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弘
(福建省林業勘察設計院,福州 350001)
地質構造作用是山坡、人工斜坡發生滑坡和崩塌的重要影響因素,對斜坡穩定性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國內外已對此開展較多的研究。 本研究在收集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結合福建省道路滑坡、崩塌的工程實例,再次進行地質構造對斜坡穩定性影響的分析和探討,以供同行們借鑒和參考。
層(片)理是沉積巖、變質巖成巖過程中形成的結構面, 雖然傳統意義上不屬于地質構造的范疇,但其對巖體工程性質、特別是巖體穩定性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工程研究中通常將層(片)理作為重要的構造面進行分析,故本研究也將層理列入地質構造范疇進行分析。
地質構造類型主要有斷層、褶皺和節理、劈理、層(片)理等結構面。 地質構造對巖體的破壞作用一般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斷層活動錯斷巖體,斷層面本身就是巖體中的軟弱結構面, 并可能導致周邊巖體出現裂隙,破壞巖體完整性。 (2)褶皺作用導致巖層彎曲,層理強度降低甚至脫開,褶皺軸部產生節理,導致巖體被切割成不連續狀態。 (3)節理、劈理、層理、片理為巖體中的軟弱結構面,相對于巖石本身,其強度相對較低;其中節理使得巖體斷裂,導致巖體被切割成不連續狀態。
在地質構造力的作用下,巖石發生變形或破裂,從而破壞巖體的連續性,使巖體破碎。 (1)斷層一般會形成一定寬度的斷層破碎帶(圖1),帶內巖石一般較為破碎,構造作用還致使沉積巖、沉積變質巖產生層間破碎帶。 多數斷層上盤由于多組節理發育,導致巖體較為破碎。 (2)褶皺、褶曲的軸部一般有多組節理發育,并有擠壓或脫空現象,導致巖體破碎。 (3)節理帶、劈理帶由于節理、劈理的密集發育,導致帶內巖石破碎。

圖1 滲水構造破碎帶(泉上互通滑坡)
由于地質構造作用導致巖體破碎化,從而為巖體中地下水的滲流提供通道,為地下水的儲存提供空間(圖1)。
地質構造作用是地殼活動的表現,作用過程中的能量一般會導致次生礦物的產生,多數次生礦物為親水泥狀物質,如高嶺土(圖2)、水云母、綠泥石、葉臘石等,從而降低巖石和結構面的強度,增加巖體含水量。

圖2 高嶺土化(莆炎高速公路泉上互通滑坡)
由于巖石在地質構造作用下巖體較為破碎、產生新的結構面和親水次生礦物,從而導致巖石風化作用的加快和增強, 形成風化凹槽等特殊地質現象。 如莆炎高速公路泉上互通受斷層影響,殘積土和全、強風化巖層的總厚度大于50 m(圖3)。

圖3 莆炎高速公路泉上互通滑坡
影響斜坡穩定性的因素主要為地質環境條件和誘發因素,地質環境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巖土結構、地質構造和地下水特征,誘發因素包括降雨、河(洪)流沖刷、海浪侵蝕、地震和人為工程活動(坡腳開挖、坡面堆載、水利工程、工程爆破等)。 其中,地質構造作用對斜坡穩定性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現結合工程實例,按照斜坡失穩類型探討、分析地質構造對斜坡穩定性的影響。
幾乎所有巖質崩塌都與巖體結構面或軟弱巖層、破碎帶的發育有關[1]。 巖質崩塌一般是由于巖體被多組結構面切割成危巖(崖)后產生的。 一般說,結構面平直、延伸長度大、張開度大時影響大;裂面具有泥化、蝕變礦物充填的影響也大。
2.1.1 剝落型巖崩
一般發生于巖崖或陡開挖邊坡上,受2 組陡傾軟弱結構面(節理、劈理等)控制,或者是破碎、極破碎巖體(如強風化巖石、構造破碎帶),為錯落式巖崩,系自重作用引起的結構面剪切破壞,如寧德公路旁邊坡崩塌(圖4,圖片中崩落體多已清除)。

圖4 寧德公路錯落式巖崩
2.1.2 傾倒式巖崩
大多發生于巖崖或陡開挖邊坡上,受陡傾軟弱結構面(節理、劈理等)和緩傾結構面(節理、層理)的組合控制,為傾覆力矩作用下的傾倒破壞(圖5)。圖6 為美國科羅拉多州公路上的傾倒式巖崩[2]。

