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大剛

大耳叔叔您好!
昨天,我又跟長途汽車司機的繼父吵架了。原因是我買了一個比較貴的吉他,然后他就罵了一個晚上,還惡狠狠地說了很多威脅的話。我很害怕,媽媽也在旁邊無助地哭,我安慰媽媽不要怕。我不明白繼父現在是怎么了,他以前對我還好,一家三口還算和睦,現在我讀高三后,他卻經常看我不順眼,每次回來好像都故意找我的茬。
請問我該怎么辦呢?
曉崔(化名)
曉崔同學:
你好!
感謝你的信任,我很能理解一個高三學生和家長在這個時期的焦灼情緒,哪怕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一觸即發,引爆“戰爭”。
老師首先要表揚你,你能覺察到自己和家人的情緒變化,并寫信給心理老師咨詢,看得出來,你很想改變現狀。你信中提到,自己生活在重組家庭,并且這個重組家庭以前還很和睦。我想,在這個家庭里,爸爸沒有自己的血緣子女,每天很辛苦地養活這個家庭,其實挺不容易的。而且長途司機每天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精神也是高度集中的,回到家會很疲憊。人在疲憊狀態下容易引發情緒的失控,或許爸爸情緒的爆發不是因為你買的吉他很貴,而是因為看到你高三了還在買吉他!他想看到的或許是你高三拼搏沖刺的樣子。所以,我想如果這個事情放在高考后或許就不是這個情形了。
另一個角度,你們是非血緣父子,爸爸潛意識里有對你愛的控制,對自己無力感的恐慌,以及害怕你高三畢業后愛的失去。在行為失控下,爸爸想用語言來控制,越是表達得尖銳刻骨,越能投射出對你愛的程度,我覺得你應該很慶幸有這樣愛你的好爸爸。
在心理學上,我們的人格經常在兒童、成人、家長三種情景與感覺一致的系統下轉化。比如,你在和你的父母溝通時也處于這三種狀態的轉換中。“我很害怕”展現的是一種兒童自我狀態,“我安慰媽媽不要怕”展現的是一種家長自我狀態,而“現在讀高三經常看我不順眼,每次回來都找茬”展現的則是成人自我狀態。以后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形,在溝通的時候可以嘗試用這三種模式靈活地轉換。比如,爸爸用家長的自我狀態跟你溝通,這時你可以切換成兒童自我狀態,避開鋒芒,就不會發生碰撞了;爸爸和你用成人自我狀態和你談未來,談生活的時候,你也可以切換成成人自我狀態,進行平等地交流;如果爸爸感覺很累或遇到困難,有負面情緒或行為,這時候你可以切換成家長的模式來鼓勵和安慰他,觸動他內心最溫暖的地方,讓他獲得溫暖和力量。試試看這種交往模式,我相信它會倍增你們的親密關系。
最后也要提醒你,高考前注意勞逸結合,合理把握時間,順利考入理想的大學!也祝你們的家庭更加幸福!
大耳叔叔
父母對孩子愛的形式不是控制而是表達,心理學上PAC人際溝通理論是指人格的三種自我狀態下的轉換(P即父母,A即成人,C即兒童)。兒童自我是童年遺留下來的思想、感覺及行為;成人自我則是針對目前現實的自主性感覺,是思想和行為的組合體;父母自我則是個體從周圍重要人物所內射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當下,很多高三的學生學業壓力較大,處于焦慮狀態,可以通過學習PAC人際溝通的理論,明白父母和父母狀態、成人和成人狀態、兒童和兒童狀態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這三種狀態的結合體,以此去應對來自家庭和外界的壓力,引導他們更好地認識自我,進而悅納自己,提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