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超 程 鋒 鄖文聚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土地而設立專門紀念日的國家,今年6月25日是第32個全國土地日,活動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
我國土地的基本國情可概括為“一多三少”,即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少、優質耕地少且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
土地資源總量多,但人均耕地占有量少。我國平均人口密度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但我國人均耕地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耕地總面積為19.18億畝,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6畝。
優質耕地少且耕地質量總體不高。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明顯,但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不高。我國氣候、地形、土壤、水資源等自然稟賦條件較好、具有“先天優勢”的耕地占比不高,決定了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不高。
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我國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可利用的土地大多已耕種。我國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耕地后備資源面積為3307.18萬畝,集中連片耕地后備資源僅有940.26萬畝,占耕地后備資源總量的11.71%。
立足基本國情,我國制定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土地基本國策,實施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我國土地管理面臨著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尤其是耕地保護面臨嚴峻挑戰。
我國耕地面積不斷逼近18億畝耕地紅線,優質耕地減少嚴重。近10年,我國耕地面積減少了1.13億畝,比11個上海市面積還大。而且,我國優質耕地集中區與城鎮化快速發展地區高度重疊,集中連片優質耕地不斷被占用。
生態占用和“非糧化”利用成為造成我國耕地減少的新動因。近年來造成我國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近10年間我國有2.29億畝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生態功能較強的用地,有0.63億畝耕地凈流向果園、茶園、橡膠園等園地。
長期受高強度、過度、不合理利用影響,地力嚴重透支,我國耕地質量水平出現“后天失調”,質量退化現象明顯。比如,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2/5耕地不同程度地出現退化,東北黑土層厚度每年下降2-10厘米,全國1/3耕地不同程度受到水土流失危害,全國重度污染耕地約有5000萬畝等,耕地資源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補充耕地的自然稟賦條件較差、質量不高,加劇我國耕地空間格局發生明顯變化。近幾十年來,我國部分發達地區可供開墾的土地接近枯竭,補充耕地主要來自東北和西北地區,其自然稟賦條件明顯不如占用的優質耕地,我國耕地整體重心向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西北方向發生明顯偏移,維持了上千年的“南糧北運”在短短幾十年內變為了如今的“北糧南運”。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18億畝耕地紅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全國糧食基本自給的生命線。我國14億的人口規模對糧食的需求量和土地基本國情,決定了端穩中國人飯碗的前提是守牢18億畝耕地紅線,否則未來真會面臨餓肚子的危險。
保護耕地,不僅事關我國糧食安全,還關乎經濟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珍惜和保護耕地資源是全社會共同的義務和責任。廣大青少年要樹立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意識,從節約每一粒糧食、堅持光盤行動做起,學習并宣傳土地管理法律法規、政策和基本知識,積極投身并帶動身邊人參與到珍惜和保護耕地行動中來,爭做耕地保護衛士,共同筑牢我們的飯碗根基。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青少年還應該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將來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