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星
(杭州師范大學 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1121)
關于中華美育會創辦的時間,目前可見文獻表述主要有三。一是1919年冬,如《上海美術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美術志》曰:“中國第一個美育學術團體。1919年冬創立于上海。由吳夢非、豐子愷、劉質平、姜丹書、蕭蛻、胡懷琛等發起。會址設于南市小西門外黃家闕路的上海藝術專科師范學校內。”[1]二是1919年10月,如王震編《二十世紀上海美術年表》1919年10月條目,記曰:“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創辦不久,吳夢非、豐子愷等目睹文化運動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聯絡本校和愛國女校的幾位同志,發起成立了中華美育會,以聯合當時全國的藝術工作者和大中小學教師,共同推進新藝術運動。”[2]93三是1919年11月19日,如王震《二十世紀上海美術年表》的1919年11月19日條目。該條目曰:“中華美育會成立于上海……”[2]93就目前可見的原始文獻而言,最早披露籌備中華美育會信息的是1919年10月13日《神州日報》“神州教育界”欄刊出的“專件”《中華美育會草章》。而集中報道籌創該會消息的是在同年11月19日。該日《申報》有題為《組織中華美育會》的報道,寫曰:“上海專科師范及愛國女學教職員近聯絡全國學校同志發起組織中華美育會,竭力鼓吹美育追隨世界最近之潮流。該會章程業已議定,擬每月刊行《美育》雜志一冊,已于前月從事籌備。茲將各學校發起人姓名錄下:姜丹書(浙江第一師范),周蓮塘(山東齊魯大學及第一師范),周玲蓀(南京高等師范),劉海粟(上海圖畫美術學校),蔡筱谷(福建第一師范),金夢疇(浙江第一師范),陳蒙(北京大學),虞肇州(浙江第七師范),胡寄塵、蕭退公、劉質平、郭伯寬、豐子、傅彥長、吳夢非(上海專科師范及愛國女學)。此外聞尚有陸續加入云。”同日《神州日報》《時事新報》《時報》也有題為《組織中華美育會初志》的報道,除個別文字外,內容與《申報》同。其他如1919年11月24日《教育界》第40號上刊有《組織中華美育會之發起》的報道,寫曰:“上海專科師范及愛國女學教職員,鑒于吾國藝術教育界之沉寂,爰聯絡全國學校同志,發起組織中華美育會。會章早已議定,并擬每月刊行《美育》雜志一冊,已于前月從事籌備云。”同日《教育周報》亦有同題報道,內容與《教育界》同。1920年3月28日《時報》有題為《中華美育會近訊》之報道,寫曰:“上海專科師范暨愛國女學教職員聯合全國美育界同志發起組織中華美育會一節屢志本報。茲悉該會組織已漸就緒,探得蔡孑民諸位先生贊助,現已組成《美育》雜志社,按月發刊《美育》雜志,并已舉定吳夢非君為總編輯,周湘君為圖畫編輯主任,劉質平君為音樂編輯主任,姜丹書君為手工編輯主任,歐陽予倩君為文藝編輯主任。第一期雜志聞定于陰歷本月底出版云。”
根據以上文獻信息,可知中華美育會至少在1919年10月即已籌創,如此才會有10月13日發表的《中華美育會草章》,而正因為發表的章程是“草章”,說明尚處于征求意見階段。故可認為所謂1919年10月成立中華美育會之說不能成立,此時僅為籌備階段。中華美育會成立于“1919年冬”之說系根據同年11月19日各報的報道(該年11月8日為立冬日),但11月19日相關各報集中報道組織中華美育會的消息,僅可理解為籌創者在10月13日發表了該會草章后,籌備工作漸有眉目,社會影響亦漸大。但此時仍不能認為中華美育會已經正式成立,各報采用的報道文字仍僅是“近聯絡全國學校同志發起組織中華美育會”。