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廉 童秀清 李 煒 嚴光華
(南平市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支隊,南平 353099)
開展公路治超非現場執法是推行科技治超的重要舉措, 對于破解當前治超執法深層次矛盾,規范執法行為,轉變執法理念,創新執法方式,提升治超執法主動發現、精確打擊、精準服務能力和水平,推進車輛超限超載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化平臺作為集數據對接共享、治超業務協同、 數據分析決策等功能于一身的展示載體,在公路治超非現場執法過程中為管理部門的執法決策提供科學可靠的數據支撐。
福建省南平市公路治超非現場執法信息化平臺主要由治超數據資源中心和應用軟件系統組成,如圖1 所示。 治超數據資源中心主要實現對治超執法所需的交通運輸部門及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數據資源以及其他相關部門數據資源的存儲,包括前置中間庫、基礎數據庫、業務數據庫、主題數據庫、共享數據庫的建設,并通過信息化平臺為異構數據及異構軟硬件平臺之間提供協同機制,為治超有關業務部門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互享、互動提供支持[1]。應用軟件系統基于站點基礎信息管理、音視頻監控管理、超限超載運行監管、聯動指揮調度管理、大數據分析決策、移動APP 應用等,實現各類治超業務深度綜合再應用。

圖1 信息化平臺框架圖
在系統業務功能上,主要是將前端車輛路面動態檢測技術監控采集的稱重檢測數據進行系統自動判別與人工分揀,與信息化平臺的公路治超非現場執法業務管理進行高效無縫對接,建成南平市公路治超業務“一張網”,通過開展基于海量的治超稱重檢測數據和人車基本信息的聯動應用,開展實時聯動指揮調度與行駛路徑智能研判,完成科技治超應用成效評估、超限超載大數據分析,支撐全市公路科技治超工作開展,實現對違法超限超載行為的全時段、全路面監控和24 h 精準打擊和管理[2],推進治超管理上下游協同、全鏈條聯動管理。 主要業務功能如圖2 所示。

圖2 信息化平臺業務功能圖
基礎信息管理主要完成治超數據字典、 枚舉(代碼)表等各類治超代碼標準數據的管理和維護。涵蓋境內6 個公路超限檢測站、6 個重點貨物裝載源頭、38 個車輛路面動態檢測技術監控、58 個高速入口檢測稱重等治超基礎設施的基礎信息,從而形成治超基礎設施庫,實現了治超設施“一張網”數字化管理,實現“及時更新、掌握動態”[3]。
市、縣級治超監測監控指揮中心實現對轄區內接入的公路超限檢測站、車輛路面動態檢測技術監控、重點貨運源頭、高速公路稱重檢測、交通執法車、執法記錄儀等各類治超相關音視頻進行實時監控管理和指揮調度,具備視頻圖像調閱、視頻預覽、抓拍保存、視頻參數設置、音頻處理等功能,并供省級視頻管理平臺調閱。
對轄區內治超路線信息、機構信息、執法人員信息、站點信息、檢測車道信息、源頭企業信息、從業人員黑名單信息、營運車輛黑名單信息、運輸企業黑名單信息等進行管理;匯聚各類治超相關稱重檢測、視頻監控抓拍等治超動態信息; 實時監測展示檢測設施設備運行狀態、 稱重檢測記錄及數據采集傳輸質量;對治超建設項目的規劃入庫、建設實施等信息進行有效管理;逐步建立治超信用評價標準,形成治超失信名單并公布共享。 截至2021 年12 月底,南平市公路治超非現場執法已采集數據3194.06 萬條,其中:貨運車輛稱重檢測數據1180.05 萬條,非貨運車輛數據2014.01 萬條, 共辦結治超非現場執法案件845 件,公安交管運用車輛路面動態檢測技術監控的電子抓拍系統辦結案件2460 起。
基于地理信息平臺,實現對轄區內治超相關要素的集中展現,形成集交通公安聯合治超站、前端監測設備技術監控、交通流量調查點、公安卡口視頻監控、交通執法執勤車等信息的治超“一張圖”,對違法超限超載車輛實現自動監測、預警,自動推送違法信息至終端, 由執法人員進行現場跟蹤處理。 信息化平臺設置預警規則13 條,可對不同類型違法貨運車輛進行針對性預警。 通過開展基于感知設備組網模式下的超限超載車輛行駛軌跡預判研究與應用開發,對違法超限超載車輛可能行駛路徑進行預判,快速定位違法超限超載車輛可能行駛路徑,為指揮調度管理提供支撐,實現違法車輛精準打擊。
通過加強數據的可視化特點,將復雜、重要的治超數據及信息通過數據大屏進行突出展示,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開展轄區內治超業務數據的動態分析,包括按站點、路線、時間、時段的“4×4”合計16 個緯度的超限率分析、交通流量調查多維度統計分析功能。 建成大數據綜合展示平臺,輔助開展治超執法分析、超限超載率分析、貨車來源分析、異常貨車分析、超限超載風險評估等治超業務分析,如圖3所示。 根據信息化平臺數據分析,南平市實現了超限率的穩步下降,截至2021 年12 月底,超限超載比例50%以上貨車由3.57%逐步下降至0.51%,降幅達70%。 同時為加強超限超載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以信用評價為核心的新型治超監管機制,對各貨運車輛的超限超載運輸行為進行統一評估。 每年年初給予貨運車輛1000 分的初始行駛分,根據對應的超限超載比例進行分值扣除,按對應分值將所有車輛劃分為高、中、低3 種風險類型,并進行對應管理。高、中風險為重點監管和打擊車輛,低風險車輛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行政裁量權予以酌量處理。

