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伍亮,張姜宇,許春燕,曾熠,潘宗宇,游元元
(成都醫學院 藥學院,四川成都 610500)
漿細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亦稱乳腺導管擴張癥,是以導管擴張、導管周圍炎癥及漿細胞浸潤為基礎的一種乳腺慢性非細菌性炎癥,臨床表現為乳頭溢液,乳暈下腫塊、乳房局部疼痛不適,化膿潰破后易反復發作形成瘺管, 經久難愈[1-2]。目前西醫治療以藥物和手術為主,但藥物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而手術切除則不僅會影響乳房外觀,還有較高的復發率[3-4]。中醫將PCM歸于乳癰的范疇之內,認為該病為肝氣郁結、血瘀凝聚所致[5],治療手段有以中藥復方為主的內治法,也有包括引流法、墊棉法、箍圍法等的外治法[6]。
在PCM的內治法中丹參使用頻率較高[7]。國家級名中醫周玉朱教授的經驗方——丹參化瘀湯對此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8],消乳散結湯、蒲公英柴胡湯、柴芩消癰湯等臨床治療PCM的方劑中亦含有丹參。五代時期典籍《日華子本草》記載丹參具排膿止痛、生肌長肉之功效,后世本草對該功效多有記載;宋代劉明之在《圖經本草藥性總論》中記載了丹參具有排膿止痛、治惡瘡疥蘚的功效;明代李中梓在《醫案必讀》《頤生微論》《本草通玄》等多部著作中均強調了丹參散結的作用;《本草綱目》丹參項下則記載了以丹參為君藥治療婦人乳癖的方劑。
丹參所含化合物甚多[9],但治療PCM的物質基礎并不明確。目前對于丹參的研究多集中在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或預防方面,對PCM 的治療機制研究甚少。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網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分析丹參中有效成分對PCM的作用機制,以期為丹參治療PCM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以“丹參”為關鍵詞,在中藥系統藥理學數據庫與分析平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https://tcmsp-e.com/)中搜尋丹參的有效化學成分[10-11],根據TCMSP數據庫得到的篩選結果,設置篩選條件藥物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OB)≥30%,設置類藥性(drug-likeness,DL)≥0.18[12-15]。在TCMSP數據庫中找到并下載藥物活性成分潛在靶點。利用UniProt數據庫( https://www.uniprot.org/)對查詢到的藥物活性成分靶點進行靶點蛋白和基因信息校正,得到丹參有效成分的預測靶點。
將1.1篩選得到的丹參的所有有效活性化合物及其對應的靶點導入Cytoscape3.7.2軟件中,構建得到中藥-成分-靶點網絡,確定合適的分析條件,分析得到丹參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及主要作用靶點。
利用GeneCard數據庫(https://www.genecards.org/)以及DisGeNET數據庫( https://www.disgenet.org/),搜集PCM的相關靶點基因,對GeneCard數據庫取 Score值大于中位數的靶點作為PCM的潛在靶點[16],對DisGeNET數據庫設置篩選條件為相關系數(Relevance score)≥1,限定研究物種為人類,對兩數據庫篩選出的疾病靶點進行整合去重,并剔除潛在致病靶點中在人體乳腺細胞內不表達的基因靶點,得到PCM的高關聯性靶點。利用UniProt數據庫將查詢到的疾病靶點轉換為UniProt ID,通過BioinfoGP數據庫(https://bioinfogp.cnb.csic.es/tools.html)的在線工具Venny 2.1軟件對丹參有效成分靶點與PCM的相關靶點基因取交集,得到丹參治療PCM關鍵靶點[17]。并使用1.2得到的中藥-成分-靶點網絡與PCM的高關聯性靶點相映射,利用Cytoscape3.7.2軟件將結果可視化,構建藥物-成分-靶點-疾病網絡。
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是指從生物體內各種作用角度研究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將潛在治療靶點導入STRING數據庫(https://string-db.org/),選擇中置信度(minimum required interaction score=0.150)選項,構建交集治療靶點的PPI網絡,導出數據于Cytoscapoe3.7.2軟件中分析。了解潛在治療靶點的互作信息,以degree值確定其中相對重要的靶點。
將篩選得到的潛在作用靶點導入DAVID數據庫v6.8(https://david.ncifcrf.gov/home.jsp),以p≤0.05為篩選條件,選定研究條件限定為人類,進行基因本體( gene ontology, GO)生物過程、細胞組成、分子功能富集,并分析數據得到GO功能富集圖。
利用DAVID數據庫v6.8、Metascape數據庫(https://metascape.org/gp/index.htm)和KEGG API數據庫(https://www.kegg.jp/kegg/rest/)進行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 (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號通路富集,探究丹參作用于PCM可能的生物功能和信號通路。對于每個給定的基因列表,通路和過程富集分析使用以下本體來源進行:KEGG Pathway、Canonical Pathways、Reactome Gene Sets、CORUM、DisGeNET、PaGenBase、Transcription factor target、TRRUST、PANTHER Access和WikiPathways分析。基因組中的所有基因都被用作富集背景,利用KEGG API數據庫對所有潛在基因組的表達通路進行篩選。根據P(P< 0.01)[18]、最小計數為3 且富集因子> 1.5(富集因子是觀察到的計數與偶然預期的計數之間的比率)收集靶點基因,并根據其成員相似性將其分組到集群中。使用Cytoscape3.7.2對數據進行可視化網絡分析[19],將其中每個節點代表一個作用靶點基因,以P大小著色,將Cytoscape3.7.2得到的視圖網絡與Metascape數據庫得到的基因列表分析報告結果進行對比,得到PCM可能的生物功能和信號通路。
為進一步確認潛在疾病治療靶點與丹參有效成分的作用關系,選擇潛在作用靶點互作程度排名前三的編碼蛋白,在Protein Data Banks(PDB數據庫)(https://www.rcsb.org/)上查找其作用三維結構,保留為PDB格式,使用autodock4.0軟件(基于Python語言-使用Python3.7軟件)與丹參主要活性化合物進行分子對接。以對接成功的蛋白和分子的結合自由能作為判斷方式,若結合自由能最強,則兩者親和力越大,越有可能實現分子與蛋白相互作用。
通過TCMSP數據庫檢索共得到丹參活性化合物丹參65種,其中可結合靶點的有效成分共計59種,部分丹參有效活性成分見表1(全表見OSID科學數據與內容附表1)。同時通過TCMSP數據庫檢索得到丹參潛在作用靶點132個。