故該會成立于該年冬及11月19日二說亦無依據,不能因為11月19日相關各報有報道發起組織中華美育會而認定該會成立的時間就在此日或該年冬。事實上,要準確認定中華美育會成立的具體日期是困難的。中華美育會似無正式的成立儀式。盡管《中華美育會草章》第八章“附則”第十九條“修改章程”中寫有“本會章程有未臻完善處,各會員得于開大會時提議修改”的文字,但后續并無中華美育會開大會的信息。為此,1920年3月28日《時報》題為《中華美育會近訊》的報道就很值得關注。如上文所引報道文字,明確寫曰:“……茲悉該會組織已漸就緒,探得蔡孑民諸位先生贊助,現已組成《美育》雜志社……”此消息出自4月20日《美育》雜志第1期出刊前夕,該會“已漸就緒”,并得到蔡元培的支持,即將按月出版《美育》雜志。《美育》雜志是中華美育會的機關刊物,實際負責該會的日常運作,該刊除發表美育與藝術教育文章外,每期均有像“本會通告”“美育界紀聞”及會員通訊等內容。故筆者以為,隨著1920年4月20日《美育》雜志的出版,中華美育會開始了實際運作,而此前,自1919年秋起,雖有其名,但均可視為該會組織籌備的各個階段。確當的表述應該是:1919年秋,上海專科師范學校、愛國女學聯合全國藝術工作者和大中小學校藝術教師發起組織中華美育會,并隨著1920年4月20日《美育》雜志的創刊,該會始開展實際活動。其實際負責人亦即《美育》雜志總編輯吳夢非。
中華美育會會址最初設于吳夢非、劉質平和豐子愷所在的上海專科師范學校。根據1922年4月出版的《美育》第7期版權頁,此時的會址已遷至上海南車站路鳳德東里31號。中華美育會的會員來自全國各地。根據1920年5月出版的《美育》第2期刊載的《中華美育會征求會員》,下列有志者均可申請入會:欲研究圖畫、音樂、手工教育者;欲研究戲劇藝術、美文、篆刻者;欲改造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者;欲改造家庭趣味、通俗娛樂者。而對于入會后的利益也有明確表述:“(一)每月贈送《美育》一冊;(二)隨時贈送關于美育之印刷品;(三)欲入寒暑假中之各種講習會概免學費;(四)遇會中舉行展覽會或演奏會時得自由加入;(五)得享會中一切選舉權;(六)得與海內同志相互研究通訊。”此外還另備詳章供函索。《美育》第2期、第5期和第6期分別刊載了《中華美育會會員錄》,其中在第2期上刊出的是“責任會員”名單,第5期和第6期上刊出的是“普通會員”名單。其中“責任會員”錄有姓名、字、所在機構及身份和通訊處(見表1)。“普通會員”僅錄姓名、字和通訊處(見表2)。從這些名單中可知,中華美育會陣容強大,分布范圍亦廣。

表1 中華美育會“責任會員”名單(1)根據《美育》雜志所載《中華美育會會員錄》存錄。除明顯的文字誤植外,均按《美育》所載文字表述。

表2 中華美育會“普通會員”名單(2)根據《美育》雜志所載《中華美育會會員錄》存錄。除明顯的文字誤植外,均按《美育》所載文字表述。

續表

續表

續表
中華美育會也舉辦業務活動。1920年6月24日《時報》有《中華美育會近聞》之報道,寫曰:“中華美育會為提倡美育起見,定于本年暑假中借上海專科師范學校開第一次圖畫音樂講習會,以備會員之往聽(概不收費)。非會員須納費,男女兼收。各科講師由辦事主任吳夢非君分別聘請外,兼聘北京女子高等師范教師呂鳳子君、南京高等師范教師周玲蓀君及南京支那內學院編纂呂秋逸諸先生于課外講演關于美育之一切要項云云。”6月24日至26日,《時報》和《時事新報》亦刊出廣告《夏季圖畫音樂講習會征集男女會員》。1920年6月《美育》第3期刊出《中華美育會第一次夏季圖畫音樂講習會簡章》(此簡章亦在同年7月4日《時事新報》刊出),更詳細地介紹了本次講習會的目的、時間、內容、講師及講習期間的生活安排等。簡章如下:
中華美育會第一次夏季圖畫音樂講習會簡章
