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2月17日文章,原題:在支持美國對華加征關稅方面,大型工會的做法弊大于利隨著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向公眾開放對特朗普時代關稅的審查,美國小企業和地方工會紛紛反對繼續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
關稅辯論一直在進行。第二階段關稅審查通過上月開放的USTR門戶網站征求公眾意見。從小企業主到地方工會分支機構,基層人士可以就供應鏈的現實情況發表評論,提出與其國家組織不同的觀點。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以將制造業工作崗位帶回美國為由為關稅辯護。但現實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共生供應鏈中有著緊密聯系。當切斷聯系,美國也會丟掉制造業的工作崗位。美國決策者和工會都應認識到中美間蓬勃發展的制造業聯系的價值。從USTR門戶網站上的幾條評論就能拼湊出一個生動案例。
中國中車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設有工廠,該廠從中國進口車廂外殼,雇用334名員工為波士頓、費城和洛杉磯的公交系統制造地鐵車輛。代表該廠工人的兩個地方工會已致函USTR,要求取消關稅以保護他們的工作,并刺激公共交通制造業。斯普林菲爾德當地工會成員對中國中車的支持與美國國家層面的工會大相徑庭,后者往往忽視中國公司帶來的機會。在關稅審查第一階段,美國大型工會要求繼續征收關稅,遞交了一份在我看來是謾罵的信函。信中響應美國對華政治攻擊,將中國的貿易政策描述為“不公平、掠奪性和保護主義”。
在跨境法律職業生涯初期,我見證了美國全國性工會領導層的菲理性行為。2012年,我作為初入職場的律師,協助中國買家收購一家破產的美國航空公司。而美國國際機械師和航空航天工人協會出于狹隘的反華認識,對交易提出質疑。交易沒能完成。重組后的公司再度現身時已失去昔日輝煌,不僅停止公務機業務,組裝線也關了。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我在一家公司做暑期實習生,這家公司為中國客戶提供咨詢,以收購密歇根一家陷入困境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公司。該公司雇用數千名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的成員。中國投資財團穩住了公司,挽救了工會成員的工作,并幫助公司走向全球。
有很多中國投資者和美國制造業工人走到一起并取得成功的例子。美國工會領導人應放下民族主義情緒,轉而在中國公司的幫助下努力保護其成員的工作。▲(作者Kai Xue,劉長煌譯)
環球時報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