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元任

(節選自趙元任著、季劍青譯《趙元任早年自傳》,商務印書館,2014年10月)
8月19日我在南京的時候,胡敦復、胡明復和胡適告訴我,梁啟超和張東蓀領導的進步黨,請我做羅素的翻譯,羅素很快就要到中國來演講。三位胡先生警告我,不要給進步黨利用了,給他們提高政治上的名譽,還說不要讓他們只把我當作一個“翻譯”。我答應他們會小心行事,同時我也愿意見見這位學者,給他做翻譯,他的書對我在哈佛的工作有很大影響。
不過羅素來之前我還有時間北上,到清華教課。我在清華園教務處的院子里頭的西南角,找到了一間屋子。后來有人告訴我,我住的那間屋子是一處福地,因為以前在那兒住過的單身漢很快都結婚了——后來證明我也不例外。
起頭兒我教代數和英語,然后教務處長趙國材要我改教中國歷史和哲學,最后商定由我來教心理學和物理。我還沒教多少日子,就該南下會羅素了。講學社(專門為羅素來華講演而成立)的蔣百里跟清華校長金邦正商量,“借”我去當羅素的翻譯。蔣百里咨詢的都是當時有名的學者,比如蔡元培、丁文江、陶履恭和秦景陽等人。
我在日記里說,羅素跟我在照片里看到的非常像,只是比我想象的更高些,更壯些,風度也更優雅些。我們在哈佛有共同的朋友,所以很容易就熟起來了。在上海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招待會,第二天在吳淞也是一樣。陪著羅素的勃拉克也講了話。我得翻譯歡迎詞和羅素與勃拉克的講話,一般是講一段翻一段。我發現客套話翻譯起來很難,后來翻譯演講倒是相對容易些。
在上海沒待幾天,我和羅素一行去了杭州、南京和長沙,然后北上回京,沿途趣事頗多。這次旅行也是我顯示方言知識的機會。在杭州,我把羅素和勃拉克的話翻譯成杭州話,杭州話實際上是一種帶有官話詞匯的吳語,因為杭州以前做過南宋的都城。我們坐江永號輪船去湖南長沙。一塊兒坐船的楊瑞六是湖南這邊的贊助人,我從他那兒學了一點湖南話。10月26日,我給羅素晚上的演講做翻譯,結束的時候有一個學生上來問我:“您是哪縣的人?”他以為我是個官話講得不好的湖南人,實際上我能講官話,湖南話卻講得不好。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公眾對羅素好奇得不得了,有大概一千五百人擠在外邊進不來。那會兒沒有好用的音響設備,所以外邊的人聽不見演講。
回到北京后,活動安排得非常滿。講學社的蔣百里在遂安伯胡同2號找到了一處院子,我和羅素就住在那兒。他和勃拉克小姐住北邊的正房,我睡在東邊的廂房,西邊的廂房是我的書房。那會兒沒結婚的年輕人住一塊兒是件離經叛道的事兒,可是羅素先生和勃拉克小姐住一個屋檐下,壓根沒人大驚小怪。清華校長金邦正答應把我“借”給講學社一年后,我就從清華搬到了城里。11月5日這天,梁啟超來訪,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著名的學者,20世紀初的時候,他辦的《新民叢報》,每期我們都翹首以待。

趙元任跟女兒趙如蘭談論音樂
趙元任
(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漢族,字宣仲,又字宜重,原籍江蘇武進(今常州)。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同時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在語言學方面的代表作有《現代吳語的研究》《中國話的文法》《國語留聲片課本》等。在音樂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韻》《廈門大學校歌》等。
羅素在北大演講一般是在三院,在宣武門外的師大也講過。第一次演講大概有一千五百人聽。第二次演講過后,我在11月10日的日記里頭寫道:“我按照自己的意思補充和發揮了好多……翻譯的人講話比演講的人講話更有樂趣,因為翻譯者能引起聽眾的反應?!?/p>
11月,蔣百里發起了《羅素月刊》,瞿世英當編輯。過了不久,傅銅發起了一個“羅素研究會”,他是羅素活動的一個贊助人,第一次會議是在歐美同學會舉行的,后來還在其他地方開過幾次會。
羅素的演講大部分都是在北京,不過1921年3月,保定的育德中學也請他去講,在北京的南邊,有一百多里遠。羅素雖然思想很激烈,可是在日常生活習慣(包括文字習慣)里頭,他完全是一副體面的英國紳士派頭。在沒有暖氣的大禮堂里演講,他總是堅持脫去外套。結果發著高燒回到北京,住進德國醫院,狄勃大夫給他看病。到了3月26日,他得了肺炎,身體虛弱不堪,朋友都考慮要他給勃拉克小姐簽一份委托書了,因為他們倆還沒有正式結婚。杜威給他擬好草稿,讓他簽字。他身體雖然很弱,但腦子似乎還很清醒,嘴里咕噥道:“委托書?”然后試著簽字,歪歪扭扭地寫下了“B.Russell”。他叫杜威的名字,說道:“我希望所有的朋友都陪著我。”第二天,艾瑟大夫說,羅素的情況“更糟了”。到4月17日,他總算脫離危險了,到了5月3日,能接待來看望他的人了。這會兒倫敦的報紙已經在傳羅素去世的消息,他聽到后說:“跟他們講,說我去世太夸張了?!彼謴偷煤懿诲e,回英國前還做了幾場講座,參加了幾次盛大的宴會。
這會兒我還接觸到了高本漢的巨著《中國音韻學研究》(后來羅常培、李方桂和我一塊兒把它翻譯成了中文)。我還參加了國語統一籌備會的活動,商務印書館要我寫一本教科書,再灌制一套國語留聲片。不過我最感興味的事是翻譯《阿麗思漫游奇境記》,這是我的第一本書,書名是胡適起的,1922年在上海出版。
還有一次屋頂花園聚會,請了羅素、勃拉克和英國使館的班內特,我冒昧地說,那天羅素拍的照片很像《阿麗思漫游奇境記》里頭的帽匠。羅素說,沒那么古怪吧!我請讀者看看那張照片,自己下個判斷。那會兒給羅素、勃拉克和杜威送別的宴會有好多,我覺著在宴會上翻譯客套話比翻譯數理哲難多了!有時候給杜威做翻譯我只好臨時自作主張,因為他那套調調兒尤其難翻譯。
8月30日這天,我們登上了“西伯利亞丸”號,從上海出發,經日本去舊金山。上船來給我們送行的有胡適、林炳南(音)、商務印書館的高夢旦等人。我們給每個人都點了冷飲。胡適看見韻卿拿著手里的檸檬蘇打水玩,沒怎么喝,便說道:“楊大夫,我可能說話有點造次。不過我覺著你不是暈船,該不是‘害喜’了吧?”中國話里頭,有“喜”就是懷孕的意思。