一 宗旨 利用夏假鼓吹美育,期于短時間內傳布圖畫音樂之智識技能。
二 時期 陽歷八月一號至二十九號(陰歷六月十七日至七月十六日)。
三 科目 (一)圖畫科分理論、寫生、圖案三項。
(二)音樂科分理論、唱歌、樂器(洋琴、風琴任選)三項。
四 課外講演 正課外另聘名人講演,題目以關于美育者為限。
五 授課時間 每日午前七時至十一時,共授課四小時。課程表另訂。日曜停授。
六 職員及講師 辦事主任:吳夢非君,女職員:楊詹練女士,講師:孫續丞、傅彥長、李鴻梁、豐子愷諸君,課外講師已定者為北京女子高等師范教師呂鳳子君、南京高等師范教師周玲蓀君、南京支那內學院編纂呂秋逸諸君。
七 學費 會員一律免收。非會員一科者收三元,全習者收五元(習洋琴者外加琴費一元)。
八 膳宿費 無論會員非會員各收七元。
九 雜費 無論會員非會員,住宿不住宿概收一元。以上諸費規定于報名時繳納。
十 會員 不論男女,凡有志圖畫音樂者皆得入會。
十一 寄宿舍 會員宿舍分二處:
男會員住專科師范;
女會員住城東女學。
十三 報名期 欲入會者須預先報名,七月三十一日截止。
十四 聽講券 本會接到報名單后即將聽講券寄上,出席時憑券入場。
十五 會址 上海小西門外黃家闕路專科師范學校。
十六 附則 未盡事宜臨時通告。(3)原文無標點符號,寫錄時按文意標點。另原文有若干文字誤植或漏字,已作適當處理。
對于這一次圖畫音樂講習會,1920年9月20日發行的《教育雜志》第12卷第9期刊出了一張珍貴的照片《中華美育會第一次圖畫音樂講習會留影》(圖1)。

圖1 1920年9月20日《教育雜志》第12卷第9期刊出的《中華美育會第一次圖畫音樂講習會留影》
中華美育會正式的章程未見發布,目前可見的是1919年10月13日《神州日報》“神州教育界”欄刊出的“專件”《中華美育會草章》(附《〈美育〉雜志社細則》,圖2)。盡管系“草章”,但確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全文如下:
中華美育會草章
第一章 總綱
4.在員工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主觀評價的主觀指標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評價最為重要,占到總效用的一半以上,為55.84%,其次為企業社會責任效果評價,最后為員工忠誠度。
第一條 定名 本會為中華民國美育界諸同志會集之機關,定名曰中華美育會。
第二條 宗旨 本會以提倡美感教育完全國民道德為宗旨。
第三條 組織 本會由中華民國之國民從事美育者共同組織之。
第二章 會員
第四條 會員區別 本會會員分兩種。(一)普通會員 凡贊成本會宗旨者不問男女皆得入會為普通會員;(二)責任會員 凡贊成本會宗旨并有扶助本會之能力者得入會為責任會員。
第五條 會員義務 各會員均有始終維持本會之義務。
第六條 會員權利 各會員均得享受選舉權及本會各種出版物贈予權又有對于本會應興革事宜之提議權。
第三章 會務
第七條 編輯雜志 本會每月出版機關雜志《美育》一冊。凡關于美育界應行調查、應行改革及會中一切事項均于雜志上發表之。至編輯事宜另組《美育》雜志社而專司之。細則另訂。會員每人贈送《美育》雜志一冊。
第八條 革新教授 本會會員得集合二十人以上組織關于美育各科教授研究會,互相研究,以圖教授之革新。要目如次:一圖畫教授研究會;一音樂教授研究會;一手工教授研究會。其他關于美育之科目隨時增設。各科教授研究會約另訂之。
第九條 出版書籍 各會員如欲共同著作關于美育之書籍,得以本會名義量力出版之。
第四章 職員
第十條 會長 本會設正會長一人、副會長一人,均于每年開大會時由各會員互選之。唯在外埠同志路遠不能到會,得預先函告本會,由本會發選舉票,通函。
第十一條 辦事員 本會辦事職員暫設書記一人,會計一人,干事二人,均由會長就便委托。