圖5 傾倒破壞示意圖

圖6 美國科羅拉多州公路傾倒式巖崩
2.1.3 滑移式崩塌
一般發生于坡腳有相對臨空面的陡坡上,沿順傾的軟弱結構面(斷層面、節理面、軟弱夾層等)產生的滑移式崩塌,巖質斜坡和類土質(風化殼)斜坡均可發生,系軟弱結構面受剪切破壞所致。
圖7 為G534 公路三明市三元服務區邊坡上的巖崩, 系邊坡上巖石楔體沿一傾角約43°節理產生的滑移式巖崩。 圖8 為巖石受構造影響形成的厚層風化殼,導致陡坡巖土體抗剪強度降低,沿殘留節理面產生的滑移式類土質崩塌。

圖7 G534 公路三元服務區巖崩

圖8 上杭鄉村道路邊坡上的類土質崩塌
2.1.4 鼓脹式巖崩
大多發生于巖崖或陡開挖邊坡上,一般受上部陡傾節理和下部近水平軟弱巖層(軟巖、極軟巖、層間破碎帶等)控制,為下部軟弱巖層受擠壓作用產生鼓脹、傾斜或下沉、傾倒,導致上部巖體崩塌。
2.1.5 拉裂式巖崩
大多發生于突出的危崖上, 一般受陡傾節理、劈理控制,為巖崖上的危石沿節理、劈理受拉張作用而導致的拉裂破壞。 圖9 是發生于連江江松皋海岸上的拉裂式巖崩。

圖9 連江縣松皋海岸上的拉裂式巖崩
地質構造是滑坡的重要影響因素,而且影響是多方面的。 滑坡按滑動面的形態可分為平面型、弧型或折線型滑坡[3],地質構造對不同類型滑坡的影響有一定的差異性。
2.2.1 對平面型滑坡影響的分析
地質構造對平面型滑坡的影響,直觀體現在滑體沿地質構造作用形成的各類結構面、 軟弱帶下滑,如順傾的層(片)理、節(劈)理、基巖面、斷層面或軟弱夾層、層間破碎帶、斷層破碎帶等。 同時,結構面上由于構造作用產生的親水蝕變礦物如綠泥石、水云母、葉臘石、高嶺土等(圖10),潤滑了結構面,導致結構面抗剪強度降低;構造作用導致巖體破碎,透水性增強,利于雨水下滲和地下水滲流,從而增加滑體自重和地下水的滲透破壞及其動水壓力。 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斜坡的穩定性,促進平面型滑坡的形成。且構造作用導致巖體破碎、風化加強,透水性增強,利于雨水下滲和地下水滲流,從而增加滑體自重和地下水的滲透破壞及其動水壓力(圖1);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斜坡的穩定性,促進滑坡的形成。 莆炎高速公路泉上互通滑坡(圖3、12)和上杭城蛟高速公路古石互通滑坡(圖11)就是此類滑坡的實例。

圖10 武夷新區快速通道邊坡上的滑坡

圖11 上杭城蛟高速公路古石互通滑坡

圖12 莆炎高速公路泉上互通滑坡軸線剖面
地質構造是斜坡穩定性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同的地質構造作用易導致不同類型的斜坡失穩。 所以,在斜坡地帶進行工程建設時,應加強地質構造的調查和勘探。 (1)地質構造作用大多數表現為巖體產生軟弱結構面、巖體破碎、風化作用增強、產生親水礦物(蝕變作用)、巖體透水性增強等。 這些結構面包括節(劈)理、層(片)理、巖土界面、層間破碎帶、斷層面等。 (2)巖崩主要受構造作用產生的結構面控制, 結構面的產狀及其與斜坡位置關系的不同、結構面組數及其組合的差異,導致巖崩的形式不同。 對于巖質陡坡,應加強這些結構面的觀測,包括結構面密度、延伸長度、張開度、粗糙程度、平直度、充填情況和結構面產狀、含水特征等。 (3)地質構造是滑坡的重要影響因素。 大型順傾結構面是平面型巖質滑坡的控制性因素;而地質構造對弧型或折線型滑坡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類土質(風化殼)滑坡上。
對于滑坡的治理工程,或者在易形成滑坡的斜坡地帶進行工程建設時,加強地質構造的調查是必須的。 不但要查明地質構造類型、產狀、規模,還要查明地質構造作用后的巖體破碎程度、風化程度和各種結構面特征、親水礦物發育情況、地下水特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