表1 部分丹參活性成分
基于Cytoscape3.7.2軟件分析結果,得到丹參的中藥-成分-靶點網絡(圖見OSID科學數據與內容附圖2-A), 網絡共計191個節點,其中活性成分59個,藥物靶點132個,含有961條邊。以度值(degree)(可體現網絡中交互能力大小)作為判斷依據。可得木樨草素的度值最大為54,其次依次為丹參酮ⅡA、鼠尾草酚酮、二氫丹參內脂、丹參酮,其度值分別為40、38、36、34。說明這5種藥物成分為丹參中作用靶點較多的重要活性成分。
由GeneCard數據庫以及DisGeNET數據庫搜集整合的PCM的相關靶點基因,經過篩選,共有125個靶點與PCM相關聯。將所有篩選得到的疾病靶點與丹參有效活性成分作用靶點相映射,得到藥物-成分-靶點-疾病網絡(圖見OSID科學數據與內容附圖2-B)。Venny 2.1軟件對丹參有效成分靶點與PCM的相關靶點基因取交集,得到丹參治療PCM關鍵靶點分析網絡并繪制Venn 圖(圖1),分析結果得到潛在治療靶點共有10個,分別為BCL2L1、EDNRA、ERBB2、ICAM1、IFNG、IL-4、IL-6、NR3C1、PGR、STAT3。其中PGR、NR3C1、BCL2L1等3個基因度值最高,分別為8、7、3,且其發生作用分子多為丹參的有效成分。

圖1 丹參成分靶點與PCM疾病靶點維恩圖Fig.1 Venn Diagram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component ingredient targets and PCM disease targets
根據STRING數據庫分析結果(圖2),利用Cytoscape7.2.0分析其數據,可知此網絡圖共10個節點,42條邊,平均節點度值為8.4。依據度值排名,前4名分別為BCL2L1、IL-6、ICAM1和PGR,說明這4個靶點具有更強的交互作用,對疾病的影響更大。經過進一步文獻[20-23]篩選確定,丹參對PCM治療的作用靶點主要為IL-6、ICAM1和PGR。

圖2 潛在作用靶點PPIFig.2 PPI network of potential target
利用DAVID數據庫對10個潛在治療基因進行富集分析,得到14個生物過程(biological process,BP)、9個細胞組成(cell composition,CC)、6個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具體結果見分析圖(圖見OSID科學數據與內容附圖2-C)。其中生物過程主要涉及細胞對藥物反應的調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過程的正調控、趨化因子的正向調控、MAP激酶活性陽性調控等;細胞成分主要為細胞質、外側質膜,細胞核等;分子功能主要分為細胞因子活性、蛋白質結合、 RNA聚合酶Ⅱ核心啟動子近端區序列特異性 DNA 結合等。
KEGG通路富集分析結果篩選得到16條信號轉導通路,包括乳腺癌通路、癌癥信號通路、庫欣綜合征通路、NF-κB信號通路、卵巢類固醇合成通路等,有關于PCM以及乳腺癌的通路共計兩條;第一條,通過直接影響Her-2或其他間接因素,放大PI3K激活PI3K信號通路,影響細胞增殖、存活、翻譯等生物過程,進而影響細胞分裂周期和細胞生物學過程,誘發炎癥或癌變;第二條,Jagged或Delta通過影響Notch,使Notch信號通路的Her-2過度表達,Her-2/neu在某些乳腺癌和卵巢癌細胞表面過度表達[24],是乳腺癌變的標志。總體結果見圖3。對關聯炎癥反應、凋亡、氧化應激反應進行分析[25],通過對富集因子、P值及參與調控通路上的基因數進行綜合富集通路分析,得到各潛在靶點對生物生理功能的調節過程,結果按照P值大小著色(-logP>10著深橙色,6<-logP<10著橙色,-logP<6著淡橙色)繪制疾病靶點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圖,見圖4。