第五章 集會
第十二條 常年大會 定每年暑假中舉行一次,日期由會長酌定后先期通告。
第十三條 臨時會無定期。臨時發生事故由會長召集舉(行)。
第六章 會規
第十四條 職員任務 本會職員任務如次:會長總攬會務;副會長協理會務;書記司文牘及謄寫事務;會計執掌收支款目;干事干會中一切行動事宜兼司庶務。
第十五條 職員任期 以一年為限,連選得連任。
第十六條 會員通守規則 各會員應守下列規則:一、會員入會后須有始終服務美育界之決心;一、會員所在地或所到地之美育狀況須隨時調查報告;一、會員如有玷污本會名譽之舉動,本會得宣布除名;一、會員于開會、大會時須佩本會徽章出席(徽章于入會時發給)。
第七章 經費
第十七條 入會費 普通會員每人征收一元,于入會時繳納。
第十八條 常年費 普通會員每人每年征收二元。規定每年五月間繳納。責任會員每人每月征收三元(規劃詳《美育》雜志社細則)。
第八章 附則
第十九條 修改章程 本會章程有未臻完善處,各會員得于開大會時提議修改。
第二十條 會址 總會所設在上海尚文門外黃家闕路。(一)經費 美育會責任會員之常年費全數充作本社經費,唯保管及收支仍由美育會會計負責。(一)規劃 社員月費本為補助印刷之用,唯俟營業發達,即可停止征收。日后經費開支如積有多數,擬在上海辦一藝術教育用品社,自制美育上之用品,以資提倡。至社員累月繳納之款即改作股份,按年發息并得商由總編輯提還;(一)附則 社章未完備處得隨時修改。
《美育》雜志社細則
一、主旨 本社專司編輯《美育》雜志。
一、社員 美育會責任會員皆為本社社員。
一、職員 設總編輯一人,各科編輯主任四人,校對員二人。其任務如次:一、總編輯主干全部雜志;二、畫圖編輯主任編輯關于畫圖之稿件;三、音樂編輯主任編輯關于音樂之稿件;四、手工編輯主任編輯關于手工之稿件;五、雜俎編輯主任編輯關于以上三科之外如美文、書法、篆刻、游戲、舞蹈等之稿件;六、校對員專司校對事宜。以上職員規定推舉住社社員充任。唯校對員由總編輯委托。
一、社務 每月編輯雜志一冊。編輯規例如次:一、社員每月必寄稿與各科編輯主任。各科編輯主任每月必匯稿交與總編輯;二、雜志體裁及門類由總編輯酌定通告;三、社員投稿每月至少三百字為限(畫稿及作曲之類不在此限),篇數不論;四、社員所投之稿,刊載先后由編輯會同各科編輯主任商定;五、社員來稿如遇有應酌之處,各科編輯主任得略加刪改。(4)原文無標點符號,寫錄時按文意標點。另原文有若干文字誤植或漏字,已作適當處理。

圖2 1919年10月13日《神州日報》“神州教育界”欄刊載的《中華美育會草章》
根據前述,創辦《美育》雜志是在醞釀成立中華美育會之時即已商定。作為中華美育會的機關刊物,1920年4月20日出版的《美育》第1期上就刊出了《本志宣言》。(5)《美育》創刊號版權頁顯示:“《美育》第一期;中華民國九年四月二十日出版;編輯者:美育雜志社;發行者:上海尚文門外黃家闕路中華美育會;印刷者:國光書局印刷所;總發行所:上海尚文門外黃家闕路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定價:每月一冊,二角。全年十冊,一元八角;郵費:本國,不要。外國,日本不要,其他每冊六分;廣告價目另有章程,如承惠顧,函索即奉。”全文如下:
現在中華民國的氣象,比較“五四運動”以前,覺得有點兒生色了。一輩已經覺悟的同胞,今天在這兒唱“新文化運動”,明天在那兒唱“新文化運動”。究竟這個運動,是不是少數人能夠做得到嗎?我想起來必定要多數人合攏來,像古人說的“銅山西崩洛鐘東應”去共同研究發揮,才能夠得到美滿的結果。
我們美育界的同志,為了這個緣故,所以想趁著新潮流,盡力來發展我們的事業,你道我們的事業是什么呢?就是“藝術教育的運動”。這個運動的基礎,就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里面。
