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責任編輯:張羽
觀筑設計于 2002 年在北京成立。業務包括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以及鄉村設計。由創始人孔祥偉領銜團隊創作,認為建筑與景觀設計實踐的終極目標是重建人的詩意棲居。近年來深耕鄉村設計,倡導設計助力鄉村振興,致力于鄉村整體營造,形成了從鄉村空間規劃,到建筑、景觀及室內設計的一體化服務模式。
孔祥偉
北京觀筑景觀規劃設計院創始人,院長兼首席設計師,中國城科會景觀學專委會創會委員。
從事建筑與景觀設計實踐二十余年,曾主持創辦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雜志,并任執行主編。代表作有嵐山多島海露營基地、白鷺灣無界劇場。
近十年來,深耕鄉村設計與營造,踐行在地設計,提出“回家設計”理念,其主持設計并在場營造的鳳凰措、朱家林、龍子峪,從整村營造的角度探索衰敗鄉村的復興。其鄉建作品被意大利設計雜志《topscape paysage》、英國建筑雜志《future architecture》等雜志報道。
1 觀蘆葦與茶亭
項目類型:建筑
項目地點: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
建筑面積:96 m2
建成狀態:建成
設計時間:2022 . 6
建設時間:2022 . 7 ~2022 . 9
設計方:孔祥偉工作室
主創建筑師:孔祥偉
主要設計人員:崔俊、李國棟、許多
攝影:直譯建筑攝影
1 茶亭夜景遠觀
行走鄉間,遇到美景,總是渴望駐留,而烈日當空,在勞作間隙,總希望有一處遮蔭之所。亭子是中國古人絕佳的發明,可遮風避雨、歇腳停留,又可以飽覽風景之美。傳統的亭子形態各異,有園林中的四角亭、六角或八角亭,也有村落里的風雨亭,更多的則是造價低廉,僅僅以木棍支撐、輔以茅草,遍布大地田園中的亭子。無論何種,都兼具了身體庇護和觀景的功能。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是一個北方茶鄉,在鄉鎮北部的朝元山南麓,一條彩虹公路沿著山腰蜿蜒而過,從路上,可仰望青山松翠,亦可俯瞰層層茶園。在山間小湖的轉折之處,風景絕佳,可作駐留之所,擬做景觀小亭。
以何為題,又作何形態呢?當地盛產綠茶,上世紀60 年代,克服困難,將生于南方的嘉木,成功在北方種植。為了向歷史致敬,嘗試將一片茶葉的形態,引入亭子的設計中,葉片微卷,北部連接地面,在在面向風景的南向,將視線打開。亭子選用鋼板材料,整體焊接,打磨后噴涂白色的氟碳漆。
2 湖上遠觀
3 茶亭內部
茶亭懸挑于公路的斜坡之上,落在綠色的山林和田園間,遠遠望去,好似漂浮起來。在充滿自然和鄉土氣息的山野中,現代的亭子體現未來感。白天,橢圓形體和行駛在公路上的車輛相呼應,而入夜,白色的亭子在周遭黑暗的環境中,又如同飄落的UFO,帶有一點幽默感,同時又充滿趣味性。
茶亭內部是一個空腔,游人步入其中,可以通過亭檐與鋼板護欄形成的狹長取景框,看到東部的山林,南部的茶田,以及西南部的遠山。茶亭內部的光線和影子隨著太陽變化,四時不同。下雨的時候,亭子的檐口,則生出了雨水的珠簾,均勻落下。
看與被看是一件充滿妙趣的事情,茶亭是過路者以及茶園勞動者的注視之物,人們可以在觀看的同時獲得視覺上的撫慰,而身處茶亭內部,可從遠處觀山望水,欣賞茶田。茶亭也猶如一個小小舞臺,游走其間的人,成為大地田園中的劇中人。
4 茶亭夜景遠
茶亭落成之后,遇到兩位采茶的婦女,是這個村的村民。其中一位說,這個亭子最好看了,她家老頭經常上山,有時下山迷路,現在在山上可以看到這個亭子,就不再害怕迷路了,老頭丟不了了。另一位則說,家人來田里喊她吃飯的時候,只要說在這個亭子的某一個方向,就很容易找到她了。老鄉用一種風趣而幽默方式在表達,卻也道出了對這個亭子的喜愛。
茶亭除了駐留和遮風避雨之外,最主要的,是塑造一個藝術空間,來標識這片優質的茶園,也試圖通過這個地標,讓人們對日照綠茶產生深刻的地理印象,成為助農和鄉村振興的藝術助力。
茶亭建成之后有好幾個畫面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一次,在雨天驅車路過,亭子里站滿了采茶的人,簇擁著擠在一起,說說笑笑,聲音傳得很遠;一次,有一個大姐在做直播,為這片茶園做代言,索性直接在白色的地上擺上茶具,開起了茶道;還有一次,中秋節假期,村里小學的一群娃娃,身著淺粉色漢服在亭子里翩翩起舞,遠遠看著,形態美極了。
1 茶亭入口夜景
2 茶亭內部夜景
3 茶亭局部
4 茶亭入口
最好的一個畫面,是有一天,在夜幕降臨的時候,正值玄月當空,而茶亭還未亮燈,茶亭內外,處在一種玄暗的色調之中。一位中年男子把摩托車停在路邊,獨自一人,站在茶亭的深處,憑欄望那一輪玄月。他應該有老父老母、有孩子、還有等待他回家的妻子,他肯定是一家人的生活支柱。但能夠在勞作一天后的歸家途中,在這里駐足片刻,獨自體味這薄霧中的田園,看那輪靜美的玄月,他那時的心中也一定會有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可能是無言的訴說,可能是至靜的沉默。想來這就是鄉愁,一種來自大地田園中的深沉的情緒,而這情緒中暗藏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