注:相關信號通路采用紫色標記。圖3 丹參有效成分與乳腺癌及炎癥信號通路的相關靶點示意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levant targets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and the breast cancer and inflammation signaling pathways

注:按照P值大小著色,-log P>10著深橙色,6<-log P<10著橙色,-log P<6著淡橙色。圖4 疾病靶點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條形圖Fig.4 Bar chart of the enrichment analysis of disease target genes KEGG pathway
為了進一步驗證上述篩選的關鍵成分與重要靶點的準確性,取藥物-成分-靶點-疾病網絡中度值前五的有效活性成分木樨草素、丹參酮ⅡA、鼠尾草酚酮、二氫丹參內脂、隱丹參醌與篩選出的潛在作用靶點互作程度排名最高的IL-6、PGR、ICAM1的靶點蛋白進行相互結合實驗,以結合自由能作為篩選條件,結果15次對接嘗試均獲得成功,其結果均小于0,且結合自由能都在-8.368~-20.627 12 kJ/mol范圍內,其中木樨草素與3種蛋白分子對接后結合自由能最小(圖5),分別為-16.275 76 kJ/mol(圖5(a))、-18.325 92 kJ/mol(圖5(b))及-20.627 12 kJ/mol(圖5(c)),由分子對接結果可知木樨草素與疾病靶點結合最為容易且穩定。說明木樨草素可能是治療PCM疾病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活性成分,這就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圖5 木樨草素與基因的分子對接圖Fig.5 Molecular docking map of luteolin and the gene
本研究利用網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方法研究了丹參治療PCM的活性成分,并識別出其中關鍵的靶點及其調控的 KEGG 通路和GO生物學過程。
通過構建藥物-成分-靶點-疾病網絡以及分子對接驗證,顯示丹參的活性成分木樨草素、丹參酮ⅡA、鼠尾草酚酮、二氫丹參內脂、隱丹參醌與潛在作用靶點互作程度排名最高的IL-6、P6GR、ICAM1靶點基因對應的蛋白確有分子結合的可能。其中,木樨草素可與6個潛在治療靶點(BCL2L1、ERBB2、ICAM1、IFNG、IL-4、IL-6)產生相互作用,提示木樨草素可能在PCM治療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丹參酮ⅡA、隱丹參酮、鼠尾草酚酮、二氫丹參內脂、隱丹參醌、丹參酮因能與較多的疾病靶點交互,初步推測其可能在治療PCM中發揮一定作用。
通過將丹參活性成分靶點與PCM靶點映射后,得到10個潛在治療靶點,分別為BCL2L1、EDNRA、ERBB2、ICAM1、IFNG、IL-4、IL-6、NR3C1、PGR、STAT3,值得后續深入研究。其中NR3C1、PGR在10個潛在基因靶點中互作的丹參活性成分最多,同時也是degree值最高的兩個基因,提示二者的靶點與丹參有效成分交互作用最強。對潛在治療靶點構成的PPI進行分析,可得到互作程度居于前兩位的靶點基因PGR(NR3C3)、IL-6。其中IL-6可介導IL-6產生,IL-6是由活化的單核巨噬細胞、B細胞等細胞分泌產生,是人體內促炎細胞因子和抗炎性肌細胞因子[26],IL-6作為抗炎細胞因子的作用是通過其對TNF-α和IL-1的抑制作用以及IL-1ra和IL-10的活化來介導的[27],并通過一系列生物效應從而刺激人體免疫應答[28],臨床將其作為一個PCM的重要指標[29],也有研究表明外界因素是通過IL-6/JAK2/STAT3途徑誘發PCM[30],故丹參可能通過抑制此途徑發揮治療作用。PGR基因是編碼類固醇受體超家族的一個成員,負責編碼蛋白質介導孕酮的生理效應。孕酮在妊娠有關的生殖事件中起著核心作用,是否與PCM相關需要進一步研究[31-34]。
GO富集分析表明丹參可能的作用機制為調節體內細胞對藥物反應、增加一氧化氮在體內的含量、介導產生趨化因子、激活并加強MAP激酶活性、增強IL-6受體的拮抗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丹參也可能是通過乳腺癌通路、癌癥信號通路、庫欣綜合征通路、NF-κB信號通路、卵巢類固醇合成通路等對PCM進行治療。而在NF-κB通路中,若藥物能抑制NF-κB活性,便可抑制細胞因子TNF-α,作為PCM另一關鍵指標TNF-α,藥物若能降低其在病灶的表達水平,則此藥物對PCM就具有良好治療效果[35-36],說明此通路是丹參作用于PCM的一條作用通路。通過對NF-κB通路的分析,側面反映了丹參也可能通過上述其余通路作用于PCM。
綜上所述,中藥丹參治療PCM是通過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共同調控的結果。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其治療PCM的物質基礎和可能的作用機制。在的后續研究中,將對本研究篩選的關鍵靶點和信號通路進行體內外的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