我國人最缺乏的就是“美的思想”,所以對于“藝術”的觀念,也非常的薄弱。現在因為新文化運動的呼聲,一天高似一天,所以這個“藝術”問題,亦慢慢見有人來研究他,并且也有人來解決他了。我們美育界的同志,就想趁這個時機,用“藝術教育”來建設一個“新人生觀”,并且想救濟一般煩悶的青年,改革主智的教育,還要希望用美來代替神秘主義的宗教。
我們美育界的同志,公認“美”是人生一種究竟的目的,“美育”是新時代必需盡力去做的一件事,所以會集全國的同志,創設一個中華美育會,發刊一種雜志,區區的意思,無非想藝術教育,有個大發展就是了。現在這本雜志誕生以前,恐怕有人懷疑他的內容,所以要寫了幾句簡括的宣言:
本志是我國美育界同志公開的言論機關。亦就是鼓吹藝術教育,改造枯寂的學校和社會,使各人都能夠得到美的享樂之一種利器。
《美育》第1期刊出《本志編輯者》,其編輯陣容如下:
總編輯:吳夢非
圖畫編輯主任:周湘
音樂編輯主任:劉質平
手工編輯主任:姜丹書
文藝編輯主任:歐陽予倩
《美育》雜志共出刊7期。第1期出刊于1920年4月20日,第2期出刊于1920年5月,第3期出刊于1920年6月,第4期出刊于1920年7月,第5期約出刊于1920年12月至1921年6月間(6)《美育》第5期無版權頁。該期第64頁有《中華美育會收入會費報告》,有當年11月的到款記錄,而第6期出版于1921年7月,故推測出版于1920年12月至1921年6月間。《美育》第5期“通訊”中有言:“定閱本志諸君公鑒:本志編輯同人均系身任教務,因種種關系以致延緩出版。抱歉孰甚……”吳嘉平、錢大緒、羅之倉整理《吳夢非先生年表》(收《圓夢集——王元振吳夢非作品匯編》,2009年自印本)記《美育》第5期出版于1920年9月,但無說明依據。,第6期出刊于1921年7月,第7期出刊于1922年4月。
各期《美育》均刊有中華美育會發布的關于《美育》雜志的通告,其內容除了告知寄送樣刊等事外,均系關于該雜志的組稿范圍,即分為美育和藝術教育兩個層次。如:“海內外藝術教育大家公鑒:本會同人鑒吾中華民國美育之幼稚,冀竭綿薄之力提倡鼓吹。爰以本志為言論機關,深望諸公協力援助,以匡不逮。如蒙賜以大著,尤為歡迎。專此布聞。”又言:“全國學校男女同志公鑒:吾國藝術教育尚在幼稚時期,近欲協力實施必多難題發生。諸君如遇有此項難題欲與本會同人共同研究,請隨時示以尊意,則本會同人當竭所知相與討論也。至貴校美育概況如承立表或作文見示,當贈送本志作酬。此上。”(7)《美育》第1期“本會通告一”“本會通告二”。原文無標點符號,寫錄時按文意標點。
作為總編輯的吳夢非和各門類的編輯主任周湘、劉質平、姜丹書和歐陽予倩,他們在《美育》第1期上均發表了相關文章,可以看作是他們“出場”的告白。總編輯吳夢非發表了《美育是什么?》(分兩期連載),從理論上闡述了中華美育會同人的美育思想。文章基于近幾十年來教育領域的實際情形,以為“只有對于‘美育’這件事,大家都是冷冷清清,看得沒甚要緊”。雖然民初教育部對教育宗旨有“‘……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但是一般主持教育的,和施行這種美感教育的,除了少數人以外,依舊在那里捕風捉影的過日子,并沒有徹底的了解,亦并沒有徹底的主張”。所以,吳夢非以為應該借著五四運動的時代潮流,很有必要對于什么是美育作一番正面的回答。他強調:“對于美育上,往往起一種誤解,有人說美育就是美術,亦就是藝術,亦就是美學。這種誤解,雖然不值識者一笑,但是我們提倡美育的人,亦應該解釋解釋清楚,使一般人可以知道研究的路徑,亦可以知道各人的責任。所以我先作一篇文章,介紹西人的幾種學說,來建設我們美育的基礎。”接著,吳夢非用了較多的篇幅介紹了幾種西方美育思想,尤其是西方美學與美育的關系,進而提出了在學校中實施美育的意見,以為“美的種類很多,同教育上最有關系的,就是壯美、優美、悲劇美三種”。最后他總括自己的觀點:“美育在學校教育里面,當以圖畫、音樂、手工三科為主;以文學、體操等科為附。在社會教育里面,當以戲劇為主,以音樂、美術、小說及他種娛樂等為附。”
