廣專業委員會承辦的“云上雅游·閱讀無處不在” 第27個世界讀書日活動,獲得了湖北省50余所高校圖書館的大力支持。活動分為線下數字閱讀創意作品征集、線上閱讀兩個部分,共有來自全省8600余名高校師生參與線上閱讀活動,閱讀總時長65.7萬分鐘,視頻點擊次數34.4萬次,發表想法超過10萬條。相關出版單位在類似活動中大有可為空間。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出版積淀著中華文明悠久雋永的精神內核,蘊含著人類諸多優秀的共同價值。當代青年生逢其時,做好高校數字閱讀推廣,關系著新時代大學生人格修養、家國情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練。出版單位要關注高校數字閱讀推廣需求,用積極的內容和恰當的方式引導大學生的數字閱讀,促進全民閱讀做深做實。
|參考文獻|
[1] 方英,王富江. 互聯網環境下當代大學生閱讀數據調研與分析[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6):107-110.
[2] 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21)[M]. 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21.
[3] 大學生閱讀情況調查:超5成每天閱讀不足1小時多用手機看書[EB/OL] .(2018-04-23)[2022-09-
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849928308929983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