圖3 可視化數據綜合大屏示意圖
通過視頻拍攝、違法預警信息查詢、執法信息查詢、通知公告及政策法規查看、移動執法地圖查看、車輛及執法人員定位、任務調度等移動執法功能,輔助治超監控調度人員與執法人員借助移動終端開展重點違法超限超載車輛精準打擊,同時對接公安、市場監管部門信息,實現對車輛、駕駛人、企業信息的實時查詢。 市、縣兩級執法人員通過使用“交運通”或在手機端直接下載“非現場執法”APP,實時接收各類預警消息和指揮中心下達的指令,并可以實時查詢貨運車輛以往稱重檢測信息,隨時掌握違法超限超載貨車情況。
(1)打通交通運輸系統內外部數據壁壘,通過實時接入或定時查詢的方式, 實現運政、 水路、高速、公安、市場監管等數據的互聯互通,同時,進一步加強各類數據的統一安全管理,建立核查對賬機制,保障數據安全。
(2)注重數據反哺業務,深度挖掘獲取的海量治超相關數據,通過將各業務環節數據的歸集分析,實現業務優化與再造; 通過加強大數據分析與研判,獲取超限超載貨車高發時段、頻發路段等信息,用于路面精準攔截與查處;通過超限率、“百噸王”、信用行駛分的統計分析, 實現工作考核自動化、數字化,輔助下一步工作決策制定[4]。
(3)持續優化升級平臺功能,隨著公路治超非現場執法工作的逐步推進和對業務的深入理解,根據各級執法人員的實際工作需求不斷改進信息化平臺頁面布局和業務功能,同時持續開發新的業務功能,從單一的非現場執法數據處理系統向治超監測監控指揮平臺轉變,進而向交通綜合執法監測監控平臺升級。
信息化平臺是融合監測、預警、調度、辦案、決策、管理、服務等于一體的科技化、綜合性管理手段,通過在南平市公路治超非現場執法領域的深入應用,構建了治超工作“全路面監控、全環節上線、全鏈條監管、全制度支撐、全數據共享、全方位服務”的新局面,為推動全國公路治超非現場執法信息化、科技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