作為手工編輯主任的姜丹書,他在《美育》創刊號上發表了《我于手工教育上底新主張》。姜丹書有豐富的手工藝術教育經驗,他在手工的“共同制作”和“自由制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主張,即“分工輪習的制作”。他認為這樣的教學法的好處是,使被教育者可以知道工業上的分工組織及必要;可得實用或發賣利益,因而引起人們對工業的志趣。一般來講,這種做法在工廠里原本就是有分工的,但是在學校教育里的手工教學,是為了學習者知識與技能不至偏廢,是“手工與工業接近的一種辦法”,值得在各類學校里實施。
文藝編輯主任歐陽予倩發表了《民主的文藝與貴族的文藝》一文。文章以為民主絕非僅就政治而言,強調現代文藝不應為小部分貴族所專有,以為“民主的文藝者,自由之文藝也。自由云者,脫去束縛之謂也。束縛之者何?因襲與題材是也。惟無束縛者為能率真。故民主的文藝,自然之文藝也。惟其自然,故不限制個性之發達。”他還以為“民主的文藝,更有一特色,不可不知者:進取之精神是也”。歐陽予倩這些觀點是否受杜威民主美育思想之影響,他沒有直說,但其主旨與杜威的理論十分相近。而杜威于歐陽予倩此文發表的前一年,即五四運動前后曾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廣州等地進行過多場演講,直接傳播民主與科學的思想,隨后又在中國駐留了兩年多,對中國的教育界震動頗大。歐陽予倩發表此文之時,杜威仍在中國,受其影響,或有所領悟是有可能的。
圖畫編輯主任周湘在《美育》創刊號上發表了《舞臺背景畫法》《近世美術界小傳》。音樂編輯主任劉質平有感于學校唱歌教材的落后,還主持了“歌曲研究會”,并在該期《美育》上對該會作了介紹:“本會是上海專科師范、愛國女學和東亞體育學校的學生組織的。宗旨是練習作歌和作曲。所作的歌曲有二種標準:一,教育的歌曲;二,專門的歌曲。至于練習的方法,有的是用曲來配歌,有的是用歌來配曲,有的是歌曲都是他們自己做的。我想現在小學校里邊的唱歌教師正是愁沒有教材的時候,所以我在這本雜志上面每期選了幾首出來供諸位同志的芻採,免得一班活潑兒童天天在那里唱陳腐的歌曲。”劉質平的這一思想是一貫的,此后他請老師弘一大師(李叔同)作《清涼歌集》,其意亦是如此。《美育》第1期目錄頁有劉質平《予對于吾國現有唱歌書之意見》,但實際并未發表。總編輯吳夢非為此專門在相應之頁作了解釋:“劉質平先生著《予對于吾國現有唱歌書之意見》論文一篇,將各書局出版之唱歌書抉誤指迷,直言不諱,實見振世人之聾聵,可謂有功音樂界之作,無任欽佩。竊恐此文一出,或與著作人之名譽及出版書店營業兩受影響,特商之劉君,暫緩發表。尚希讀者見諒是幸。吳夢非白。”該期實際未發表此文,其目錄頁本可刪除該文信息,而目錄頁保留此文篇名,吳夢非又專辟一頁說明,實際上代表了《美育》雜志對此文有特別重視之態度。
《美育》雜志原本計劃每月出版一期,但實際上只有前4期在按計劃出刊。《美育》第5期約出刊于1920年12月至1921年6月間,第6期出版于1921年7月,最后一期(第7期)則是在1922年4月才出版。出現如此情況,并不意味中國美育發展發生了什么變化,而是主事者經濟窘迫所致。對此,總編輯吳夢非有過明確的說明:“《美育》雜志是美育會出版的刊物,經費是會員交納的會費,當時我們寫稿子都是義務性質的,沒有稿費。雜志共辦了七期,以后由于經費困難就停刊了,而美育會也因《美育》的停刊而無形停頓,這大概是1922年左右的事。”(8)1959年4月16日訪問吳夢非記錄,戴鵬海、鄭碧英采訪,戴鵬海整理。見吳嘉平編《圓夢集——王元振吳夢非作品匯編》,2009年自印本。由于經濟原因導致《美育》雜志停刊,而中華美育會隨著賴以生存的《美育》停刊亦無形解散。從這一事實看,再一次印證了一個事實,即中華美育會的存在和消散與《美育》雜志的存在和停刊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1920年4月20日出版的《美育》創刊號封面由李叔同——當時已出家的弘一法師題寫,其款識為“弘一沙門釋演音題”(圖3)。今見已出版的7期《美育》雜志,采用該封面題字者有3期,另4期題封面者分別是第2期和第6期的陳衡恪、第3期的蕭退庵和第7期未署名的題寫者。

圖3 弘一大師(李叔同)題寫的《美育》雜志封面
陳衡恪為《美育》題封面當亦與弘一大師(李叔同)有一定關系。在《美育》第2期中不僅刊有他的山水畫(上海城東女學藏),還專辟一頁刊出弘一大師撰寫的《朽道人傳》(署名:弘),寫曰:“道人姓陳,名衡恪,字師曾。義寧陳伯嚴先生長子也。風雅多能,工詩詞,善書畫、篆刻。中年以后,技益進,名滿都下。執政教育部十年,不為俗習所溺,人以是多之。子封可,亦善畫,能篆刻。”此外,《美育》第2期還刊登了陳衡恪4首詩,第4期又刊出其詩《題王夢白畫》,實可謂是在向美育界和社會作隆重的推薦。
《美育》雜志創刊號的扉頁刊登了李叔同油畫作品《女》(上海專科師范學校藏),其下頁即為由吳夢非撰寫的《李叔同先生小傳》,小傳中直接寫明其“實開吾國美育之先導”。(圖4)由此可知,在他們看來,他們成立中華美育會,創辦《美育》雜志,實系繼承李叔同美育事業之果。(9)《美育》上刊載的李叔同作品除了第1期的油畫《女》和第2期《朽道人傳》外,另有在第3期上刊載的《印光老人文鈔題詞》《玉泉清漣禪寺精覺禪師像贊》;在第4期上刊載油畫《朝》(北京美術學校藏);在第5期上刊載“弘一上人詩詞集”,有《老少年曲》《南浦月·將北行矣留別海上同人》《重游小蘭亭風景依稀心緒殊惡口占二十八字題壁時九月望前一日也》《二月望日歌筵賦此疊韻》《七月七夕在謝秋云妝閣重有感詩以謝之》《金縷曲·贈歌郎金娃娃》《滑稽傳題詞》《贈語心樓主人》《菩薩蠻·憶楊翠喜》《為老妓高翠娥作》《金縷曲·將之日本留別祖國并呈同學諸子》;在第6期上重復刊載《菩薩蠻·憶楊翠喜》《為老妓高翠娥作》《金縷曲·將之日本留別祖國并呈同學諸子》,又新刊出《喝火令》《高陽臺·憶金娃娃》《醉時》《春風》《昨夜》《初夢》《簾衣》。《美育》第5期將“語心樓”誤植“吾心樓”。

圖4 《美育》創刊號上的《李叔同先生小傳》
從中華美育會“責任會員”的人員構成看,其實也可以看出其與李叔同藝術教育事業的承繼關系。中華美育會和《美育》雜志的主將就是李叔同從事藝術教育時的同事和學生,以中華美育會30位責任會員為例,其中吳夢非、劉質平、李鴻梁、豐子愷、周玲蓀、金夢疇、張拱璧、虞肇州、郭志閎、何孝元、金琢章等是李叔同的學生;姜丹書、歐陽予倩、姚石子、胡懷琛、蕭蛻等均是李叔同在“春柳社”、南社、城東女學或浙一師時的同事或同道。《美育》雜志各期的主要作者也是如此,以第1期為例,該期除《本志宣言》和詩歌、調查報告、美育界紀聞外共發表文章15篇,其中李叔同的學生、同事同道的文章就占10篇,分別是:吳夢非《美育是什么?》(未完待續)、姜丹書《我于手工教育上底新主張》《化學的木材雕刻法》、李鴻梁《圖畫教育的改造》、歐陽予倩《民主的文藝與貴族的文藝》《什么叫社會劇?》、豐子愷《畫家之生命》、胡寄塵(懷琛)《寫景文(上篇)》、周玲蓀《教授音樂應該怎樣》、劉質平《歌曲研究會成績》等。
《美育》創刊號上還刊登了一個啟事:“本志自第二期起招登繪畫廣告,每種廣告內必插入極有趣極奪目之繪畫圖案,效果極大。惠顧諸君請與本志廣告部主任豐子君接洽。價金面議。本志廣告部白。”(圖5)該啟事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美育》雜志另設有廣告部,由豐子愷任主任;二是《美育》雜志欲刊登的廣告是藝術廣告,這與李叔同1912年在《太平洋報》刊登的“破天荒之新式廣告”性質相同,而主事者恰是李叔同的弟子豐子愷,其傳承關系別具意義。雖然基于主客觀原因(如豐子愷于1921年春赴日本游學10個月),《美育》雜志的廣告不多,亦未達到藝術廣告的效果,但其用心可見一斑。

圖5 《美育》創刊號上關于招登藝術廣告的啟事
從李叔同(弘一大師)的角度而言,他于1922年5月2日在溫州致其侄李圣章的信中有一段話很值得玩味。信中說道:“二十年來,音問疏絕。昨獲長簡,環誦數四,歡慰何如。任杭教職六年,兼任南京高師顧問者二年,及門數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紹家業者,指不勝屈,私心大慰。弘揚文藝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結束。……凡油畫、美術圖籍,寄贈北京美術學校(爾欲閱者,可往探詢之),音樂書贈劉子質平,一切雜書零物贈豐子子愷(二子皆在上海專科師范,是校為吾門人輩創立)……”(10)此函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弘一大師全集》(第3版,修訂2版)第八冊·文藝卷、雜著卷、書信卷,第333-334頁。信中括號內“二子皆在上海專科師范,是校為吾門人輩創立”一語甚可說明問題。除了劉質平、豐子愷二位外,上海專科師范學校校長吳夢非原本就是李叔同的大弟子,1912年入浙江省立兩級師范學校高師圖畫手工專修科,為班長,師從李叔同學圖畫、音樂。中華美育會的成立,得益于上海專科師范學校發起和聯絡,中華美育會的首個會址亦在該校,而《美育》雜志編輯部亦在該校,更進一步講,中華美育會的運作、《美育》雜志的編輯出版,實際就是吳夢非等所為。“是校為吾門人輩創立”一語恰好表達了李叔同(弘一大師)心中的一種欣慰,即美育與藝術教育事業已有人傳承,而自己盡可以心無掛礙,一心念佛了。從另一個角度講,李叔同言傳身教,其精神力量和藝術魅力感染了他的學生。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學生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所以培養中等學校藝術師資為目的的藝術專科師范學校——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復發起組織中華美育會、編輯出版《美育》雜志,大力弘揚美育與藝術教育,其與老師承前啟后的關系別具意義。
《美育》雜志在1922年4月出版了第7期后因經濟原因停刊,而中華美育會亦隨著《美育》的停刊而消散。中華美育會自籌備、實際運作的近三年時間是一段不平凡的歷史。一批有識之士順應時代潮流,滿懷豪情地鼓吹美育,發起新藝術教育運動,為中國后續的美育與藝術教育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美育》的停刊和中華美育會的消散,并非意味主持者對美育與藝術教育事業的主觀放棄,而是由于財力的不足,經濟的困頓。盡管如此,吳夢非等仍堅持嘗試在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內以相對較小的經濟成本創刊了報紙形式的《真美》和該校在上海藝術師范大學時期的藝術教育刊物《心之窗》,在此期間還承擔了《民國日報》的“藝術評論”副刊,繼續著他們的美育與藝術教育事業。從《美育》到《真美》《心之窗》和《民國日報》“藝術評論”,其承繼關系和他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美育與藝術教育主張是另一個研究課題,筆者將另文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